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乌鞘岭

文摘   2024-11-14 10:11   天津  

      乌鞘岭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亦是河西走廊之门户,古丝绸之路之要道,系历代军事要冲。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途经于此。岭下有戍卒守关,即安门,过往商旅、征夫、使节等均在此交验文书。


       这里历经烽火狼烟、金戈铁马。公元376年,前秦攻前凉,前凉三万兵众大败乌鞘岭,前凉遂亡。

    乌鞘岭上的明长城和墩台

      岭上汉、明长城蜿蜒西去,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岭上有韩湘子庙,约建于明代,香火甚旺。



       清代裴景福路过乌鞘岭曾作《湘子庙》诗句:

酒酣高唱大刀环,风雪苍茫绝塞山。

笑我不如韩刺史,神仙犹子下蓝关。

       范长江所著《中国的西北角》说:“过往者皆驻足礼拜,并求签语,祈求一路平安。”湘子庙于1958年被毁。今湘子庙为重建。

       乌鞘岭岭北为安远门,岭南为安门。安门古城依岭边地形而建,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00米,城门向南,现存残墙已成为两米高的土埂,建于汉代。安门古城紧靠汉长城边,向西过河就是镇羌驿。汉代这一带长城之外为羌族居住,在这里设城是为守护长城的军队所设的住所。历史上东西往来的商旅征夫及游子使者,均需在这里交验文书,方可通过。是内地和河西地区的安全屏障。


      安远古城在乌鞘岭北现安远镇,据《秦边纪略》记载,安远堡亦称打班堡,为凉州与庄浪的分界,“且肘腋皆番,河山所隔皆夷,可可口诸番为夷编氓久夷”,四周边都是少数民族居住,设立军堡,以长城为依托,通过烽火台与安门城相呼应,防止入侵,也为丝绸之路往来提供保障,两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上图    安远镇


上图   乌鞘岭远处的祁连山

      乌鞘岭历来是经营河西的屏障,岭南的安门村和岭北的安远镇历来是戍兵扼守、“两面相御”的营地。同时它的地理、地形、气候十分复杂。

       从许多历史名人途经乌鞘岭时留下的文字中也能看出。祁韵士于清嘉庆十年(1805)盛夏过乌鞘岭时记道:度乌梢岭,峻甚,地气极寒。方士淦《东归日记》写道:道光八年(1828),“五月二十九日……唯过乌梢岭极高寒,山多岚障。”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说: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十二日,……又五里乌梢岭,岭不甚峻,惟其地气甚寒。西面山外之山,即雪山也。是日度岭,虽穿皮衣,却不甚(胜)寒。”

       2024年8月27日,过乌鞘岭时并未感觉寒凉。 

      清代裴景福曾作《过乌鞘岭》

过尽秦关望汉关,西天未到鬓毛斑。

金丹炉火无真诀,冰雪长封铁柜山。


西北纪行
通过文章图片影像资料记述杨柳青人赶大营的历史及后裔生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