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Frost
道家观点认为,健康的状态,无非是与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这个大千世界,处在相对和谐的关系中。
First Frost
生老病死就像生命的“秋千”,能跟着天地的大节奏摆荡,与天地感通,共万物沉浮,这才是“顺应了自然”。
“秋千”能一直荡下去,或缓或急,乘着生命的自然节律顺利延续,能避免因为病痛停摆或中断,才算得上安度此生。
现代人起居日常选择性很多、自由度很高,很容易忽视、脱离自然的节奏,那么,身体本能的节律便会被打乱,大多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因而养生的目的不仅是要把“病”消灭掉,重点是要关注这个“秋千”的节律不要被破坏。
“霜降之日,豺乃祭兽。又五日,草木黄落。又五日,蛰虫咸俯。”
——《逸周书·时训解》
霜降时,豺狼捕猎为过冬储粮,几日后草木凋零,又几日,蛰伏的昆虫进入了冬眠状态,大自然已然一片寂静;
相应地,在肃杀、干燥的霜降时节,万物都进入了冬眠……
霜降,作为入冬前最后一个节气,有两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河流进入枯水期,气候干燥;
二是,由“秋收”进入“冬藏”,万物冬眠避寒;
今年又恰逢霜降落入农历九月里,意味着今年冬天会更加干冷,降雪减少,甚至出现冬春连旱。
在自然周期的影响下,人体的“枯水期”也便随之而来,身体会因为缺乏<津液>,也就是身体中“好水”的滋养,而出现全方位地“干”。
因而在《黄帝内经》中,秋冬更强调“滋阴”的重要性,因此,“气血津液”的调节便是深秋养生的重中之重。
调节的具体方法,就是要针对性地解决<燥邪>影响下的【津液不足】和<寒邪>导致的【气血亏虚】。
燥邪导致【津液不足】
本来经过酷夏的消耗,秋天的内里就像缺了水的蒸笼,一直在干烧,又加之深秋到来,气候尤为干燥,极易燥邪犯肺,阳燥上亢,使肺津受损、肺气不宣,会导致皮肤干燥、慢性咽炎、口舌生疮、干枯掉发,烦躁多梦、流鼻血、干咳少痰、以及头晕耳鸣等症状。
鉴于此,不仅要避免损伤津液的习惯,还要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才能够滋补体内的津液,让体内的好水变多,好水用以疏解阳亢,就没那么容易燥热或上火。
点击图片-了解【秋梨膏】,滑动-了解损伤津液的习惯
其实身体对外邪,本身是有防御机制的,那便是“卫气”。
“卫气”属于阳气的一部分,它像身体的“卫士”一样,巡逻在我们体表,保护身体抵御外邪。
而它的强弱常取决于我们体内的能量储备——基础气血值,也就是说,气血的亏虚本身就代表了防御的“保护罩”有了漏洞。
而这漏洞的枢纽,首先就在于脾胃。
“肺居上焦,其气需降,肾居下焦,则气需升,故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居中焦,不仅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还是运化后天之“水谷之精”的关键。
而令气血充盈的着眼点,便在于这先天之精的“藏”与后天之精的“生化”,而脾脏的“生化”功能也正是解决【气血亏虚】的第一个重点。
解决【气血亏虚】的重点之一:
——后天之精的“生化"
后天之精,即“水谷之精”,是指出生后,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饮食中摄取的营养,以及脏腑之气生化成的精微物质。
脾健康时,运化功能良好,水谷经过运化会变成精微及津液,输入血液,生化成气血,充盈濡养着全身各脏腑。
脾虚时,运化不了的统统变成”湿气“,进一步加重於堵,造成一边缺少“津液”,一边又痰湿於堵的局面,既缺好水,又於堵了“废水”。
身体就会出现咳嗽痰多、口干舌燥、倦怠乏力、腹泻腹胀、脱发掉发的情况。
脾胃虚●虚不受补
「READING」
点击图片:【药食同源八珍丸】温补脾阳、补中益气、健脾益胃
另外脾的运化功能不好,还会导致【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这类表现和湿气重是一个状态,就是吃进去的营养变成了身体的负担。
这种情况下健脾和疏通气血,就格外重要,也即是说,气血的补充是有顺序的,需要【先“通”后“补”】,人体是个动态平衡的系统,虽然无法完全”清“干净再补,但至少可以“边通边补”,也即是说,“通”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情况下需要 “通” ?
● 寒邪减缓阻碍气血津液流通,会导致饮食减少、腹胀腹泻、面色萎黄、脱发掉发、失眠健忘、难睡易醒。
● 寒邪导致经脉循环阻滞,尤其女性患者湿气重和气血不足时,可造成冲任失调,月经可能会提前、延迟,量少或过多,甚至出现崩漏、闭经。
● 气血不足、经脉不通、又适逢寒邪侵袭下血管收缩,身体各处出现酸、胀、麻、疼痛。
疏通最好的方式,我们会经常提到,就是做适当的运动,秋冬比较适合舒缓的运动,太极拳、站桩、开胯、扎马步、八段锦,都是可以通过“动起来”,加快身体代谢,促进全身气血运行,从而疏通脾气、帮助排湿。
其中,站桩更是对由于寒冷给<膝盖>带来的压力,有不错的缓解作用。
点击图片:【站桩】促进气血循环、提高肌肉力量、灵活性、耐力
上文讲到,霜降后是由“秋收”入“冬藏“的关键节点,每到接近入冬时节,身体会变得更愿意”补充“而非”消耗,那么此时便是一年中最适合补充气血、收纳正气的机会。
那么冬“藏”到底是“藏”什么呢?
解决【气血亏虚】的要点之二:
——先天之精的“藏”
要藏<先天之精>——“肾精”。
肾为阳气的生发起点,这个冬天补养“肾精”,决定了来年的阳气生发。
肾占据人体下焦的重要位置,其所藏先天之精,作为生命本原,最初是从父母那里继承而来的,是全身脏 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正因此,肾被称为“先天之本”。
肾的“藏”精功能,主要依赖肾气的固摄封藏作用,肾精化生肾气,使精藏于肾中而不妄泄,保证肾精良好发挥其各种生理功能,在可以预见,肾精的亏虚将影响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今年秋冬干燥,且又更加寒冷,更是“大补"不如"清补"、"平补"。
即,秋冬补益的原则是“清而不凉,以免阴阳俱伤;又要滋而不腻,以免妨碍脾胃消化吸收”,在这种时节,最忌“蛮补”、“大补”,不然势必加重上焦的燥火!
“西洋参”就是平补不错的选择,西洋参和人参都含有“人参皂苷”这种活性成分,人参皂苷能够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及心脏供血,从而增加气血的动力,适用于对抗寒邪造成的气血凝滞。
同时西洋参很温和,不像人参那样滋热、易导致服用后上火。非常适合天气比较偏寒冷、干燥的秋冬时节用来平补气血、滋阴养气,同时润燥生津。
点击图片:【药食同源玉灵膏】补脾益肾、安神助眠、补气养血
说到西洋参,有一味有名的滋阴补肾,养血补亏的良方就是“玉灵膏”,源自清中医名家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是补血补气的臻品。
以西洋参加之桂圆,经百次蒸制便可制成。桂圆在补脾益肾、养血安神方面,效果显著,尤其对睡眠问题有帮助。
同时西洋参的凉正好调和了龙眼的甘温,平衡其阴阳,恰好适合干冷的秋冬,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平补”,能很好地拯救严重气血亏虚的状况。
脾、肺、肾同调正当时
脾、肺、肾,的所在之处,分别处于上焦、中焦、下焦的关键位置,这些脏器的状态互相关联,更关乎到到全身气机、津液、气血的调动及流通,非常重要。
比如,肺主一身之气,脾益气,二者共同化生人体宗气。肾精有赖于脾精的不断补充;若肺阴先亏,日久及肾,必致肾阴不足,三者紧密关联。就像,有时一个咳喘的小毛病,都可以关联到肾的一些问题,必须重视起来~
若三处都有虚,则会出现脾胃气虚,倦怠乏力,肺虚燥咳、口干食少,精血不足,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的症状,更不要说又是在秋冬寒邪、燥邪的影响下,在这种“气血津液流通放缓,阴阳平衡极易被打破”的时节,为了舒服地过冬,肺、脾、肾同调就须立刻提上日程!
想必很多人听过道家养生之法“辟谷”,其中有味草药,作为古人“辟谷”修炼时必不可少的能量来源,那便是黄精,誉有“仙人余粮”的称号。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其“补诸虚,填精髓,平补气血而润”,它既是平补气血的上品之选,又能够激活气血生化从而健脾,还能补充气血津液继而润肺,最重要的是可以秋冬用它来滋补肾阴。
日常煮些黄精水来喝,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同调肺、脾、肾,达到补中益气,以安五藏的效果。
点击图片:【九制黄精】平补气血、补充津液、健脾补肾
此外黄精还有一种更适合秋冬的食用方式,——泡酒,常有人拿高度白酒泡黄精酒,但鉴于今年秋冬非常干燥,并不适宜饮用高度白酒,那么黄精和黄酒的组合,便是最佳之选。
黄酒不像白酒那么热、伤阴血,也不必担心伤肝伤胃。
若有条件将黄精黄酒加热来喝,那必定是最佳的甘甜佳酿,黄酒本就常作为药引入药,养生功效更为温和,黄酒在黄精的补益作用上还大大增加了活血的功效,又能调理肺燥、滋补肾阴,非常适合寒冬随时来上一杯。入睡困难的话,也适合睡前来上一杯,保证温温暖暖、幸福感满满~
点击图片:【黄精皇酒】舒经活络、补血养颜、健脾补肾、温中散寒
如果睡眠不好的朋友也推荐睡前泡下脚~一杯热黄酒,一桶热水泡脚,暖烘烘、热乎乎,想没有睡意也难~
若有些朋友睡眠问题是因为白天活动、思绪比较多导致的,也可以尝试睡前打坐、拉伸,微微出汗时,来一杯热黄酒,泡泡脚,三管齐下,气血舒缓起来,身体自然舒服,困意很快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