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约翰·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生于1954年10月5日,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伍德罗·威尔逊学院艾尔波特·米尔班克讲座教授(Albert G. Milbank Professor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伊肯伯里在美国战略理论界、政策分析界、政府具有广泛的影响,是美国战略研究界中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被公认为继保罗·肯尼迪、约翰·加迪斯(John Gaddis)之后美国最富盛誉的战略学者。他以经历丰富、精力丰沛、成果丰硕著称于战略研究界。
英国、法国的战争目标
英国的初始战争目标是审慎而具有防御性的,但是它们很快就变得更加野心勃勃,从而确立了打败德国、塑造战后安排的目标。英国目标在战争期间逐步扩展有如下几个原因:它部分反映了领导人求助于英国人民和为战争损失辩护的努力;它也反映了领导人试图——尤其是1916年12月和1917年——求助于威尔逊,防止威尔逊与德国早期媾和。此外,劳合·乔治身边有一批真正相信自由国际主义的人士。尽管这些国际主义者的目标重点和范畴与威尔逊不尽相同,但至少在英国战时内阁中有些人对创建新的国际关系模式、建立战后和平维护联盟感兴趣,而后者已经超越了欧洲均势的重建。
英国对战争和战争目标存在各种各样的看法。执政的自由党是“一个以秉持和平、安详为传统的政党”。甚至自由-帝国主义者也越来越关注帝国的维系,而不是新的扩张冒险。在自由党内部,旧式的格拉德斯通自由主义者(Gladstonian Liberals)致力于经济发展,新激进分子全力关注社会福利的巩固。这些党派也担心战争会导致保守党重新上台执政,因为保守党与军界联系最为密切。
英国内阁决定参战,是由德国入侵比利时触发的。这一侵略行动触犯了英国保护低地国家(指的是卢森堡、比利时、荷兰三国——译注)独立的传统政策,政府大多数成员同意参战。德国实力的增强也使得支持一个强大的法国变得必要。这些考虑导致1914年8月3日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宣布,英国反对德国攻击法国运输港口的任何企图。有鉴于此,英国起初的战争理由是很有限的。
1916年下半年,德国人和美国人看起来在寻求尽早开启和平谈判。威尔逊1916年下半年的和平倡议激怒了英国人,因为它并没有区分德国与盟国对战争和战争目标的责任。这使得英国和法国政府颇为懊恼:不打败德国而停战,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就会再次出现冲突的危险。1916年12月底,英国与法国进行讨论之后决定向威尔逊做出回应,其方式是求助于美国舆论:他们愿意支持创立战后联盟的目标,但也坚持满意的领土和军事安排。新任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Arthur Balfour)还向美国政府递交了补充照会,再次将避免立即展开谈判和与德国达成和平的目标区分开来。这一照会力图确立英国的一系列战争目标:坚持把重划欧洲国界线作为建立国际组织的前提条件;彻底推翻德国统治者,在德国建立民主;借助英美自由主义,保证致力于“新世界和旧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所支持的国际改革。
1917年初,英国和法国政府在说明本国的战争目标时,均致力于对威尔逊做出充分的让步,防止美国与德国媾和。然而,英国对和平条款的设想依旧是不确定的、充满矛盾的。正如劳伦斯·马丁(Lawrence W. Martin)指出的,“尽管英国的战争目标与威尔逊的交涉进一步明确了,但依旧存在着大量的困惑和模糊”。帝国战时内阁的部分人士希望英国战至最后,彻底摧毁德国实力,其他人士则愿意接受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安排。一些人士受到威尔逊呼吁建立国家间联盟来保障和平的鼓舞,其他人士则只希望重建战后均势。
英国政府首鼠两端,集中反映在斯马茨将军(General Smuts)为劳合·乔治起草的、为帝国内阁会议准备的一份备忘录中。该报告的某些部分支持摧毁德国殖民帝国,包括分割土耳其领土,因为这是英国亚洲殖民地的潜在威胁。另一部分则推崇威尔逊的观点,即大国之间的民主是确保战后和平的必要条件,认为公众舆论是塑造战后安排的重要力量,需要为英国的战争目标提供正当的道德理由。1917年3月,劳合·乔治向战时内阁申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欧洲的民主化是防止未来战争的惟一途径。他指出,“自由是世界各民族之间和平与美好意愿的可信保证。自由国家不急于开战。”但是其他内阁成员倾向于认为,加强英国的战后地位是针对未来冲突的惟一保障。
正如俄罗斯革命敦促威尔逊政府强调美国战后目标的原则性特征,它也促使劳合·乔治强调英国战后目标的理想主义特征。1918年1月,就在威尔逊发表“十四点计划”演讲的前几天,劳合·乔治针对英国的战争目标发表了一个连贯性的声明。劳合·乔治声称,自己代表英国和帝国发表讲话,大英帝国并不为瓜分德国或摧毁德国的帝国宪法而战,但他认为德国接受民主制度会使得通过谈判达致和平更为容易。与威尔逊一样,劳合·乔治指出,“被统治者的同意必须是本次战争任何领土安排的基础。”他认为,东欧的领土安排必须基于自决原则,德国殖民地的处置需要等待和平会议的召开,尽管这些殖民地上居民的愿望将决定最后的处置结果。他认为,必须进行战争赔偿,但他反对战争赔款或“将战争的代价从一个好战者转移给另一个好战者”。他总结指出,他将如下三个条件视为持久和平的必要前提:重新树立条约的神圣性,基于自决权的领土安排,创立某个国际组织来“限制负担和军备,减少战争的可能性”。
劳合·乔治的战争目标声明,是停战之前欧洲领导人做出的最为系统和权威性的声明。他支持国际联盟的理念,但他的支持不冷不热。就此,劳合·乔治试图在威尔逊和法国之间确立一个中间立场。威尔逊视之为整体和平的顶点,而法国新总理乔治·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1917年11月宣布,他的战争目标是在创立国际联盟之前取得军事胜利,新的国际组织对战争而言无关紧要,他反对德国在战后成为该组织的成员国,因为德国的签字无足轻重。
在和平条款的理念上,威尔逊和劳合·乔治确实有着许多共识。威尔逊关于新国际组织的概念至少部分上受到英国自由主义者首先表述和秉持的自由主义观念的激发。他们都对特殊利益表示质疑,都崇信民主对外交政策的控制。他们都相信对冲突的理性处理。他们都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并认为帝国主义来自独裁和军国主义。
但是,劳合·乔治和威尔逊对德国政府的看法不同,这反过来揭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更深刻的不同。英国领导人认为,他热望看到德国接受民主宪政,这将提供鼓舞性的迹象,推动军事主导成为历史,而和平安排可以达成。“但是,这毕竟是德国人民做出决定的问题。”这就是劳合·乔治的结论。而威尔逊对德国变迁的必要性持有更长远的看法。德国军事专制从根本上讲是不合法的,必须在战争期间彻底清除。英国对摧毁军国主义感兴趣,而威尔逊要求摧毁独裁统治,或至少将其影响力降至无足轻重。威尔逊的战后设计有赖于德国的宪政改革和欧洲进一步接受民主。英国领导人欢迎这样的进展——这将有利于和平协议的达成——但战后秩序必须是更具传统性的。
法国的战争目标不像英国、美国的立场那么精致,但同样远非清晰。相比其他盟国政府而言,克里孟梭领导的法国政府更决心恢复欧洲均势,利用一切机会争取获得不容置疑的对德军事优势。为达到这一目标,克里孟梭寻求肢解德国领土,占领战略性的边界地区,确保德国解除武装,获取巨额赔款。
法国关于战后世界的看法为压倒一切的对德安全关注所主导。德国军队在50年里两次入侵法国,暴露了法国面对德国军国主义的脆弱地位。创立欧洲新均势的重要性,有赖于对今后来自德国安全威胁的深刻认识。法国政府相信,即使最终打败了德国,它们仍将面对一个无情的、依旧狂热寻求主导地位的强权。有鉴于此,战争的目标显然应该是,摧毁德国力量。精心设计对德国的安全防护应置于所有和解实验之前。
法国全力关注克服战后德国复兴问题,这就需要推行一系列并不常常一致的战略。这些战略是三重的。最为公开的战略是通过领土瓜分、赔偿、解除武装直接减少德国的实力。德国可能出现民主发展并不被视为一个解决路径。对威尔逊关于德国军事独裁和德国人民的区分,克里孟梭加以拒绝。他认为,战后目标必须是彻底削弱德国经济和德国政府的“联邦化”(Federalization)。劳合·乔治指出,克里孟梭1919年3月的讲话反映了法国的立场:“他更乐意看到在德意志建立更多单独的、独立的共和国。”
第二个战略是对战后德国采取某些和解、政治接触措施。这位法国领导人并不特别强调这一战略,相关思考也不充分,但他确实至少对参与监督领土处理、处理赔偿等战后问题的和平维护机构有些兴趣。1918年12月5日,威尔逊与克里孟梭在巴黎数度会晤。在第三次会面时,威尔逊提出了建立国家间联盟的倡议,克里孟梭对其可行性提出了某些质疑,但也说这值得一试。克里孟梭认为,至少它需要法国自己的军事防御作为补充。这充其量属于第二战略,它有可能转移法国安全之必要步骤的注意力,偏离正确方向。
第三个战略是通过联盟、盟国力量的联合来遏制德国实力。克里孟梭坚信,要保护法国的战后安全,必须恢复均势。1918年下半年,这位领导人在国民议会发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讲,他指出:
我要说的是,这些旧式的稳固而明确界定的前线、军备,就是所谓的均势。……今天这一体系似乎为高高在上的权威所谴责。但是我仍然要说,如果均势是通过战争自动生成的,它早就存在了。假如说,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对他们之中任何一国的攻击,就是对整个世界的攻击,战事将不再发生。……因此,我并不准备放弃这一旧式联盟体系,我可以公开承认这一点。我参加会议的主导想法是,战后,什么力量也不能将在战争中走到一起的四大国分开。为达成这样的协约,我愿意做出任何牺牲。
尽管克里孟梭在削弱德国、创立均势对抗德国入侵上一根筋,但他依旧对达成这一目标的各种战略持开放态度。在对德战略的可能方式上,法国发出的一个重要信号是,1919年克里孟梭建议国际联盟转化为更为传统的英法美军事联盟,设立国际军队和总参谋部。这样的同盟将确保盟国对德国的主导,这对法国绝对有吸引力。威尔逊当然反对这个想法,并不仅仅是因为这将剥夺美国国会的宣战权并将之转移给一个国际机构,而是它在政治上也是不可行的。正如托马斯·贝利(Thomas Bailey)指出的,“威尔逊的顾问团纷纷提出警告——显然他没有采纳这些建议——说,提供国际警察力量的条约在美国参议院不会有任何获准通过的机会。”
显然,盟国领导人的对德目标迥异。法国热望彻底削弱德国,创立一个对自己极其有利的新均势。英国在建立欧洲均势和更基于协调、依赖正式国际协议和国家间联盟的秩序之间摇摆不定。美国的主导目标是在德国和欧洲实现宪政民主的胜利以确保和平,对德国进行理性而明确的惩罚,创立基于自由原则和惯例的新式国家共同体。
文章来源:节选自《大战胜利之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翻译】门洪华 【编辑】欧阳楠
(图片来自于网络,本文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联系授权)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