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位多样性视角解析人格结构的跨文化差异

文化   2024-10-16 12:45   广东  
以往使用统计模型(例如大五人格)的研究认为,人格特征的协方差结构是人类的普遍特征。但是,跨文化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研究发现,在不那么复杂的社会中,个体的行为特征之间表现出更强的协方差,对应的人格因素更少。为了解释这些结果,Paul等研究者提出了生态位多样性假说,该假说认为社会中生态位的多样性越高,社会中个体的行为多样性也会越高,对应的个体特征的协方差也会更低。研究者们通过计算模型模拟,结合实证研究数据检验,对生态位多样性假说进行了验证。该研究成果于2019年12月发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
迄今为止,为生成人格结构模型而收集的绝大多数数据都来自大型现代工业化社会。然而,在规模较小的社会、低收入国家或更具包容性的自然词汇集中采集的样本中进行测试时,大五人格模型结果并没有重复出来。此外,虽然许多研究着眼于特定特征水平的文化差异,但是很少明确考虑过社会和生态力量是如何塑造人群的人格特征。因此,研究引出了生态位(Niche)这个变量。
在生态、生物、地理学中,生态位通常描述物种对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在本研究中,生态位指个体从环境和/或从其他个体中获取资源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与个体所处环境的社会生态特征有关。从理论上讲,生态位定义了做某些事情或以某些方式行事的激励结构,不同的生态位为特定的人格特征创造了不同的生存回报。
生态位多样性假说(The Niche Diversity Hypothesis)认为群体所处的生态环境中生态位多样性越多,就会使得该环境中的人格特征多样性越多,对应的群体的人格结构变异性也越高。具体来说,在个体层面上,生态位和个性之间的更紧密契合应该会带来更高的回报,无论是在业绩、生产力、受欢迎程度还是生殖健康方面。因此,个体被激励通过混合学习(例如,通过行为反馈学习)和对更适合其当前个性的生态位的选择来使其行为特征与生态位相互匹配。在群体水平上,更高的生态位多样性会导致更高的人格特征多样性,最终使得群体水平的人格特征结构发生改变,其特征是:(1)总体人格特征协方差较低,(2)出现更多的解释因素(人格因子),但每一种因素对总体方差解释的比例都较小。
研究者采用了一个简单的演化模型来验证这个假设。在这个模型中:(1)个体拥有大量的行为特征,这些行为特征是个体间差异的来源;(2)在演化过程中,个体会有最适合自己的社会生态位,并且每个社会生态位都具有一套理想的特征值,这些特征值与该生态位的最佳表现相对应;(3)个体的特征具有足够的可塑性,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它们会逐渐匹配其生态位的理想特征。
模型假设一个群体中包含N个个体,这些个体分属于M个生态位。其中,个体i具有k个特征,该个体的人格特征为: ;生态位j具有k个特征,该生态位的理想化特征为: 。模型演化过程包含两个阶段:(1)分类:计算个体特征与生态位的理想特征之间的距离,个体与其所属生态位之间的距离最小;(2)演化:个体受到其生态位的影响,基于自身可塑性(参数p)调整个体特征以适应生态位的理想化需求。 
图1. 模型演变的两个阶段
模型的结果表明,增加生态位数量会减少特质之间的相关性(见图2A),且这种现象受到可塑性的调节,即随着可塑性的增加,生态位数量对特质之间相关性的影响逐渐增大。当生态位数量较低时,可塑性越高特质之间的相关性也越高。此外,随着生态位数量的增加,特质值的总体变异性也增加(见图2B),且当可塑性较低时,生态位数量对特质变异性的影响被削弱了。
图2. 生态位多样性对特质间相关性与变异性的影响
注:圆圈是每次模拟的结果,实线代表多次模拟的平均值。图A代表了生态位多样性对特质间相关性的影响,数据来自每种参数组合的100次模拟运行,其中N = 1000,K = 5。图B代表了生态位多样性对特质间变异性的影响,数据来自每种参数组合的30次模拟运行,其中N = 1000,K = 50。
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在工业化国家的国家级数据中观察到的人格特质共变的人口差异是一致的。以往的研究(Lukaszewski et al., 2017)发现,55个国家的社会生态复杂性(由城市化水平、人类发展指数与产业多样性三个指标构成)与大五人格维度间的相关性呈显著负相关(见图3A)。此外,本文研究者还用以往研究的数据计算了特质方差,结果表明,社会生态复杂性与特质方差之间呈显著负相关(β = 0.431, p < 0.001, 95%CI: 0.187–0.625; 见图3B)。
图3. 社会生态复杂性对特质间相关性与变异性的影响
研究者进一步模拟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结果表明解释因子的数量随着生态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见图4A),且随着生态位数量的增加,任何特定因子解释的方差急剧减少(见图4B)。此外,对于较低的可塑性,每个因子解释的方差较少,但可塑性对因子数量的影响较小。
图4. 生态多样性对因子数量及平均特征值的影响
注:两个图的数据均来自每种参数组合30次模拟运行的平均结果,N = 1000,K = 50。图A黑线表示在可塑性为0.9时,生态位数量对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个数的影响。圆圈代表单次模拟的结果,黑线代表平均值。灰线代表可塑性为0.9时,生态位数量对特质间相关性的影响。图B代表对于不同的生态位数量与可塑性组合,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前十个因子的平均特征值。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增加一个群体环境中的生态位数量可以减少人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增加解释行为共变模式所需的因素数量。相比于以往研究主要关注和解释人格特质值的变异,本研究的模型解决了有关人格结构跨文化变异的更广泛问题,拓展了现有跨文化研究的范围。基于研究结果能够预测,在生态位多样性更高的复杂社会中,个性特质值的变异性应该更高。然而,要系统性地验证这一预测可能需要新的实证数据:既包括系统的比较数据来评估生态位和人格,也包括纵向数据来评估与生态位数量和多样性变化相关的人格结构变化。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和文化变化(即生态位数量和复杂性的变化),以及个性变异的遗传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特质的分布可能会影响可用的生态位,从而产生反馈循环,未来的模型可以纳入这种反馈。


参考文献

Smaldino, P. E., Lukaszewski, A., von Rueden, C., & Gurven, M. (2019). Niche diversity can explain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structure. Nature Human Behaviour, 3(12), 1276-1283.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19-0730-3 


Lukaszewski, A. W., Gurven, M., von Rueden, C. R., & Schmitt, D. P. (2017). What explains personality covariation? A test of the socioecological complexity hypothesi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8(8), 943-952.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17697175 

作者 | 段 琴 俞晓莉
图文编辑 | 不晓心读写 
审核 | 神经的罗贝尔博士

神经的罗贝尔博士
社会文化与神经科学实验室(Socio-Cultural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Lab)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