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何去何从?心理学人路在何方?

文化   2023-09-17 22:20   广东  

@

作者:

心理学人博士团

近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已逐渐下发到各大院校,普通高等学校新增本科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调整专业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拟撤销专业等,在7月17日—8月31日集中进行备案或审批申请。也就是,各个院校可以根据自身院校的发展情况,申请新增专业或者撤销专业。

通知要求,各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基础学科领域、国家战略必争领域、新兴产业领域、冷门紧缺领域、民生急需领域等增设专业。对就业率过低、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高校应谨慎增设、及时调减。从严控制艺术类专业设置,高校申请增设艺术类专业,应符合办学定位,并已列入正式发布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各省于7月31日前报送本地急需紧缺专业、就业率低的专业清单,为属地高校优化专业结构提供参考。此次报送就业率低的专业清单,心理学恐怕榜上有名。

What

心理学人都知道,心理学专业就业率常年不行。也都知道高校就业率怎么统计出来的,哪怕如此,心理学依旧是知名就业难专业。尤其是心理学本科毕业,几乎是很难从事心理学相关职业,本科毕业转行的比比皆是。

就业红榜常客

李咏孩子心理学毕业找不到工作

张雪峰对心理学的吐槽

前不久,张雪峰对新闻传播专业的吐槽,引发巨大的舆论,使得众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在今年高考招生中遇冷。假如,某一天,张雪峰对心理学的吐槽引起同样的舆论,诸位心理学人准备好如何应对了吗?

2017-2022年,已有15所高校取消心理学专业。此次高校专业调整,不知道又有多少所院校在考虑撤销心理学专业。据了解,已经有不少院校领导正在考虑撤销心理学专业,且行且珍惜,或许读着读着,您就会发现您专业没了,教着教着,您就会发现您要失业了。

Why

心理学坊间有句名言:在心理学这个行业里,最好的工作是做心理学教师。当一个学科最好的出路是以讲授这个学科为主,也就是从升学到就业,学科里的人在学科内部自我循环,自产自销,那或许意味着这个学科的培养模式是有问题的。心理学人博士团以为,高校专业设置起码需要满足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探索科学前沿,提升国家竞争力。例如,人工智能火热,开设这样的专业来提升国家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提高国际地位。二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例如,社会对牙科医生需求增加,高校相应的增设相关专业来满足社会需求。

这引出一个问题,那心理学专业究竟定位是以探索科学为主的基础学科,类似于物理化学等。还是定位是满足学生发展,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应用学科呢?如果心理学定位是基础学科,那学科内自产自销没问题,因为该专业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要探索科学前沿。可是,心理学人都知道,在大一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心理学是交叉学科,包含基础、发展和应用三方面。这意味着,对于心理学专业来说,当前定位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应用学科。

那在实际的培养模式中,究竟如何培养呢?通常,在本科阶段,学习大量的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就是啥都学(或许也不知道毕业能干啥吧,就都教?)。硕士阶段开始按照不同方向培养,分为学硕、专硕、非全。在硕士阶段,学硕主要以走科研路线来培养,专硕、非全以面向社会需求来培养。可是,读过心理学研究生的心理学人会知道,目前的硕士培养模式,不管是学硕、专硕、非全,几乎还是以走科研路线来培养,意思就是要发文章。专硕也得以发文章来作为毕业要求,甚至一些院校非全学生也要按照全日制学生的要求才能毕业(是不是在搞笑)。那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要求呢?一句话,因为院校需要科研业绩。所以,就会发现,实际上,心理学院校的培养主要侧重于科研路线。这样的培养模式下,造成一种情况:本科生 了解的是心理学基础知识,既不具备科研能力,又不能满足职业要求,找不到工作;硕士生 掌握更深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但主要是科研方面的能力。科研能力上比不过心理学博士,自身技能又不适合社会需求,找不到匹配的工作。换句话说,在定位为应用学科上,心理学的培养并没有做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功能。加上大量心理学院校都是普通院校,就业也会遭遇所谓就业歧视等问题,进而造成心理学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难。所以,现在很多本科生一上大学,就开始要考研;硕士生,一进校就想着要实习啥的,其实可以理解,都是没办法,逼着你这样做。(心理学博士不做讨论,因为基本就走科研路线)。

当然,心理学专业存在的问题不只是专业自身的原因,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大学招生迅速扩招,扩招的原因一方面是提高国民素质,另一方面也是带动消费。进而,国内开始成立大量高等院校(基本都是普通高校),并开始增设各类专业。恰逢此时,云南省某高校发生一起校园案件,引发了社会大众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讨论。让心理学专业走进社会大众的视野,也让众多高校看到了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可行性。为啥可行?一,大家知道这个心理问题很重要,流行。二,作为具有一定人文社科属性的心理学专业,开设起来,成本很低。不需要特别多的设备,大型仪器,弄点咨询室,招点老师,就可以开设(当然,现在不行了)。因此,哪怕对这个专业认识不清晰,不具备开设这样专业的实力,也开设心理学专业。据统计,当前开设心理学专业的院校达到400+以上,绝大多数都是普通院校,其实,现在每年毕业的心理学博士也达到400+人(以后也会越来越多)。当然,也有心理学专家提出心理学要继续扩大招生人数,原因在于心理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更多的还是小学科,仍然需要发展。这类观点,从学科发展是好事,也需要如此。但如果不解决心理学就业难的问题,那对于具体的每个心理学人来说,可能并不是好事。或许会有人说,尽可能都去卷硕士博士,走科研路线。问题是哪怕都走科研路线,心理学学界也没有那么多岗位。心理学博士就业已经非常非常卷了。此外,也不是所有人都想走、都适合走科研路线,大多还是普通心理学人,想学好专业过安稳日子。士不可不弘毅,然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士”,只是生存方式不同。何况,能够留在心理学史上的人就那么多,所谓的千秋霸业,流芳百世,名垂青史,都抵不过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过自己的一生吧。

How

对于心理学这样的舶来品,众多心理学前辈在努力将中国心理学发扬广大,贡献巨大,吾辈楷模,例如,完善培养模式,逐步取消学硕、心理健康教育专硕等等措施,以期为心理学打开局面。也有众多心理新青年为此努力奋斗,例如,海外心理学华人回归贡献学术界,心理学创业青年结合智能设备,将心理学推向产业界等等,都是学习的榜样。

目前,国内排名靠前的心理学专业大部分都开设在师范类院校,很多高校对心理学专业地定位也不清晰,有的放在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还有的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只有少数头部心理学院校会有单独的心理学部或心理学院。心理学普通院校和一线院校在拥有的资源上差异也非常大。心理学人一直努力尝试将比较好的心理学岗位、实习、项目等机会分享给更多心理学人,期望能够达到机会公平,但在实际运营中发现,哪怕很多普通院校或者普通院校的学生看到心理学人分享的优质岗位、实习或者项目等机会,也难以最终真正获得这样的机会。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好的一线院校越来越好,普通院校越来越差。目前有400+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本身就业就不行,伴随着新生人口的减少,势必会造成普通院校在招生上愈发困难,如果专业建设不好,最后只能关停心理学专业。因此,这提示对于不同层次院校的心理学专业发展需要侧重不同的方向。

在发展战略上,心理学人博士团以为,一线院校走国家需求+科研路线,主打探索科学前沿,提升国家竞争力。一线院校在科研资源上有先天优势,可以集中力量攻关心理学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申报航天、军事等具有重要国家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习主席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随着顶层设计布局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增加,我国重大基础研究攻关任务稳步推进,取得一批原始创新重大突破,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不断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因此,一线院校适合走这类路线,一线院校也没有招生问题,毕业学生也相对容易就业。而普通院校可考虑走社会需求+科普路线,主打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普通院校在科研资源上无法与一线院校相比,如果要与一线院校竞争,走科研路线,竞争难度非常大(人家吃肉,你只能喝汤)。因此,普通院校可考虑将发展重点侧重于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需求上。心理学人其实都知道,社会大众对于心理学的需求很大,需要在心理健康、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等问题上寻求心理学的帮助,但社会大众往往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心理学的专业帮助,这就给社会上杂乱机构得以扰乱市场的机会,很多所谓“情感挽回”等机构假借心理学的名义进行招摇撞骗,最终使得心理学市场很混乱。又如,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去做心理咨询会遇见一个很尴尬的情境,你会发现,心理咨询没有“入门门槛”或者说门槛很低。你是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同学,你会发现很多咨询师,哪怕不是科班出身,也是在做咨询,甚至会更多。任何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外行都可以进入心理学市场来分一杯羹,最麻烦的是占据了用户心智,更加深了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例如,10年前,社会大众认为心理学人可以看穿人心,现在社会大众仍然这样认为。10年前,社会大众认为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现在社会大众还是这样认为。因此,对于普通院校而言,心理科普很重要,让用户首先明白心理咨询是什么,心理健康是什么很重要。习主席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回信,对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提出殷切期望,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普通院校从心理科普入手,引导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正确认识,引发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需求,立足于本地市场,把盘子做大,将社会资源引入到自身专业里,这样使得普通院校心理学学生有更多参与心理学实习实践机会,提升心理学学生的就业能力,改变普通院校心理学招生和就业难的问题。心理学人博士团了解,有些其他专业在科普上非常用心,鼓励本专业的老师、学生在各个互联网平台进行短视频或者直播科普,只要播放量或者直播间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就进行奖励,心理学专业也可以学习这种做法。一句话,要先教育市场,然后才能从市场中获得机会和资源。现在的心理学市场有些乱,但也正因为乱,才有机会,等市场非常规范完善,留给普通院校的机会也就少了。综上所述,一线院校定位基础,普通院校定位应用,分工协作,共同把心理学盘子做大。

在培养模式上,心理学人博士团以为,本科阶段:培养心理学思维,而不仅仅普及心理学知识。重点培养心理学思维。本科阶段能够通过了解到人的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绪情感和人格的规律(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逐步去解读心理学视角的人、事、观点,从而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遇到情绪波动、人际困扰、原生家庭问题的时候,能够更加客观的面对情绪,调节情绪,寻求帮助(咨询心理学)。在遇到选择的时候,能够分析之后,主动请教有成功经验的人,通过概率分析,实验组对照组找到影响因素(测量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当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遇到心理困扰甚至精神卫生疾病的时候能够科学应对(变态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当需要撰写心理学科普推文,或者拍摄心理学科普短视频的时候能够简明切实的完成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性与生活)。从心理学本科学科建设做起,去培养学生的心理学思维,种下了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知情意行的种子,学生相当于掌握了成为人的规律,原本是最有力量的事情。这颗种子里面需要包含真实和行动,包含着提供平台和视野,包含着实践和生涯规划。例如,教材:教材选择的时候尽可能包括学习的实用性和考研、出国。以普通心理学为例,不仅使用考研专用的彭聃龄老师编著的教材,还要兼顾到实用性的《心理学与生活》、《积极普通心理学》和科普知识类的国外的心理学教材《这才是心理学》等。教学:教师讲授的内容和真实的生活相结合,而不是照本宣科,讲一些还不如Bilibili,MOOC,以及很多网课都能讲得更加明白的死知识。针对科研技术的讲解也需要立足于科研工作的产出,比如汉化量表就真实带着学生汉化,E-prime就让学生比葫芦画瓢做一个实验程序,心理咨询就推荐学生去校心理咨询中心实习,发展心理学就从大一开始做纵向的调查研究和实验数据积累……。专业平台:来了就告诉大家目前学院现有条件怎么样;哪些内容无法实现(比如fMIR);能做的有哪些;想考研需要做哪些事情;想顺利就业需要做哪些事情;想出国需要做哪些事情……学院和老师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也尽力给学生和老师引入一些力所能及的支持(客座教授,交流机会,专项课程,校企合作等)。课程设置:大一基础课程完成之后(心理学人博士团认为,现阶段一些心理学的课程是不需要开设的),从大二开始分流培养。就业班和升学班的主要区别在于,升学班的实习是可自主选择的,需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其余内容与就业班一致。实习的过程,升学班的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比如去所报考院校套磁,去所报考导师组做事,去参与目标院校的夏令营等。而就业班则更加注重就业方面的知情意行培养,实习内容包括调研公司的实际数据收集和分析,心理健康教师课程打造的实训,心理咨询机构的实习,就业考试模拟训练等。当前,有部分心理学院校也会将学生进行分流,分为拔尖班和普通班,有点类似于中学里的重点班和普通班,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样的分流方式,或许不能按照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来进行培养。硕士阶段:双向分流培养,与导师合作共赢。硕士阶段针对不同学生的诉求进行分流培养,完成与导师合作共赢的科研工作。硕士阶段的分流培养本质上是硕士生本人和其所在团队的双向分流。当越来越多本科生不是因为科研,而是因为逃避就业或者延缓就业进入研究生阶段,不准备持续进行科研工作的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就会非常迷茫,究竟要做什么,怎么做。有读博想法的学生,也不一定是真心希望搞科研,大多也抱着高薪酬,稳定工作的想法,去匹配科研工作的要求。功利主义盛行的背景下,硕士阶段是双向分流培养,导师也担心将科研资源浪费,学生又希望资源投入到他们身上。这个阶段因为很多投入不是学校给予的,而是课题组给予的,所以双向分流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我们从学生自主分流的视角分析。学生本身会权衡自己读研的价值,是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玩乐混文凭上面,还是投入到打工赚钱积累实习经验上面,或者是投入科研工作产出方面。根据学生自己的选择,课题组也会投入不同的资源给学生。针对玩乐混文凭的学生一个最低的要求,按时保质完成毕业论文,达成学校要求的硕士毕业标准(一篇普刊、一篇北核或者C刊等)。针对就业意愿的学生,课题组给学生更多的正规实习机会,如校企合作,校内实习或者实践应用类的论文选题,当然也要按时保质完成毕业论文,达成学校要求的毕业标准。最后,针对继续升学类的学生,主要以科研工作为主,投入科研技术的学习,科研写作的提升,最终以项目申请书和高质量论文发表为要求。

在学生角度上,心理学人博士团以为,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首先,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自己究竟对心理学有没有兴趣,适合不适合学习心理学需要自己去探索发现。东北师大盖笑松教授曾说,心理学专业(任何大文大理专业)不适合家境困难的年轻人。如果你二十多岁就需要帮家里买化肥农药薄膜、帮弟弟支付彩礼,那么就该去选那些职业指向更鲜明的专业,例如临床医学、会计、律师、工程师等。如果你对“人类观察”着迷,那或许适合学习心理学。这个观点颇具道理,可以参考。认识自己才知道自己究竟要不要考研,也别一听说心理学做用户研究待遇高,就立马要去做用户研究。其次,自身的努力很重要。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心理学人可以观察下周边的心理学同学,或许你也会发现你们同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有的同学天天打游戏,毕业的时候抱怨专业不行,找不到工作。有的比较努力比较有想法,毕业的时候去了比较不错的单位。这其中,不能忽视自身努力的作用。最后,就是运气吧。

写在最后,心理学专业何去何从?心理学人路在何方?这个问题,心理学人博士团也在问。为此心理学人博士团共同撰写本文,表达对于心理学专业的看法和观点,欢迎批评指正。本文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可以有更多心理学人的反馈、思考和见解,或许当有更多心理学人的思考和见解时,那对上述的问题就会有更加清晰的答案!

内容来源于粉丝投稿

发布信息

本公号可免费帮海内外大中小院校/课题组/教师发布心理学招生招聘实习信息、会议论坛通知、研究成果展示、经验技能分享等。在公众号底部菜单栏点击“发布信息”了解详情!


心理学人视频号



心理学人小商店

还有我们的小店哦!

里面有一些心理学相关书籍供大家参考选


神经的罗贝尔博士
社会文化与神经科学实验室(Socio-Cultural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Lab)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