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在《荷戈纪程》中记载,“自过监军镇后,沿途多山,其民皆穴居,即古公“陶复陶穴”之风,今土人谓之窑洞。”“陶复陶穴”出自《诗经.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复陶穴”,陶即“掏”指挖土,复作“窗”,陶穴指古代凿地而成的土穴。周的祖先古公亶父带领周人迁徙,到岐山周原开始建立居所,即窑洞。在清末民初时,永寿县山区居民多住窑洞。
下图,1910年莫里循拍摄的永寿附近高原,远处山顶可见一排窑洞。
根据林则徐《荷戈纪程》记载,“戊午,出北门(永寿今永平镇),即上坡行。五里分水岭。五里乏牛坡。十五里瑶恒坡,下坡五里为底窖沟。”
由此可知,丝路古道是出永平古镇沿北行至罐罐沟垴上山至十里铺方向。这条路即今沪霍线,至底窖沟(今底角沟村)再与312国道汇合至太峪镇。
下图 黄线为出永寿(永平古镇)所走路线,途中有乏牛坡、杨家湾、十里铺等地名。
今天,这条路已经废弃了,但仍然可以通行,路口有禁止通行的指示牌。这里已经开辟成翠屏山森林公园。
在底角沟村与312国道重合。
312国道旁道路维护的师傅说,刚才我所走的路就是丝路古道。
又根据林则徐《荷戈纪程》记载,“又十里太峪镇。饭后上太峪坡,即坡路,十里始下坡。后经腰铺子,十里铺,三里台到邠州。”这是从太峪至邠州的道路。
太峪镇, 赶大营路单中写作大峪或代玉。
太峪镇地处彬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彬县12公里。太峪镇位于太峪河川,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明朝时煤炭采掘业在此萌芽发展,清朝时为重要的商埠。312国道、福银高速公路穿街而过,也是规划中的西平铁路必经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上图,今天的太峪镇。
方希孟在《西征续录》中记载了太峪镇景象:民家皆居土窑中,鳞次栉比,密如蜂房。窑倚岩凿壁,顶平外敞,大者宽容数十间屋。
今天这里人们早已告别了窑洞,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或砖瓦房。
太峪镇路旁废弃的窑洞
下图黄色路线,就是现在从太峪镇至彬州的省道S306,即丝路古道。
清末 袁大化在《抚新纪程》中记载太峪镇到邠州的过程。“二十日,阴。车到齐,巳刻行。两车并一,先送过岭十五辆,再并前车之马,回援后车。初上坡,西北向,转而东南向,十三转而抵十里坡。路旁壁立,黄疆土高者数十丈,不见片石。俯临深涧,仰视悬崖,令人栗栗。居民住窑洞。过此以北,高原平阔,地平线高出海面数百丈,山顶仍种麦田,故土人悉呼为"原"。”
下图,从太峪镇至彬州路上所看到的景象
下图 邠州北门 1910年莫里循拍摄
莫里循拍摄的邠州附近河谷
上图 1910年莫里循拍摄的邠州塔
今日彬州塔 与莫里循拍摄照片相同角度
彬州塔又名开元寺塔,位于陕西省彬州市城内,俗称"雷峰塔"。该塔始建于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
邠州附近的驼队
邠州一家客栈内的妇女,裹着脚走路很困难。
下图 今日彬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