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化成】罗素:面向理想的生活

文摘   2024-06-28 09:02   上海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罗素(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

日 )

文章简介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本文节选自罗素《理想与历程》,这本书集结了理想、爱欲、人性、家庭、心理等诸多方面,内容详实,分析精到,独具匠心。给我们直接的启迪,也教会我们健康的思维方式。

1

    竞争与生存。

    如果你随便问一个美国人,或是一个英国商人: “妨碍你的生活快乐最大的是什么?”他会这么回答:“为生存而奋斗”。他这话是由衷之言,他相信确是这样。

    在一定意义上,这种说法是对的,但是从另一层意义上来看,这是完全不正确的。为生存而奋争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如果我们遭遇不幸,我们就得去为生存而奋争。

    例如,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小说家康拉德小说中的主人公福尔克就是如此。在一艘被人遗弃的船上,水手中只有两个人有武器,他就是其中之一,这时除了其他水手以外,已别无他物可充饥了。当这俩人吃完了原先一起分享的最后一点食物后,一场真正的生存奋争开始了。福尔克赢了,但此后他成了素食者。这并不是商人说的“为生存而奋争”的含义。商人运用这一意义不确切的词语,只是为了夸大那些实际上是无其价值的事件的重要性。

    试问,在他这一生活阶层的人当中,又有几个是死于饥饿的;再试问一下,在他的朋友破产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谁都知道一个破了产的商人在物质享受方面,比起一个从来还没富裕到可能破产的人来,条件要好得多。因此,人们平常说的为生存而奋争,实际上是追求成功的斗争。他们在斗争中感到恐惧的并不是第二天早晨能不能吃到早饭,而是他们将不能胜过自己的邻居。

    令人非常奇怪的是,人们似乎很少意识到,他们并未处于一个无法摆脱的机械装置的支配下,而是在一架踏车上,他们之所以依然处于原来的位置,只是因为他们没注意到是踏车未能把他们送到更高一些的地方上去。

2


    烦劳的工作。

    疲劳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较起来,有的疲劳对人的幸福的障碍要更大一些。纯粹体力上的疲劳,只要不过度,倒往往会成为幸福的原因之一。体力劳动过了某一极限便是对人的残酷折磨,而且常常发展到使生活本身变得不堪忍受的程度。

    然而,由于工业生产劳动条件的改善,体力上的疲劳已经大大减轻。在今日的发达地区,问题最严重的是神经疲劳。奇怪的是,这类疲劳最常见于富裕人家,比较起实业家和脑力工作者来,雇佣劳动者身上要少见得多。

    要避免现代生活中的神经疲劳是非常困难的。首先,对城市劳动者来说,在整个工作时间,甚至在上下班时间里,不断受到噪音声干扰,尽管他们学会了对大部分噪声不去有意识地注意,但是噪声依然在折磨人,而且由于潜意识中竭力去避开这些噪声的紧张过敏,反而使人更为疲乏。

    我们未意识到的产生疲劳的原因是:陌生者连续不断地出现。人的自然本能也习惯于对同类的每一位陌生者进行探究打量,以决定究竟用友好的还是敌视的态度与他相处。他们对所有陌生者,对这些非出本愿而被迫与他接触的陌生者产生了一种普遍的愤怒。

    对人来说,在现代生活中,情绪上的疲劳一直是主要的形式之一。纯粹脑力的疲劳,同纯粹机体的疲劳一样,只需通过睡眠即能得到补偿。过度劳动带来的危害远非在这一点上,而是某种形式的忧虑和焦躁。情绪疲劳会妨害人的休息。一个人越疲倦,就越觉得难以止息这种疲倦。

    那种似乎是由工作引起的神经崩溃,事实上都是由某种情绪引起的,而人只是企图通过工作来摆脱这种障碍。他之所以不愿意放弃工作,是因为一旦如此,他将无以驱散解脱萦绕在他心头的忧虑。

3

    奋斗的意义。

    工作应算在幸福的因素内,还是算在不幸福的因素内,或许仍是疑问。的确有许多工作是极其使人厌倦的,过度的工作又总是一件痛苦的事。然而依我看来,只要工作量不过分,那么即便最枯燥的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比闲着无事要好受些。

    像是免于苦役而付出的代价,大多有空闲的富人感到一种难以言状的烦闷。有时他们可以在非洲猎射猛兽,或环游世界,以减轻这一感觉,但这类惊人之举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青春年华流逝之后。

    一切技术性的工作都是令人愉快的,只要需求的技术变化不剧烈,或者能加以不断地完善。倘若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当一个人的技巧完美无缺时,它便不再有趣了。幸好在相当多的工作内,新的情况需要新的技术,于是一个人便能不断地、不同程度地对此加以完善,直至中年。在某些技术性的工作中,如像政治之类的,工作者的最佳年龄似乎在60~70岁,因为在这类职业中,至关重要的是具备广博的阅历。因此,成功的政治家们在70岁时常比同龄人更幸福些。

    然而最佳的工作还具有另一种成分,作为幸福的一处源头,它比起技巧的运用来远为重要,这便是建设性的成分。虽说不上大多数,但在某些工作中,当事情完成的时候,会留下某种类似纪念碑的东西。

4

    悠闲的生活。

    如果实行某种组织,那么普通工人每天工作4小时就足以养家糊口,失业现象也不会有。这种想法会使那些富人感到震惊,因为他们确信,穷人不会懂得如何使用这么多的闲暇时间。很自然地,这种人认为闲暇是对失业者的严厉惩罚,他们对给有工资收入的工人以闲暇的想法是极为愤怒的。

    必须承认,明智地利用空余时间是文明与教育的结果。一个习惯于整天长时间工作的人,旦空闲下来一定会感到厌烦,但一个人一生中若没有充分的闲暇,就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今天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多数人应该享有的这种权利。

    在过去,有闲阶级的人很少,大量的人属于劳动阶级。例如艺术的培养、科学的发现、写书、阐述哲学和提出文雅的社会礼仪等。没有有闲阶级,人类绝不能脱离野蛮的阶段。

    但是,不承担义务的世袭有闲阶级特别浪费时光。在这个阶级的成员中几乎没有一人受过刻苦的训练,而就其一个阶级整体来说也没有什么出色的才智。现在的大学用较为系统的方式提供了从前有闲阶级偶然地、并作为副产品所提供的东西,这是一个大的进步,但还存在一些缺点。大学生活与外界世界过于不同,因此,大学虽有它的用处,但对院墙之外文明的利益却不能给予有力的维护。

    视人生为一个整体的习惯,不仅是智慧的,而且也是真正道德的重要部分,是教育应极力倡导的内容之一。始终如一的目标不足以使生活幸福,但它几乎是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始终如一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工作之中。    

    总之,在这样的世界中,见到的将是幸福和愉快的人生,而不再是筋疲力尽和忧郁消沉的状况,适当的工作将足以使闲暇时间愉快度过,不会使人疲惫。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由于人们的生活不依靠这些事情,他们的创造力将不受妨碍,而且将不再固守陈规。

【编辑】同辉  

(图片来自网络,本文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联系授权)

往期回顾

【活动简报】陈伟光教授专题讲座“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选择”成功举办

【机构动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师生代表团在匈牙利调研

【机构动态】澳大利亚驻上海总领事张威廉一行来我院访问

【机构动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代表团顺利出访匈牙利

同济战略派
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