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啊,人类就是会反复爱上《西游记》!

文化   2024-11-29 13:10  

《西游记》

《西游记》,是我们最熟悉、最亲切的中国经典之一,这本书里的故事可以说常看常新,如影随形。


西游故事的蓬勃生命力,从当下各种根据其改编与衍生出来的流行作品就能看出来,它完全能够穿越时空、媒介的桎梏,与当代生活中的许多现实话题相呼应。


为什么我们都爱《西游记》?


可能是因为,西游故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一个被高度认同的文化符号,启蒙着一代又一代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人,踏上属于自己的取经路。


音频节目《人间西游:张怡微细解<西游记>》已在看理想App上线!



《西游记》不是属于一个人的文学家园,而是世代累积而成的“百科全书”。作为“通俗小说”,它其实也映射着我们的欲望和心魔,揭示着人情和世道的复杂性。


在这档节目里,青年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张怡微将和你一起,在这部文学经典中叩问世道与人情,在师徒四人的西天之旅中,重启童年记忆,寻找文学经典抚慰现代生活的可能。



讲述张怡微

来源|节选自《人间西游:张怡微细解<西游记>》


01.

一个“走出去”的符号


《西游记》是一部文学经典,但它在所有的文学经典当中,是我们最熟悉、最亲切、离我们日常生活最近的。可以说,每一年,《西游记》都有作为热词的机遇。


例如,去年一年,我们就可以看到,周星驰与网飞合作的动画电影《美猴王》还有吴彦祖主演的《西游ABC》这些跨国界的西游衍生作品。


另外,我们不经意间就会看到,身边又有一些西游周边文化产品上市。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今年至少最有名的两个咖啡品牌都和《西游记》有过联名了,最近的一次联名还是为了助阵巴黎奥运会。


我们可以看到西游故事与当代媒介、当代生活结合的潜能,这是来自于《西游记》背后所依托的中国文学、文化的生命力。《西游记》,可能是真正走出去、成功走向海外的中国文化符号。


而对我自己来说,其实《西游记》这部小说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在遇到《西游记》之前、在研究《西游记》之前,我是一个青春文学作家。但《西游记》就好像我们打游戏的时候开塔、开地图一样,为我解锁了新的人生旅程,结交了原本我的生活中,根本不可能认识的人、认识的世界。


02.

常看常新的《西游记》


在四大名著当中,作为普罗大众最熟悉的作品,我们小的时候读《西游记》,其实也未必读的是《西游记》原著,可能是漫画,也可能是电视剧,再或者就是不断更新的电影,戏曲,甚至是现在每年都会更新的游戏。

这些和西游有关的文化产品,让我们产生了很深刻的印象,好像我们对《西游记》故事已经十分熟悉,哪怕我们没有看过原著。


此外,各类的改编作品更是每一年都会出现在大银幕。这很有趣,比方三国、水浒、红楼就没有这样的情况,能够每年都有大型改编作品上映,还不受到忠实于原著的苛求。这是我们读《西游记》时会面对的比较特别的境遇。


我们还可以在后来的一些艺术作品中看到一些不太起眼但也十分重要的西游符号植入,不特意说起,就会被忘记。


比如,有个中国电影非常有名,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开场两位老人重回戏台,这是一个对称结构,因为故事的结尾程蝶衣就是在这个场景自杀的。这个景别之后,就是闪回、倒叙到小豆子小时候,他的妈妈抱着他去戏班,戏班在街头演的就是猴戏。


《霸王别姬》

 

这里肯定是有一些隐喻的作用。一方面街头艺人地位地下,“耍猴”听起来也不像是体面的事情。《一代宗师》里,马三对宫二的助手,也有类似的轻蔑,说他“耍猴戏”。所以我们有许多戏曲演员是很排斥说猴戏的,我们一般会说“大圣戏”,表示对艺术家的尊重。


“大圣戏”在日本也有一些受众,比方今年八月我就看到了日本新潮剧院的京剧表演广告,表演的内容是《孙悟空闹龙宫》,表演者叫石山雄太。从孙悟空的扮相来看,是一位北派悟空。


我在读86版电视剧《西游记》导演杨洁自传的时候,还看到孙悟空选角的小故事。最终电视剧选定的形象是一只南派猴子、绍剧的猴子。但杨洁导演曾经请教过北猴的宗师,对方不是特别愿意合作。但在看到电视剧样片时,北派悟空的导师还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其实,电影中开篇出现这些民间艺人,也是想要聚焦一种边缘人的生活场景,展开底层儿童艺人的心志、身体、才情的养成过程,和一到七回《西游记》故事是很像的。


“大圣戏”我们现在依然能够看到,比方上海京剧院每年到了暑假都会有《大圣来也》《真假美猴王》的武戏表演。在润物无声处,成为了我们市民娱乐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当然,这些戏曲的文学文本,有的和《西游记》原著有关,有的和《西游记》其他故事脉络有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西游记》故事。有的戏曲作品中,孙悟空所使用的不是金箍棒,而是宝剑。这个就和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有关,是中国白猿故事的代表。


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游文化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概念。它不只是一个单一的文本,而是表现为一种故事群落、符号群落,是许许多多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表征。

03.

通俗小说:有“爹味”的生命力?


既然我们对西游文化如此熟悉,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去读《西游记》呢?我们为什么要坐在一起花几个月的时间聊《西游记》呢?


《西游记》是一部“通俗小说”。所谓“通俗小说”,那就是面对一般读者传递一般知识的故事。所谓“一般读者”,那可能就不只是社会精英。所谓“一般知识”,那就是约定俗成的一些生活规律、人生经验、道德准则——人什么事该做,做了什么事会遭遇惩罚。


相对来说,中国的小说是比较喜欢传递生活道理的。比方,人应该怎么样生活、好人有好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男的应该怎样、女的应该怎样,不然就会倒霉。


其实这个特征,不只是小说有,在那些佛教故事所衍化的文体当中更多。比方说“灵验记”,就是在劝导不信仰佛教的皇帝。《西游记》故事的一个重要前身,由王国维题名的《唐太宗入冥记》,就是一篇宣扬《大云经》的“灵验记”。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故事里传递的可能都是不可靠的知识,甚至是有错误的知识。


我们读一些话本小说的时候,有时候也能感觉到“爹味”很重,是有说教的。但是,千百年来仍然有很多人喜欢读通俗小说,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通俗小说和戏曲很像,有非常烟火气的一面。说书人,重要的是“说”。曲,就是“唱”。说唱的内容呢,就是非常贴近生活的、贴近世情伦理的故事,为了让你想到自己、投射自己。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通俗小说“说教”的这个功能隔着时间来看会有很奇特的效果。


例如,经过漫长时间的流逝,社会的普遍意见会发生改变,所以迎合读者的小说里的人生道理是很容易过时的。但是,这些道理呢,又是我们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当时的人是怎么生活的一种路径。


比方说,明代人、清代人,或者汉族人、满族人,怎么结婚、怎么读书、生病了怎么看医生、怎么偷情、怎么做生意、怎么行贿、怎么打点官员,通俗小说里充满了这些细节,黑的、白的、灰的都有。


好看的故事,当然不会只讲非黑即白,它会存在一个非常辽阔的灰色的地带,讲出一些也不是对,也不是不对,但是令人思考的事。这是人们热爱通俗小说的原因,也是我们如今把小说当做理解历史感性路径的原因。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出生在一个一般的家庭,给不了我们太多有远见、有深度的社会观察和世俗经验。那么,阅读通俗小说就是一个最便宜也最有效的路径,来帮助我们理解人性、理解社会结构、理解复杂竞争、理解世俗生活当中台面下的潜规则。


通俗小说会写政坛内幕、贪官反省、甚至男女情欲,都会很吸引人。它吸引人的特质当然有耸动的一面,但也会有未经淘洗的复杂性。小说会提醒我们,生活是复杂的,成长的本质就是变得复杂,以及容得下复杂。


04.

关于细解《西游记》


在我们的节目里,要如何展开对《西游记》的解读呢?


我的阅读方法比较简单,基本沿用胡适先生对《西游记》结构的理解:一到七回“齐天大圣传”,八到十二回“取经缘起”,十三回到一百回“九九八十一难”,也就是经历四十多个事件,取经人最终抵达灵山。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会讨论学界关注的话题,影视、舞台剧、游戏等跨媒介改编的偏好,我们在世界旅行中可能遇到的西游元素等等。


我们使用的书籍版本,是最接近世德堂本原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通行本《西游记》。而我们所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来自蔡铁鹰教授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西游记资料汇编(全二册)》,以及梅新林、崔小敬主编的《二十世纪<西游记>研究》。


在清代张书绅的《西游记》评点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也曾被《西游记》专家广泛引用:“人生斯世,各有正业,是即各有所取之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课题和人生使命,“九九八十一难”是每个人不同的心魔,需要通过尽情生活、阅读沉思、行万里路共同完成。


最后,邀请大家跟我一起重回《西游记》原著,重启童年记忆,“别有世间曾未见,一行一步一花新”。





⬇️💡🎧

也可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看理想APP查看

看理想
看见另一种可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