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的理论与实践
新世纪以来,中国基于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三大倡议、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形式或平台。中国不断加强供给的力度和方式,对国际公共产品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提供了新的议题。
为梳理相关探索的脉络,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探索方向,推进学术界关于相关话题的理论思考与探究,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编辑部拟于2025年3月举行学术研讨会,就“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专题进行讨论,欢迎国内外学者踊跃投稿并参会。重点探讨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结合国际政治的新特点新变化,重新审视西方国际公共产品理论,包括认识国际公共产品与国际政治权力的关系,解释国际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及其变化,分析大国竞争背景下搭便车问题及其逻辑演化,探讨当前国际体系下国际公共产品供需矛盾及其原因,辨析当今霸权供给意愿不足、新兴大国供给能力不足的“金德尔伯格陷阱”,论证中国对西方国际公共产品理论的重大修正和系列创新,分析和评价中国在国际公共产品和区域性公共产品供应中的地位、作用、影响等。
投稿参会论文请发送至邮箱fdisr@fudan.edu.cn,篇幅建议在12000-15000字左右。电子邮件题目标明“‘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的理论与实践’征稿”。来稿须提交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和相对应的英文摘要以及3-5个关键词,并提供作者简介和联系方式。来稿应为未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需符合学术论文的一般规范和《复旦国际关系评论》文稿体例。专题截稿时间为2025年1月15日。会议主办方将于2025年2月通知会议论文的录用结果,并发送正式的会议邀请函。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是知识性与思想性并重的学术辑刊,每年出版2辑。《复旦国际关系评论》以推动国际关系学科发展为主旨,紧扣时代热点和学科前沿问题,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倡研究方法的多元性。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编辑部
2024年10月
排版 | 吉红燕
来源《复旦国际关系评论》。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