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作者简介
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O. Keohane),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主席,曾任教于布兰代斯大学、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等,是国际关系理论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学者,代表作为《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冲突》以及与约瑟夫·奈合著《权力与相互依赖》、《国际制度与国家权力》等。他是当代诠释和发展世界政治理论的经典大师,也是自由制度主义理论权威、集大成者。
国际机制的情境与功能
在限制-选择的框架内分析国际机制的形成,要求我们必须指明行为体做出选择的情境的性质,并解释制度增长和衰败模式的功能。国际情境的两大特征尤其重要:世界政治缺乏有权威的政府性制度,世界政治具有普遍不确定性的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际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促进政府间相互获益协议的达成,因而无政府状态的结构条件并未导致全然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战争”。
我们模型中的行为体在华尔兹所谓的“自助体系”中运行,因而行为体无法呼吁更高一级权威解决困难或提供保护。负外部性是普遍的,国家一直侵犯他者的利益。由于缺少权威性的全球制度,这些利益冲突造就了不确定性和危险:可能的未来之恶常常比现有的罪恶更为恐怖。尽管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如此显然,国际经济环境的性质亦然如此。
世界政治的行为体也许寻求通过协调行为来减少利益冲突和危险。但是协调(Coordination)具有诸多公共物品的特征,使我们期望导致协调的概率甚低。换言之,这些物品的更多生产——可能导致纯收益——并未进行。这一洞见是供方关于国际机制的一个主要观点的基础,是为霸权稳定理论的一个缩影。根据这一观点,霸权国际体系的特征应是,公共物品生产的层次应高于分散体系;如果国际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则更为强大和广泛的国际机制更可能提供公共物品。
这些观点尽管重要,但却忽略了我所称的国际机制问题的“需求”方面:为什么政府起初期望创立国际机制?他们愿意付出多少努力维持国际机制?探讨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匡正霸权稳定理论某些源自片面性的缺失,有助于对国际机制变迁提出更为全面的解释。世界政治的熟悉情景——其竞争性、不确定性和利益冲突——不仅确定了国际机制供应的局限,还为理解为什么需求国际机制提供了基石。
在理解国际机制为什么被需求之前,我们有必要,或许从国家的角度,确立国际机制的功能是什么。
在最为具体的层次上,国际合作的学者对政府间达成的无数特定协议感兴趣:将它们的汇率维持在一定界限之内,禁止贸易歧视,减少石油进口,或逐渐降低关税。这些协议的达成与如下事实并不相关,即相比国内政治制度,世界政治的制度微弱异常:缺乏权威性的法律框架,促进交易(如国家权威支持的市场,或制定并实施协议的约束性程序)的规范化制度也常常发育不良。
关于具体协议渊源的调查显示,一般而言,它们并未建立在特定的基础之上,也未遵循一定之规。相反,它们“被设置”(are nested)在更为全面的协议之内,包含更多的问题。美国、日本和欧洲共同体在多边贸易谈判中达成的一项降低特定关税的协议,受到关贸总协定(GATT)之原则、规则、规范和程序——即贸易机制——的影响。反过来,贸易机制被安置在一系列其他安排中——包括贸易关系、能源、外国投资、援助发展中国家以及其他问题上的安排,这些安排一同构成了发达市场国家间复杂而相互联系的关系模式。反过来,这些关系又与大国之间的军事-安全关系相联系。
在这一多层体系之中,国际机制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在促进国际机制所涵盖的问题领域内,在有实质意义的问题上促进协议的达成。国际机制帮助各政府达成期望融合。机制之所以建立起来,部分是因为世界政治的行为体相信,有了这样的安排,它们能够达成互利的协议,否则就难以达成或不可能达成协议。换言之,国际机制对政府的价值在于,没有国际机制,则某些互利的协议不可能达成。在这样的情势下,特定联合行动在层次上低于某机制内的谈判结果。
但是,国际机制的这一特征即可带来了解释上的困惑。要在机制框架内达成具体的安排,为什么建立机制(它们自己需要协议)是值得的?为什么仅仅避免机制阶段或在特定基础上建立机制是不够的?简言之,在特定问题上,除了国际协议的需要之外,为什么还有着国际机制需求?
经济学上的“市场失灵”理论提供了该问题的答案。市场失灵指的是如下情境:市场调节相互关系的后果是次优的(假定行为体的功用和它们所支配的资源是不变的)。不可能达成有利于所有方的协议。在市场失灵的情形之中,等级权威难以协调经济活动,导致低效结果,而非在完善竞争条件下的高效结果。根据市场失灵理论,这些问题并不归因于行为体自身的缺陷(假定它们是理性的最大功用追求者),而是归因于体系结构和制度乃至其匮乏。该体系的具体属性提高了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为行为体之间的有效合作造就了障碍。因此,制度缺陷应为协调的失败而承担责任。匡正这些缺陷,有意识的制度创新是必要的,尽管一个优秀的经济学家在建议进行市场干预之前,常常将制度创新的成本与市场失灵的成本相比较。
与不完善的市场一样,制度缺陷是世界政治的特征,它抑制了互有优势的协调。某些缺陷与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问题相关,研究市场失灵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市场失灵理论载明了有可能阻止协议达成的各种制度缺陷;国际机制可解释为有助于匡正世界政治的类似制度缺陷。由于机制是通过成员国自愿达成协议建立的,我们至少可以部分上做出这样的解释,机制是克服市场失灵带来的障碍、达成更有效协调的工具。
以下分析建立在两个理论假设之上。其一,一般而言,我们所分析的行为体以理性的功用最大化者行事,他们体现出来的一贯倾向是,核算自身预期的收益增加,以此对外部变化做出调整。其次,我们所关注的国际机制是促进这些行为体之间达成协议的工具。从这些假设出发,以任何给定代价达成的国际机制需求直接与国家对协议的期望相关,也根据国际机制实际促进协议达成的能力而变化。该理论应用(事关机制形成)的条件是,存在充足的互补性或共同利益,因而可以达成惠及所有重要机制成员的协议。
市场失灵理论对本文分析的价值在于如下事实,即这些理论使得我们能够更为准确地认识达成协议的障碍。它们为国际机制如何有助于减少这些障碍提供了洞见,对与国际机制和国际政策协调相关的、过去观察到但没有解释的现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解释。此外,市场失灵的概念通过确定国际体系或国际机制本身的特征,有助于解释国际机制的强度和范围,设若供应计划是既定的,则市场失灵影响国际机制的需求及其数量。市场失灵文献的洞见使得我们超越了微不足道的成本收益问题和供需问题,开始就我们不甚熟悉的关系提出假设。
市场失灵文献对效率的强调与我们关于国际机制形成和维持的决策进程之限制-选择分析颇为一致。以此前的限制结构为预设,每一个行为体在某个机制中应处境良好或境遇更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导致国际机制形成的整个进程将带来总体的福利收益。外在者也许会蒙受损失;确实,某些国际机制(如联盟或卡特尔式机制)特别用于强加成本。这些赋予外在者的成本也许远远超过机制成员的收益。此外,强有力的行为体也许会调控新机制形成之前的限制。如此,尽管相比此前的情境而言,机制本身也许会实现总体福利的提高,但联合进程的结果也许低于施加强制之前的情势。
文章来源:《局部全球化世界中的自由主义、权力与治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翻译】门洪华 【编辑】欧阳楠
(图片来自于网络,本文不代表平台观点,转载请联系授权)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