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作者简介
约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生于1954年10月5日,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伍德罗·威尔逊学院艾尔波特·米尔班克讲座教授(Albert G. Milbank Professor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伊肯伯里在美国战略理论界、政策分析界、政府具有广泛的影响,是美国战略研究界中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被公认为继保罗·肯尼迪、约翰·加迪斯(John Gaddis)之后美国最富盛誉的战略学者。他以经历丰富、精力丰沛、成果丰硕著称于战略研究界。
美国的战争目标和战后安排的理念
战争初期,威尔逊政府在两条战线努力确定对欧政策:如何介入并为战争结束助一臂之力,尤其是如何对待德国;如何培育战后秩序以确保和平。威尔逊对以上两个问题的处理方式遵从如下基本观点:什么引起了欧洲战争?是旧有的军事独裁政治和权力制衡。正是这一原因的存在,美国才远离战争——战争之初保持中立,最终成为不情愿的交战方——同时也提出了最为彻底而具有决定性的和平安排思想。
1916年,欧洲陷入堑壕战的僵持状态,美国依旧维持中立,并寻求斡旋解决。该年12月,威尔逊请交战各国政府提出和平条款,但英法同盟在与德国交战中蒙受重大损失,在德国军事力量被摧毁之前无意终战。1916年下半年战场的胜利只会增强它们的决心。盟军的战争目标有所改变,立场更为强硬。这种不妥协的态度只会增强威尔逊的看法,即盟国寻求征服和主导地位,应负部分战争责任。以西奥博尔德·冯·比瑟曼-霍利威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为首相的德国政府表达了对美国斡旋解决方式的兴趣,但并没有详细说明自己的和平条款。
正是在1917年初的紧要关头,威尔逊公开表达了美国所能接受的和平安排条款。这位总统相信,如果美国不尽早推动和平协议,则本国势必最终被拖入战争。1917年1月22日,威尔逊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致辞,提出“没有胜利的和平、对等和平”的倡议。威尔逊明确指出,美国置身于欧洲之外,决心塑造和平安排。“未来全部和平与世界政策的问题有赖于此:当前战争是一场关于公正与安全的和平之战,抑或仅仅是一场新的均势之战?”威尔逊呼吁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以确保和平条款的实施,为美国参与新秩序建设提供途径。实际上,威尔逊向欧洲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如果欧洲同意按照美国的条款达成和平,则美国自己承诺战后参与国际维和联盟。
威尔逊认为,美国有权帮助塑造和平安排。基于“势力均衡”而不是“权力共同体;即不是有组织的敌对,而是有组织的和平”,则任何所谓的和平都不会长存。一个有着“普遍性公约保证”的和平安排,如果没有新世界(美国自称为“新世界”【The New World】,以与欧洲“旧世界”相对。——译注)的参与,是难以确保其长存的。但是美国提议的保证是非常抽象的。威尔逊认为,严格引述《弗吉尼亚权利宣言》(The Virginia Bill of Rights),则“没有和平会长存或应该长存,除非它认可并接受如下原则:政府所有的正当权利来自被管理者的同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权利可以将民众从一个主权转向另一个主权,视之为所有物而已。”美国的保证基于如下假定:其他国家将展现出美国的民主原则和人民主权。威尔逊认为,美国将与其他国家一道确保世界和平,因为和平与美国的传统相契合。在这样的民主国家大家庭中,保证的性质与旧世界均势政治的承诺不同,在威尔逊看来,美国人民更会接受它。按照这位美国总统的说法,“陷入纷争的联盟不存在权力协调。”
当1917年1月威尔逊提出战后安排的理念之时,美国还处于和平之中。两周之前,德国秘密决定实行无限制潜艇战,并于1月31日向世界公布。威尔逊随即与德国断交,4月2日要求国会同意宣战。此后数月间,威尔逊陆续发表演说,推销美国的战后安排理念。1917年夏,威尔逊强调,美国参战,向德国军国主义而不是向德国人民开战。他再次以没有胜利的和平为基本观点,强调和平应建立在民主国家的共同体基础之上。敌人不是德国,而是军国主义和独裁。在对德宣战时,威尔逊指出,美国准备“为世界的最终和平而战,为世界民族——包括德国民族——的解放而战”。但是,与威尔逊早期的呼吁不同的是,他提出,如果不是要战胜德国的话,至少要战胜德国军国主义。
威尔逊改变立场,将德国军事政府视为战争的根源,为此后修正美国的主张打开方便之门。当美国站在同盟国一方参战时,德国确实成为了敌人。为确保民众的支持,有必要把德国及其“军事首脑”刻画为邪恶之徒。在其后的巴黎和会上,各国同意严厉制裁德国,威尔逊对此表示支持,这一区分也赋予威尔逊以正当性。其涵义是,不是德国人民,而是德国反民主的军事政府是同盟国泄愤的目标。
随着美国进一步介入战事,威尔逊越来越强调民主政府对战后和平成功的重要性。1917年8月,在回应教皇的和平呼吁之时,威尔逊再次将德国人民和德国政府区分开来,并将这一区分与战后承诺和保证联系起来:“我们不能把当前德国统治者的话当作可以确保的承诺,除非有明确的迹象表明,这些话反映了德国人民自己的意愿和目的,并得到他们的一致拥护。……没有这样的保证,任何人、任何国家现在都不会相信德国政府参与的安排条约,裁军协议,或就武力、领土调整、小国重建等进行仲裁的公约。”威尔逊也在考虑战后保证和承诺的条件,在他看来,民主政府确实提供了必需的条件。
在1917年最后数月里,关于战后目标的讨论再次变得利害攸关。这是几个重大转折性事件促成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条约》和俄罗斯退出战争。威尔逊呼吁并将欧洲人民置于其领导人之上,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也加入其行列。俄国新政府上台执政之后,公布了此前沙俄与盟国签订的秘密条约,这些条约载明了它们就如何进行战争分赃达成的协议。这似乎证明了布尔什维克的判断,即战争本质上是帝国主义战争。与威尔逊一样,列宁寻求激起欧洲舆论——尤其是自由主义者、工会和社会主义者——支持终止战争的和平计划,在欧洲政治转型上领一时之风骚。布尔什维克借用了威尔逊对新外交的呼吁,他必须做出回应。威尔逊政府接受挑战,向公众指出了自己的战争目标:这就是宣布“十四点计划”的著名演说。这一声明包含了威尔逊此前论述过的目标,在演说的最后部分,威尔逊提出了他的最终目标:建立一个保证所有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普遍性国家间联盟”。以这篇演说为开端,威尔逊与列宁、其他制定战后和平的竞争对手展开了理念之战。威尔逊的目标是说服欧洲人民,美国的原则——而不是布尔什维克的原则——为战后新秩序提供了最进步的基础。
战争结束之际,威尔逊政府的和平观念受到大众的一致赞同。威尔逊建议创建民主国家联盟,围绕一个新的和平维护机构——即国际联盟——组织起来,尽管此时威尔逊对该联盟的职能及其政治、安全保证与义务的范畴并无具体设想。在1918年7月4日的演说中,威尔逊所秉持的基本自由主义构想最为清晰地勾勒了出来。威尔逊为和平安排提出了四大目标:“我们所寻求的是,基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受到人类有组织舆论持续支持的法治。”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总结威尔逊的立场时指出的,设若和平得以持续,“则世界必须得以重建,成为一个由能够选择政府的自由公民组成的独立国家共同体。”
威尔逊建议成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为和平解决争端、加强全球——尤其是欧洲——的民主政府提供监督和保证。但是,威尔逊关于民主变迁的假设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威尔逊关于欧洲战争的看法——因军国主义和独裁统治而持续存在的帝国主义——是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战争必须推翻这些早已被历史唾弃的政权。这是民主与独裁之战。
1918年,威尔逊形成了一致而清晰的看法:战争引致了全球性的民主革命,而不仅仅是发生在旧世界。坦珀利(H. W. V. Temperley)这样总结了威尔逊关于战后秩序的核心观点:“美国和欧洲并不因同情而合为一体,而是为自由宪章而捆绑在一起。自由宪章表明,美国原则与其他人类原则没有任何不同之处。”威尔逊认为,世界其他地方将接受美国的原则,这样会克服所有的战后重大难题,包括如何确保和平、如何克服欧洲对美国主导或遗弃的恐惧。
文章来源:节选自《大战胜利之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翻译】门洪华 【编辑】欧阳楠
(图片来自网络,本文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联系授权)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