广州地化所最新EST:共代谢高效去除双酚A替代物!

文摘   2024-12-13 08:34   浙江  
 

摘要
含氟双酚A(2,2-双[4-羟基苯基]丙烷,BPA)替代物双酚AF(BPAF)可能比BPA更具持久性和毒性,但其环境归宿鲜为人知。在本研究中,我们以BPA为生长底物,建立了一种共代谢降解BPAF的细菌富集培养物。该富集培养物对BPAF的降解依赖于BPA,通过连续添加BPA,BPAF可被消除至检测限以下。BPAF主要通过酚环羟基化和随后的环裂解进行降解,这是BPA的次要转化途径。基于特征性的CF₃⁻片段,还鉴定出了共轭BPAF产物,并发现其在BPAF降解过程中积累。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pyxis)是好氧富集培养物中关键的BPA和BPAF降解菌,在仅添加BPA和同时添加BPA与BPAF的培养物中均为最丰富的菌属,并且通过分离证实其能够降解BPA和BPAF。好氧共代谢BPAF降解群落中还包含非BPA和BPAF降解菌,如潘多拉菌属(Pandoraea),它们可能在群落中起辅助作用。    
 主要内容
- 研究背景:
双酚A(BPA)因内分泌干扰特性和潜在致癌作用被限制使用,其替代品如双酚AF(BPAF)等被广泛应用,但这些替代品可能具有类似或更强的内分泌干扰活性。BPAF是常用的BPA替代品之一,在环境中持久存在,目前对其降解途径和功能细菌的了解有限,而共代谢生物降解可用于处理难降解污染物,因此研究以BPA为生长底物的细菌对BPAF的共代谢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材料:BPA(96%)和BPAF(98%)分别购自jkchemical(中国北京)和Tokyo Chemical Industry(中国上海),甲醇(色谱纯,>99%纯度)来自Merck(德国达姆施塔特),水由Milli - Q水净化系统制备,无机盐为分析纯试剂,购自广州医药有限公司。
    - 实验方法
        - 富集培养物的建立与预处理:从中国广东省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富集BPA生长细菌培养物,经七次富集获得稳定高效的BPA降解培养物,然后向其中逐步添加浓度为1、2、5和10mg/L的BPAF。所有培养物在150 mL锥形瓶中于25°C、120 rpm的有氧条件下,在50 mL最小盐培养基(MSM)中培养。收集添加BPA和BPAF的富集培养物的生物质用于降解动力学测试、转化产物鉴定和微生物分析。
        - 分析方法:
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 - 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 - Orbitrap Fusion TMS)筛选BPAF和BPA的转化产物,高效液相色谱(HPLC)定量BPAF和BPA,液相色谱 - 串联质谱(LC - MS/MS)分析BPAF转化产物的动力学,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细菌群落变化,同时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与讨论
- 共代谢转化BPAF:首次发现细菌富集培养物在有氧条件下以BPA为主要碳源共代谢降解BPAF,BPAF的降解依赖于BPA,其降解速率符合伪零级反应模型,且BPAF对BPA的降解有轻微抑制作用。    
图 1.BPAF 在 BPA 存在下的共代谢降解
    - BPAF转化产物的鉴定:基于精确质量、同位素模式和MS/MS光谱,初步鉴定出15种可能的转化产物,其中酚环羟基化和顺序环裂解是BPAF的主要降解途径,还鉴定出7种结构不明的“未鉴定产物”,可能为共轭反应产物,且比BPAF更具疏水性,可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并在食物链中积累。
    - BPAF转化产物的积累与降解:通过LC - MS/MS分析5种BPAF转化产物的积累和降解动力学,羟基化产物的积累和减少表明羟基化是BPAF降解的初始步骤且会进一步转化,未检测到氟离子释放,说明BPAF未完全矿化。
    - 富集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变化:通过16S rRNA基因扩增子测序分析,发现仅添加BPA和同时添加BPA与BPAF的培养物在富集过程中细菌群落发展不同,BPAF浓度增加对细菌群落有影响,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pyxis)和副极小单胞菌属(Parapusillimonas)在两种培养物中均丰富,可能在BPA和BPAF降解中起重要作用。    
    - 分离菌株对BPA和BPAF的降解:从富集培养物中分离出3株菌株,其中Sphingopyxis菌株A11能共代谢降解BPAF和BPA,Labrys菌株A9只能降解BPA,Pandoraea菌株A8不能降解BPA和BPAF,说明细菌群落中不同成员在降解过程中具有不同功能,且可能需要合作来实现BPA的生长和BPAF的降解。
- 环境意义:
共代谢可能是去除环境中难降解的BPA类似物BPAF的重要途径,Sphingopyxis被首次确定为关键降解菌,但需要其他群落成员支持,深入理解细菌在降解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有助于评估污染物的环境归宿和提高修复效率,同时需进一步研究BPAF共代谢的降解速率、途径和功能细菌,以及转化产物的持久性和毒性。
Yiding Wu, Tianyue Yang, Yang Wu, Yi Liang, Xiangying Zeng, Zhiqiang Yu, and Ping’an Peng. Co-metabolic Biotransformation of Bisphenol AF by a Bisphenol A‑Growing Bacterial Enrichment Cultur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XXXX, XXX, XXX - XXX. DOI: 10.1021/acs.est.4c10861.    
关注“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公众号,获取更多最新文献推送与科研资讯
声明:本文仅供科研交流使用,文中所有观点均来源于已发布的论文,如有侵权或重大问题请通过后台与编辑联系。
欢迎高校、科研单位以及监测同行的朋友们投稿!邮箱6514064@zju.edu.cn感谢您的点赞、转发、在看,您的鼓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添加编辑微信 xwrw1234 加入读者交流群,与大咖在线交流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
“新污染物监测与分析”致力于探索和分享新污染物研究动态、前沿热点以及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科研人员、学者、管理者搭建一个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共同关注和应对新污染物带来的环境和健康挑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