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对爱情感到厌烦
文化
2024-11-29 13:10
北京
《我无法恋爱的理由》
越来越多的女性发现,爱情并不是人生中的必需品,还可能是个谎言。摆脱“爱情至上”模式、追求女本位叙事的“爱女文学”,在近年流行开来。其中的代表作当属妚鹤的《她对此感到厌烦》,豆瓣上近2万人打出8.9的高分。今天的文章将围绕《她对此感到厌烦》,剖析性别偏见的社会文化如何造成两性在爱和亲密关系领域的困境,探索女性该如何借助故事,重新理解自己和世界,尝试自救和突围。网络小说《她对此感到厌烦》(以下简称《她厌》)中,女主穿越进了一款名为《女神录》的女性向游戏,成为贵族家的女儿莉莉丝。可是,成功攻略男主以后,莉莉丝并没有回到现实。为了回到现实,她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游戏,攻略了所有男主。但最后,她厌烦了——厌烦了迎合男性,厌烦了被人安排,也厌烦了女性间为了男性所做的竞争。于是,她跳出了攻略男主的游戏目标,开始做自己。其实,“莉莉丝”这个名字是西方神话里人类祖先亚当的第一任妻子,她因为不满亚当离开了伊甸园。《她厌》里,女主也是这样,她不满每一个男主,也不满王朝腐朽的制度和文化。在小说的第一部里,她步步为营,积累权力、钱财和名望,带领身边的女性觉醒。在第二部里,她彻底离开家族,开始联合更多的女性一起推翻王朝,为女性争取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整个故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故事里的“游戏世界”对应的是当下女性被限制的空间和人生,故事里回不去的“现实世界”对应的是当下女性从未拥有过的自主、自由和被尊重的人生。《她厌》想要告诉我们,想要冲破限制、获得自由和尊重,爱情是最大的陷阱,靠男性和统治者没有用。所以,《她厌》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设定,女主没有任何爱情,其他配角的爱情也都走向了破灭。作为咨询师,我越来越多地被问到:“我是女性主义者,用女性主义的标准看男性没有一个好的,但是我又想要婚恋,该怎么办?”类似的问题还可能发生在婚恋之后:“结婚该不该向男性要彩礼?”“孩子究竟该跟谁姓?”等等。作者妚鹤给出的答案是,异性婚恋行不通。因为没有男性会真正地爱上一名女性,在性别偏见的文化下,处于上位者的男性不会尊重处于下位者的女性,更不会了解她的思想和情感。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是猎物、工具、挂件,唯独不是爱人。同样的,作者认为,女性对男性也不是真爱。女性爱上的只是男性的外在、霸道和财富地位,但这只是因为男性处在优势地位而已。当女性看到男性的伪装、自私、卑劣和怯懦,很难再对爱情抱有幻想。我不完全赞同作者的答案,我相信真爱,也相信真爱仍有可能发生在异性之间。但是,在当下,女性主义的婚恋要成功,对人的能力要求比考“985”难多了。如果再叠加育儿,难度还会指数级增加。我的女性来访者经常会问我:这么努力去维持一段关系,值得吗?未来会好吗?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假如没有性别偏见,女性可以把这些时间、精力、能力用在快乐的事上,或者用在成就上。爱好、事业等方面的付出总有回报,是时间的朋友。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婚恋不是“风险投资”,而是“风险投入”。时间还是敌人——越往未来看,越是危机重重。最后想想,那就干脆不爱了吧。在这个充满性别偏见文化的社会,女性的生存处境和亲密关系的体验的确都更糟糕、更艰难。性别偏见,指的是基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和不公平对待。它不仅是个人的观点或态度,更是根植于文化、传统、社会结构与制度之中的系统性问题。性别偏见一直在造成女性的集体创伤,早在生命之初这样的创伤就已经开始了。暂且不谈那些杀死女婴、把女孩当童工、剥夺女孩受教育权利、性骚扰等犯罪行为。在性别偏见的文化下,大部分女性在童年就没有爱和尊重的体验,原生家庭哪怕有爱,也是带着玻璃渣子的爱。女孩可能会听到家人说“你读这么多书很难嫁啊”“你不漂亮以后怎么办啊”,或者在过年的时候被叫过去收拾碗筷,而男孩们坐着看电视、吃零食。很多女性在不设防、也没有能力反抗的时候,被剥削了原本可用于实现自我发展的时间、精力,对自我和未来的认知也就被限制在了婚姻、外貌、家务等等狭隘的角落里。《她厌》中莉莉丝的女仆多琳,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要照顾弟弟妹妹。于是,她对自我的身份定义就是姐姐、是照顾者,唯独不是她自己。这会影响多琳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她的注意力总是指向外界——弟弟妹妹的需求、爸爸妈妈的要求,而不是指向她自己。人只有向内关注自己的情绪、想法和需求,才能发现自己想要什么、在意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会渐渐形成价值观,而价值观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引我们的人生选择。另外,照顾弟弟妹妹也意味着多琳每天的生活不可预测,时间、精力和情绪随时会被Ta人影响。人疲于应对当下和意外,就会忽视对未来的长期规划。这种关注未来、对未来做长期规划的能力,在心理学上叫“未来时间洞察力”。一个人对生活没有掌控感和稳定感,就没有心理空间形成“未来时间洞察力”,即使原本有,也可能会退化。忙于照顾弟弟妹妹的多琳,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更不用提掌控自己的生活。因此,她显然也不具备这种关注未来、规划未来的能力。没有稳定的价值观,也没有未来时间洞察力,便很容易在社会文化和别人的要求里随波逐流,可能直到头破血流才终于觉醒。更麻烦的是,不少女性觉醒后,其实明白原生家庭是社会文化的承载者,Ta们是童年创伤的加害者,但Ta们同样也是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尤其是妈妈。于是,作为女儿的她们可能又恨又心疼,哪怕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但也会对妈妈的痛苦感到自责。最终,一边想要依恋,一边想要逃离。被愤怒、愧疚、烦躁和冷漠等等复杂的情绪撕扯,甚至陷入无法自拔的抑郁或焦虑,我的一些来访者还因此一直在生病,被胃病、肿瘤、息肉等反复折磨。与原生家庭创伤不同,这些都是性别偏见文化的影响下,很可能只有女性才会遭遇的创伤。深受此类原生家庭创伤的女性,其中一些对爱和被爱失去了信心,忙于事业或者其他,还有一些则为了逃离原生家庭,一头扎进了爱情,尝试通过一段新的关系,感受爱与被爱,实现情感上的疗愈。然而,不幸的是,在性别偏见文化的影响下,爱情很可能只是一时的激情,甚至可能只是男性剥削女性的借口和遮羞布。女性是猎物、是工具、是挂件,是爱情剧本的演员之一,唯独不是爱人。也就是说,这些曾受到原生家庭创伤的女性不仅难以在爱情中获得疗愈,还很可能从一个火坑跳入了另一个深渊。《她厌》中的多琳遭遇过原生家庭中性别偏见创伤,以为花匠约克爱她,在约克看来,多琳只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工具人——又年轻又会干活,听话省钱,还给约克花钱,以后会尽心带孩子。约克对此居然还不满足,他觉得像莉莉丝这样有钱又漂亮的更好,还幻想莉莉丝会为了他和多琳反目。后来,约克偷了莉莉丝给多琳的胸针拿去卖,事情败露以后污蔑多琳勾引他去房间,给他胸针去卖。如果不是莉莉丝出手,多琳差点就要被冠上“浪荡”和“小偷”的罪名,还差点被赶出去,失去生计甚至生命。约克一直在自私地权衡利弊,我在咨询中经常能听到男性来访者的权衡利弊,女性有时也有。但不一样的是,女性的婚恋计划大多比较专一,男性时不时会先找个合适的女朋友或者妻子,灵魂伴侣、性伴侣之类的婚恋外再看机会,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开后宫”。各种古装剧也一直在推波助澜。认知心理学发现,人类有两个认知习惯,一是参考模仿和自己相像的对象,二是认知吝啬,只思考记忆最简单直白的内容。很多男性在看古装剧的时候,不会想历史背景和身份,在认知吝啬的影响下,他们可能只会记得“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对方爱我就不会介意,还会对我更好来争宠”。同样的,对于现实生活中富豪、明星等例子,男性也会形成这样简单直白的理解,觉得女性不接受自己“开后宫”,只不过因为自己不够有钱。期待有一天AI技术可以一键调换爱情影视剧里的性别,或者,科技直接改变我们的记忆,哪怕只是外表对换,其他设定都不变,也足以影响男女双方的认知。当然,男性对女性并非都是不爱和利用。可即便有爱,结果还是不容乐观。在性别偏见的文化影响下,也许很多男性已经失去了发展长期关系的能力。“固定型思维”是心理学家德韦克提出的思维模式理论。她发现,人在面对自我成长时有两种认知和行为模式,分别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成长;而“固定型思维”的人却认为,人的智商和才能都是天生固定的。男性从小就生活在“男性天生就比女性优秀”的概念里,加上周围人总爱夸他们聪明、厉害,形成对优越感和标签的依赖,很容易养成固定型思维,只愿意待在被认可的舒适圈里。长大后,重男轻女的原生家庭、互相吹捧的小团体、电子游戏、网络色情等,也一直在强化他们虚幻的优越感。历史和文化原因,也导致家庭资源、教育资源等各种社会资源都倾向于男性。当“成长型思维”的女性遇到“固男”,亲密关系就成了一场灾难。因为“固男”往往害怕挑战,挑战就有失败的风险,他们也常常排斥学习,失败和学习都意味着“自己不行”。于是,他们在亲密关系中遇到问题会选择逃避,假装问题不存在,还可能会把质疑当成挑衅,恼羞成怒、倒打一耙。问题很容易重复发生,但假如女性抗议,就会被贴上“怨妇”的标签,把注意力从问题本身转移到了人身攻击上,既回避了问题,也恶意贬低了女性。这些都是现代亲密关系中经常出现“追逃”模式和情感暴力背后的心理原因之一。即使婚恋如此糟糕,很多女性依然没有离开。有些是没有钱、没有生存能力离不开,有些是除了爱情和婚姻找不到其他的人生意义和目标,只能在糟糕的婚恋中自我麻痹,或者和更糟糕的比较来自我安慰。比如,至少他没有乱搞、至少他没打我、至少他不赌博等等。很多女性就这样被困在了“爱情”和“婚姻”的谎言里。而这样的谎言之所以延续不断,诱导一代代女性踏入陷阱,离不开浪漫爱情故事的推波助澜。当我们设想爱情和婚姻,往往会参考爱情故事,但不幸的是,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有毒的”爱情故事。即使是如今的“大女主剧”,看起来是性别平权下的进步,但也藏着对爱情、男性和婚姻的美化。比如电视剧《风吹半夏》,女主许半夏和男主赵垒势均力敌,相貌登对,相识以后再无他人。相比之下,原著要真实得多。在原著里,半夏胖得进驾驶室都费力,爱情上头时也减过肥后来放弃了。赵垒在认识半夏以后身边姑娘依然不断,虽然被半夏的思想和性格吸引,但因为她胖,犹豫了好久,经历波折才想通外表不重要。除此之外,原著里半夏在婚前认认真真地做好了财产保护,电视剧却改编成了半夏因为爱所以无条件地信任和付出。剧中,半夏不希望赵磊有跟着她掉进坑里的风险,所以才做财产公证。可是,不应该在婚姻里扯爱情。婚姻本质上是法律制度和契约,两个人结婚,是自愿接受制度赋予的权益和责任,是个人和国家制度的合作,也是国家制度对个人的管控。整个婚姻法中没有一条有关爱情的条例。像原著里半夏那样重视风险管理,用好制度保护个人财产和权益才是自我负责的明智做法。钱是把握人生的抓手之一,也是对方踩踏底线时谈判或离开的底气之一。我们需要这种不会因为爱情就失智的女性榜样,这也符合半夏作为“创一代”大宗贸易商人的行为方式。婚姻和爱情是两回事,爱情是个人意志,是自由的,但婚姻是现实,也是法律和社会关系,有相应的限制、规则和功能。迈入婚姻的时候,如果只想着爱情,却不考察法律和两个人心目中的婚姻目标和规则,以及在具体功能上怎么合作、怎么实现,有没有能力实现,婚姻关系很难处理好,两个人很容易在冲突和期待落空的过程中消磨了爱情,甚至反目成仇。举个简单的例子,丈夫投资失败就会产生夫妻共同债务,如果他一时情绪失控伤人,妻子和孩子都有相应的法律后果。总之,爱是关系的动力和目标之一,但不是必需的。现实生活中的关系需要至少不冲突的关系目标、相应的能力和人格基础。也就是说,能力和人格基础是“1”,爱情是后面的“0”。没有这个“1”,当爱情走向长期现实,就失去了存在和生长的空间。况且,不少男性并不计划在婚姻中找爱情。浪漫的求爱过程只是为了让女性签下婚姻契约,之后,女性就被放到了妻子、母亲、儿媳等功能性角色上,单纯是利用或者价值交换,和爱情没有关系。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看,统治者和男性更需要婚姻,因为这能稳定社群,也能让男性吸引更好的配偶,增加亲子关系的可信度和子女的存活率,还能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建立联盟。而这些目的没有一项和爱情有关。而女性很多时候在免费替国家和男性分担生育人口、照顾孩子和老人等公共和家庭职责,这些都并不是女性应该做的,都是男性、统治者们对女性的利用和剥削。当经济基础、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等跟不上,女性的境况会更惨。这也是为什么婚姻可能让男人活得更久,却让女性死得更快——调查数据发现,婚姻让男性的平均寿命多出1.7年,却让女性减少1.4年。如果不是那些所谓的“浪漫爱情故事”的诱导,特别是流行文化的影响,女性可能可以更早地发现原来男性不可靠,爱情不真实,婚姻也不美好,原来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生活在“爱情带来幸福”的谎言中。传统的浪漫小说和爱情故事,都搁笔在“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个看似完美的结局上。《她厌》则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幸福”的谎言以及“在一起”之后的悲剧。女主莉莉丝出身在王公贵族,她所认识的每一位男性,爸爸、哥哥、王子、骑士等,看起来都爱她,但只要莉莉丝不符合他们的期待,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伤了他们所谓的面子,这些人就会翻脸。小说揭穿了这些男性角色的虚伪扮相:王子看起来尊贵有礼,但实际上贪恋权势又智谋不足;骑士看起来是英勇清流,但实际上傲慢又冷漠;神官看起来纯洁儒雅,但实际上欺软怕硬又自欺欺人;公爵看起来骄傲又专一,实际上恶毒又变态,囚禁妻子、甚至拔了妻子的舌头。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对应的典型。这也是为什么比起主流的爱情故事,我更建议大家读《她厌》这样的故事的原因。我们需要这样的故事,来对冲现实和有毒的爱情故事带来的“洗脑”。对于上位者来说,故事一直是用来“洗脑”的最好用的权力工具之一。因为故事有人物、有情节,能让人主动代入自己,在情绪起伏的过程中,主动吸收故事中的各种价值观和因果暗示。但也正因如此,故事也是我们用来冲破权力壁垒、重塑自我认知的工具。这也是叙事心理学的主张,个体通过自己的生命故事来构建自我认同和身份,理解过去、展望未来,在故事里寻求人生意义和目的。当实际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故事矛盾的时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女性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是因为实际体验到的痛苦和文化宣导的“爱情带来幸福”的生命故事不一样;男性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是因为实际体验到的各种挫折,和他们从小被告知的“男性天赋异禀无所不能”的生命故事不一样。在体验不一致的情况下,为了完成生命故事,人有时会自我欺骗。例如女性吵架后为伴侣冷脸洗内裤,一边痛苦,一边继续完成名叫“爱情”的生命故事。一些男性不惜暴力犯罪来完成“无所不能”的生命故事。要注意的是,故事并不等同于经历。塑造我们的不单单只是经历,更是我们对经历的理解,它决定了我们怎么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她厌》这样的“爱女文学”提供了新的故事和新的理解。比如,莉莉丝的人生没有爱情,反而更精彩、更幸福,她发现自由、尊重和权力等都比爱情更快乐;婚姻不会带来幸福,只是上位者和男性的利益诉求而已;女性的价值也不取决于外表和男性的肯定,而是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自主和实现。另外,心理咨询中有一个疗法叫“合理情绪疗法”,让来访者在脑海里重新回到受伤的片段,通过调整错误信念,来减少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她厌》的很多片段都起到了替代咨询的疗愈作用。比如通过加入新的理解,来减少女性对身体的羞耻感,“清白”和“贞洁”等概念都是男权文化下对女性的控制工具。也通过引导女性想象反击和新的结局,来释放恐惧和无力感,获取对未来的信心,发现原来靠合作、工具和力量,女性可以反败为胜。这些故事便是小说和社科类理论的不同。社科理论更多在说,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但关于未来,多数是理念的倡导。而小说故事却可以进行“思想实验”,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展现未来的故事,让人看到知识、理念和策略如何被应用。人看到了具体的应用图景,就会期待,也能有更多的勇气去实践。当每个女性都开始试着创造新的人生故事,就不再是文化的承载者,而是文化的创造者。至少在变革期,我们需要“极端”的故事来突破被文化和创伤限制的想象力。“极端”并不是为了宣扬暴力、挑起对立、传递绝对的观念,而是为了赋予故事背后的价值观最大的现实力量。《她厌》女主莉莉丝一直在对她的女仆多琳和所有的女性同伴说:“救你的不是神,是权力、武器和钱。”这句话背后的价值观是:直面人性,靠自己积累权力、武器和钱,用它们管理人性,赢得自由和幸福。为了传达这一点,《她厌》的故事彻底斩断了对爱情、对男性、对统治者的幻想,告诉每一位读者,除了靠自己团结,没有退路,也没有其他出路。《她厌》的故事,除了传达女性主义,还传达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平等观念。比如,从女主和仆人们的互动中反映出来的阶层平等、种族平等、教育平等,这些问题都涉及权力关系。而权力和偏见一样,都是爱的敌人。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当权力主宰一切时,爱就消失了。”最后,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女性主义者想要婚恋,该怎么办呢?无论是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我目前都没有十足的信心分享观点或经验。但不同于《她厌》里对异性恋彻底的放弃,至少我个人不会放弃对真爱的追求。因为人终会走向死亡,在死亡这一终极的孤独和毁灭面前,爱与被爱始终是救赎,家人也始终有机会成为最温情的牵绊。所以,我一直在寻求更好的方法,和伴侣一起让真爱在现实中成长。我们互为爱情的盟友,也互为个人成就的盟友。而在实现女性主义,或者说,实现更终极的人人平等的道路上,我们也互为田野调查员。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节目《不爱了:无限人生书单第18季》第2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至“看理想”收听。
音频编辑:ruicen、粥
微信内容编辑:布里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封面图:《我无法恋爱的理由》
投稿或其他事宜:linl@vistop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