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可持续性在住宅户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企业   房产   2024-06-07 17:31   北京  

导 读NO.265

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环境可持续性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不断增加,住宅设计领域也开始关注环境可持续性的应用。住宅户型设计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其可持续性对于资源利用、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深入探讨如何在住宅户型设计中应用环境可持续性原则,为人们创造更加环保、舒适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01






环境可持续性住宅户型设计中的应用

环境可持续性在住宅户型设计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在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在住宅户型设计中考虑环境可持续性是一个必要的方面。

首先,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朝向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此外,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高效热水器等,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其次,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在设计过程中,可以考虑收集雨水用于灌溉和冲厕,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如低流量水龙头、双排水系统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此外,合理规划水源与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确保有效的供水和排水系统,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废物管理和资源循环利用也应纳入住宅户型设计考虑范围。通过合理的垃圾分类和回收设施设置,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废物分类和资源回收,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考虑将可再生资源应用于建筑材料或家具设计中,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住区规划的可持续性与社区和居住环境的设计息息相关。住区规划的可持续性可以通过创造绿色公共空间、促进社交互动和交流,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和自行车道等方式来实现。这样的规划将鼓励可持续的出行方式,并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居住环境。

02






环境可持续性在住宅户型设计中的解决方案和创新实践
  • 2.1 空间灵活性与多功能设计

空间灵活性与多功能设计是在住宅户型设计中应用环境可持续性的重要方面。通过灵活的空间规划和多功能设计,住宅户型可以适应不同的居住需求,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使用方式。例如,一个开放式的起居区域可以用于日常活动和家庭聚会,但也可以通过隔断或折叠墙体将其划分为独立的卧室或办公空间。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家庭成员的需求和变化,灵活地调整空间布局,提供更多的功能性和私密性。

另外,一些家具设计也融入了多功能性,如可展开的餐桌、嵌入式收纳空间等,使有限的空间得到最大化的利用。通过这种空间灵活性和多功能设计,住宅户型可以更好地适应居住者的生活方式,减少空间浪费,提高空间的可持续性。

  • 2.2 能源效率与被动式设计理念

被动式设计追求高度的能源效率,通过减少能源消耗来实现低碳环保的目标。它注重建筑的热性能、气密性和隔热性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热量损失和能源浪费。通过被动式设计理念,住宅户型可以在保持舒适的同时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例如,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优化的窗户设计和有效的空气循环系统,可以减少冬季供暖和夏季空调的能耗。此外,智能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居住者的习惯和室内环境变化自动调节温度和照明,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被动式设计还注重整体系统的协同工作。例如,通过在建筑外墙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和太阳能热水器,可以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此外,与节能灯具和高效家电的配合使用,可以降低室内用电量,实现能源的最大程度利用。

  • 2.3 智能家居技术应用
智能家居技术将传统的家居设备与互联网、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相结合,使居住者能够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居住体验。智能家居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还提供了节能环保和安全性的好处。例如智能家居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化的照明系统实现智能调光和自动化控制。居住者可以根据需要调节灯光亮度和色温,实现节能效果同时营造舒适的照明氛围。智能家居还可以通过智能插座和智能开关,实现远程控制和定时控制家电设备的开关状态,如空调、电视、洗衣机等,方便居住者在外出时节约能源并确保家庭安全。
另外,智能家居技术还可以通过智能安防系统提供家庭安全保护。例如,安装智能摄像头和门窗传感器,居住者可以通过手机远程监控家庭状况和接收安全警报。智能烟雾报警器和水浸传感器等设备也能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家庭的安全。
  • 2.4 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
在住宅户型设计中,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是一项优化方案,旨在实现环境可持续性。首先,该系统应与户型结合,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屋顶设计和排水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捕捉和收集降水。通过合理规划屋顶的排水管道和雨水收集设施,可以将雨水导入集水系统。在住宅层面,收集到的雨水可以被利用于多种用途,如灌溉花园、冲洗厕所等。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降低水资源的消耗,还可以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减少城市洪涝的风险。而在居住区的规划中,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优化可持续性。
通过建设集中式的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花园、蓄水池或地下水库,可以集中存储和管理居住区的雨水资源。这样的系统可以满足整个居住区的非饮用水需求,为居民提供可再生的水资源,减少对外部供水的依赖。此外,将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系统纳入居住区规划中,还可以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操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确保再利用水的质量符合相应的标准。这样的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居住区的环境质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 2.5 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设计

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设计是一种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设计手法,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气流和自然光线,实现室内舒适度和能源效率的提升。在设计中,通过合理设置门窗、通风口和风道等,引导自然气流进入室内,实现室内外空气的流通和更新。这种自然通风设计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减轻空调系统的负荷,节约能源消耗。
同时,通过在建筑中设置遮阳设施、利用窗户朝向和开启方式等,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提供室内充足的自然采光。这不仅能够减少室内照明的使用,还可以改善室内环境舒适度,提升居住者的生活质量。例如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设计。通过合理设置门窗,设计通风口和风道,实现室内外气流的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同时,设计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户,利用建筑的朝向和开窗方式,最大限度地引入自然光线,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 2.6 可持续材料和建筑工艺应用

在住宅户型设计中,应用可持续材料和建筑工艺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旨在提高建筑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通过应用可持续材料和建筑工艺,可以实现以下优势。
首先,可持续材料的使用可以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其次,可持续材料和建筑工艺有助于减少建筑的能耗,提高能源效率,如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和建筑外保温技术,降低空调和供暖的能耗。在住宅户型设计中,可以选择使用可持续材料和建筑工艺来打造环保和节能的住宅。例如,在地板选择上,使用可再生材料如竹木地板,而不是实木地板。在墙体隔热方面,采用高效的隔热材料,结合优化的墙体结构设计,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可以考虑使用可回收和再利用的建筑材料,如再生石膏板、再生混凝土等,以降低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

03






环境可持续实际应用
— 上海熙语项目
上海熙语项目位于上海市奉贤区西渡街道,采用高层、小高、叠拼的组合方案,户型面积段在81㎡到148㎡,营造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融的生态社区。该社区从规划及户型设计方面充分体现环境可持续性。
从规划设计来说,规划充分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做足“景观及文化”文章,使居住区内部景观与外部景观相得益彰。14层、18层商品房住宅区大花园景观,尽可能多的住户拥有绝佳景观朝向。多层住宅区组团景观丰富多层次,提升多层住宅区的居住品质。
从户型设计上说,充分考虑以人为本,追求“在有限面积中最大化适用舒适度”。以人体工程学作为设计出发点,对套内各使用尺度进行充分考虑和研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在提高各套型得房率的同时尽量减小体形系数,有利于节能减排。结构设计通过“套内大空间”的设计原则为家庭结构的变化提供可能和灵活度。预制装配式住宅采用剪力墙结构体系,住宅宜采用大开间形式,平面布置应符合使用功能;建筑装修、饰面,应采用耐久、不易污染的材料做法,并体现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立面造型的特色。户型功能上流线清晰,动静分流。尽可能做到多居室多功能,充分利用合理的面积增加户型功能。厨房、卫生间应采用新型防噪声塑料管材,上述须符合《上海市智能住宅小区功能配置大纲》。卫生间均应配置节水型坐便器、洗脸盆及预留浴室废气排放孔。




综上所述,环境可持续性在住宅户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住宅户型设计中,环境可持续性的应用可以实现多方面的益处。首先,通过提升空间灵活性和多功能性,住宅户型可以满足不同家庭需求和变化的居住方式,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其次,采用能源效率措施和技术,可以显著降低住宅的能耗,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同时,应用可持续材料和建筑工艺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废弃物产生,提高建筑的资源利用效率。这些应用不仅有助于改善住宅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质量,还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注: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版权归铁建地产营造社所有,未经授权请勿随意转载
转载注明出处铁建地产营造社(CRCCREDC-YZS) 多谢配合。



- 往期精彩推荐 -


配套的地理分步


铁建地产营造社
中国铁建地产倾力打造的资源整合平台、产品研发平台、业内交流平台,致力发展成为集团产品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人才培养基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