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型片区公共空间的场景化设计策略分析

企业   房产   2024-08-02 17:31   北京  

导 读NO.269

片区综合开发作为土地开发的一种形式,具有综合性强,协同度高的特点。居住型片区综合开发不同于传统的住区开发,其功能不仅限于居住功能,而是是围绕生活需求展开的综合聚居区其中公共空间作为片区外部的无产权属性的空间,是衔接各功能组团的重要媒介,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片区中工作、生活、学习的人群,为其提供良好的空间感受。如何赋予居住型片区公共空间“场景化”设计是当前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思考。


01






 居住型片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目标 

公共空间的自身属性就是兼容差异性与多元性的空间。而场所是被赋予一定精神象征的空间,“场所”源于诺伯舒茨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场所即人对空间的感受与认同,可以说“场所感”体现了空间的温度及情绪,是人与物质空间之间的精神纽带。公共空间的场所感以公平开放的自身属性为基础,同时继承其邻近功能空间的特点,形成具有功能属性的一类空间。

居住型片区级公共空间由街道空间、建筑前区空间、景观广场空间、架空层空间构成,在本文的分类中,将建筑前区空间按其功能属性归类到街道空间与景观广场空间类型中。为保证公共空间的场景化效果,提出引导性设计标准,以指导具体的设计工作在空间上的落位,引导公共空间的场景化设计。对此,立足公共空间设计的提出:安全有序、活力健康、人文传承、生态韧性、智慧高效、协同一体、包容共享的引导型设计目标。

安全有序:针对慢行空间、街边广场的安全、效率提出要求;

活力健康:在人性尺度的基础上,以功能复合为原则,形成舒适、活泼的公共空间;

人文传承:继承历史文脉,以传统文化为线索,形成公共空间的独特风貌;

智慧高效:结合科技技术提升智慧化空间治理效率;

协同一体:注重紧凑开发,空间整合,土地集约化利用;

包容共享:对公共空间形成全龄化、全时段的包容性设计,满足不同的需求;

生态韧性:关注生态可持续对公共空间的影响,注重海绵设施应用、雨洪预警体系利用。


02






  公共空间设计场景化设计策略 
 
通过广泛的调研与项目实践,按外部城市空间向内部居住空间逐级过渡,归纳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街道空间、景观广场空间及架空层空间。这三类空间分别涵盖了居住型片区公共空间中的“点、线、面”,共同构成了公共空间的网络系统,有效形成人群的集聚效应,激发片区活力与温度。
  • 街道空间
① 慢型系统  
慢行系统是片区内体验感最重要的线性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步行及骑行的行为需求及视觉感受。在线路规划中宜建设连续贯通的环形绿带及慢行街道系统,串联片区中的各项配套设施与公共活动空间,通过彩色塑胶慢行道铺装作视觉上的区别,通过绿化隔离带、文化围护栏等作为空间上的区别,塑造有序、安全的慢行空间系统。

图1 慢行系统网络

在贵阳·铁建城项目的慢行系统设计中,创新地将传统“三块板”道路断面中慢行系统部分的标高与分隔带标高统一,并在行道树中放置座椅等城市家具,部分路段在慢行路两侧设置行道树,外侧行道树的树池兼做休息座椅,形成宜停宜走、落英缤纷的慢行场景。同时,为防止自行车与人行的流线交叉,将自行车路放置在靠近分隔带一侧,提高通行的安全与效率。


图2 贵阳铁建城项目慢行系统

② 临街建筑前区空间  
建筑前区空间也是慢行系统串联的公共空间小节点,门前空间是建筑出入口与街道间的衔接,是空间转折中重要的停顿。在这一类型公共空间的设计中,硬质广场铺装及景观草坪是较为常见的做法,在此基础上需充分考虑对于空间细节的处理,包括微观景观处理及建筑大门造型的设计,灵活布置各类设,形成开放的建筑前区。

图3 建筑前区空间关系

在贵阳·铁建城片区内的前区空间设计上根据沿街商业功能、场地高差分段,形成多类型功能活动空间,赋予前区空间以生活属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功能构成、不同尺度的慢行系统。如对道路交叉口两侧不同功能转角空间的慢行系统设计上采用了不同的断面设计手法,在场地竖向设计的基础上,在空间外向度更高的集市前场采用了商业外摆区+商业步行街+市政人行道=4.3m+11.8m+4.0m的断面尺度,在空间内向度更高的花店前场采用了外摆区+共享区+缓冲区+市政人行道=3.0m+5.0m+5.2m+3.5m的断面尺度,相比之下,内向度更高的功能前,慢行系统的功能尺度分类越精细,相应地,尺度也越小。

图4 贵阳铁建城建筑前区空间

③ 沿街界面  
沿街界面空间应注意管控沿街建筑的高度,形成尺度宜人的街道高宽比,沿街立面上应注意广告牌的位置,以在视域范围内为宜。建筑退界与慢行空间协同设计,结合行道树、建筑外摆等空间,形成连续积极的组团边界。

图5 沿街界面空间分析

对于作为商业街道和生活服务街道的次干路与支路,应控制退界距离,界面宽度以15m-25m为宜,不宜大于30m,以维持建筑与相邻步行及活动空间的联系。通过街道宽度D与沿街建筑高度H之间的比值,控制街道的空间感受。建议街道高宽比(D/H)控制在1-1.5之间,不具备此高宽比的街道,可通过景观绿植、城市家具等物质要素的设计进行优化。

图6  建筑退界控制

④ 贴线率要求  

通过控制围墙的通透率、沿街建筑的贴线率、种植行道树的方式,形成整齐有序或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空间界面形态。在沿街公共空间两侧种植整齐的行道树,控制其高度与冠幅,形成沿街第一层空间界面;控制周围建筑的贴线率,控制围墙的通透率,形成整齐、连续的沿街立面,控制立面材质、色彩、空调入龛、飞线入地,形成节奏统一、富于变化的第二层空间界面。

图7  贴线率控制

在长沙·花语江南项目中,在公建的处理上通过骑楼的手法增加沿街界面的通透率,并利用地方管理规定中对于广场绿地率的要求,沿街灵活布置硬质广场,结合具有地方特点的高大乔木,形成开放有序的沿街界面。另外,建筑沿市政道路的贴线率分别为28.71%、30.7%、14.21%,形成尺度宜人,通透效果较好的沿街界面。

图8  长沙花语江南沿街界面

  • 景观广场空间

① 口袋广场空间

口袋广场是根据地区功能类型及公共空间活动需求,形成交流、休憩及健身运动的场所,鼓励行人驻留,面积尺度控制在30-200㎡,在具体设计中可运用不同景观小品作为空间节点。口袋型广场的主要功能为居民的小型交谈、散步、赏景的空间,在设计时应考虑乔木与灌木的搭配,流线与景观的合理组织,及口袋广场内部铺装的变化,座椅可结合树池布置,在片区中形成微型交往场所。

合肥· 花语江南项目巧妙地利用街角口袋公园,将其打造成为一个主题公园,前期与售楼处相结合,成为销售体系的前场空间,后期售楼处改造为生活配套功能,与门前口袋公园共同构成了社区公共交往场所。以“圆”的形态,打造“旷野上的山丘”,为住宅组团高效率的“行列式”布局增加装饰性效果,围绕圆形水池通过草坪地势的变化形成公园内的“微地形”,并以材质的变化、标高的变化,形成富有光影效果的口袋公园。

图9  合肥花语江南项目口袋公园

  ② 防护绿地空间

在长沙·花语江南项目的设计中,同样选型超白玻材质的二层售楼处,抬高售楼处单体场地标高,灵活运用建筑退界空间,形成高差变化的展示区前场、后场空间。在售楼处前场空间的设计上,运用叠水的景观手法,从临街界面起随形就势、逐级而上,在30米左右的前场宽度中,打造多层次的前场景观。在售楼处后场空间的设计中,利用地铁轨道保护退线范围,布置多层建筑及景观。沿袭传统合院建筑的形制,以二层挑台与售楼处相呼应,在后场景观空间中形成“看与被看”的互动关系。

图10  长沙花语江南项目防护绿地的景观广场空间设计
同时,在口袋公园的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日常性休闲活动相结合,形成互动型景观公共空间。包括儿童游乐设施、体育健身场地、家庭休闲场地等功能,通过与草地的结合布置等方式,为景观空间赋能。
  • 架空层空间

随着居住品质的日渐提升,社区内住宅首层的架空空间越来越成为各大开发商关注的关键点,同时也是社区居民未来交往的重要场所,架空层空间也被赋予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

架空层空间分为室外功能空间和室内功能空间,室外功能空间有社区会客厅、儿童活动区等功能,室内功能空间有健身、阅览、茶室等功能,在室外架空空间的设计上趋向于将社区景观渗透进室内空间,形成较好的景观联动。在架空楼栋的选址上,在长沙·花语江南项目选择在组团芯部的住宅首层布置架空层作为共享开放空间,在其中策划阅读、会议、会客、品茶、积木区等功能,与组团绿地共同构成公共交往场所。

▲图11  长沙语江南项目架空层设计  

合肥·花语江南的架空层结合“动”与“静”的功能分类,打造室内室外不同类型的架空层空间。以儿童活动主题的架空层空间为例,以“小鹿探险”为主题,策划三大主题风格,通过旋转滑梯、外摆平台等功能形成室外景观与室内精装交相辉映的儿童游乐场景,通过微型阅览室、演讲屋等功能实现静态的儿童活动场所。并在立面的基座部分形成动态的装饰效果,打造社区生动的生活化场景。

▲图12 合肥花语江南项目架空层设计

03






 结语 

公共空间作为居住型片区中开放度最高、兼容性最强的一类空间,为居民提供不同于起居生活的交往活动空间。场所感是公共空间使用舒适度的衡量标准,本文针对街道空间、景观广场空间、架空层空间三种公共空间类型,从选址、功能策划、空间尺度划分、铺装材质选择、城市小品设计等方面切入,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法提升其空间品质、提高公共空间组织效率,使不同类型人群均获得场所归属感。


高品质、场景化的公共空间设计要做到功能合理、尺度宜人、材质适宜。场景化公共空间可以激发居民之间的交往动力。在设计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日常生活场景打造,增强邻里间的交流,通过亲切、近人的空间尺度、室内外材质及家具设施提升片区的温度,并以此反哺片区,激发片区生命力,打造宜居、宜游、宜憩的居住型片区。
  

1.《上海街道设计导则》

2.《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3.《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4.《北京市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

5.杨保军.城市公共空间的失落与新生[J]城市规划学刊,2006(06):9-15.

6.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M].东南大学,2006.

7.乘着旷野的风丨中国铁建花语江南(观己设计)

8.龙元.公共空间的理论思考[J].建筑学报,2009(S1):86-88.


注: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版权归铁建地产营造社所有,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转载注明出处铁建地产营造社(CRCCREDC-YZS) 多谢配合。




- 往期精彩推荐 -



配套的地理分步


铁建地产营造社
中国铁建地产倾力打造的资源整合平台、产品研发平台、业内交流平台,致力发展成为集团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