噗通噗通.......
是不是像极了第一次认识老公时的激动心情。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是60~100次/分,如果处于极度紧张(比如看见心上人)、激烈运动(比如为爱鼓掌)、发热后,心率都会上升。
心脏怦怦都要跳出嗓子眼了,可能还有点窒息、气短、呼吸急促、微微出汗......
这种感觉,孩子们也能体验到,甚至比我们还要强烈。
你敢信,很多宝宝的心率会因为一些原因,直接飙升至180次/分吗?
心率180
代表了什么?
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率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会逐渐减慢。
新生儿的心率平均120~140次/分;
1岁以内的宝宝平均心率是110~130次/分;
2~3岁的宝宝平均心率为100~120次/分。
而上图心率为180次/分的主人公,是一位即将满2岁的小女孩阿玛亚。
阿玛亚遇到了什么,心率为什么会飙升至180次/分?
我们跟随《北鼻的异想世界(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bies)》,这部纪录片一起来看看。
研究人员,先给阿玛亚贴上传感器,将阿玛亚的心率变化以及出汗情况,通过无线传输记录。
以此来关注,阿玛亚情绪变化时身体的变化。
一开始,阿玛亚和妈妈像往常一样玩耍,此时她处于很平静的状态。
通过传感器传输的数据来看,阿玛亚此时的心率平均值是130次/分左右。
接着.......高潮部分来了。
小阿玛亚碰到了一个难题,她没办法将圆柱体放进匹配的位置。
尝试了几次后,她的情绪开始逐渐变得沮丧,也更为焦虑。
此时,阿玛亚的心率已经开始逐渐上升,到达150次/分。
慢慢地,阿玛亚情绪越来越急躁、越来越奔溃,心率也开始飙升,快速升到180次/分。
接着,就出现了经典的打滚场面。
这样的情况,相信妈妈们没少经历。
大名鼎鼎的Terrible 2(可怕的两岁),其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大发脾气,瞬间进入哭嚎与打滚的模式。
拿个玩具拿不到,哭;
穿鞋穿不进去,哭;
不会玩玩具,哭;
......
其实,这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遇到的麻烦:独立意识发展与自我能力有限发生了冲突。
就像阿玛亚一样,她越生气,大脑释放的皮质醇就越多,这就导致她的压力逐渐增大。
心率再次上升后,她感到压力变得更大了,接着就会更沮丧,周而复始。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而这个阶段的孩子,根本没办法帮助自己脱离这个循环。
这时候,就需要大人来帮助孩子脱离这样的情绪困境。
心率180
如何变成130?
如何帮孩子平静下来?
实验人员又设置了一些宝宝可能面临的日常挫折,比如:将纽扣巧克力放在非常难取的透明小盒子里。
只能看但没办法拿到的糖果,果然迅速的点燃了小布莱克的脾气。
心率也从一开始的120次/分直线上升至180。
实验人员让妈妈选择不同的策略来安抚宝宝。
◆ 哄一哄孩子
妈妈把孩子抱起来进行安抚。
但小布莱克的心跳依然很快,没有任何下降的迹象。
研究人员解释,这个阶段的孩子很独立,拥抱有时候会让他们的心情变得更糟,因为他们觉得你在「约束他」。
所以哄抱方式并不是安抚孩子最有效的方法。
◆ 转移注意力的方式
接着实验人员建议妈妈用转移注意力来代替安抚策略。
“看!你看那只小狗,它在叫诶!”
神奇的是!宝宝的心率很快就下降到了平均水平,也就是平静时期的基准心率。
一场暴风雨瞬间消弭的无影无踪。
就是这么神奇!
这个试验支持了研究者之前的结论:转移注意力,是让发脾气的幼儿平静下来最有效的策略。
如何让孩子们学会
调节「180次/分」?
实验人员在实验中还发现,转移注意力,也是孩子们应对自己情绪强烈变化的一个技巧。
接下来参加实验的是22个月大的索菲。
面对拿不出来的巧克力,索菲也很急躁,能看出来她真的很沮丧。
心率也从一开始的120迅速攀升至180次/分。
不过,在到达发脾气的临界点之前,她从妈妈那里得到一点安慰以后。
接着做了一点令人惊奇的事。
她自己远离了那个让她痛苦的源头 —— 拿不出来的巧克力。
转移注意力,是索菲自我干预的手段之一。
这个试验证明,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获得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抚慰自己的能力。
不过,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何时能掌握,还没有很明确的时间界限。
但在孩子还未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之前,家长不妨再把孩子往前推一推。
◆ 教会孩子确认自己的情绪
孩子感受到了挫败感,但又不会描述与表达时,往往只有一个宣泄口:那就是发脾气。
家长可以在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尝试着帮助孩子来描述自己的情绪。
“你现在是不是很难过?如果是妈妈,拿不到巧克力的时候也会难过的。”
帮助孩子确认了自己的情绪,并借助同理心,表示对孩子的接纳与理解。
◆ 引导孩子分析发脾气的原因
引导孩子将发脾气的理由说出来,这样才能避免孩子遇到同等问题时,再次“暴走”。
“你很伤心,是因为取不出来巧克力?还是因为你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感到很气馁?”
接着再引导孩子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发泄情绪是否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比如,可以询问孩子“你发完脾气,是不是还是没有拿到巧克力?”
最后再引导孩子,如果下次碰到这样的事情时,你很难过、你想哭,不妨转移一下注意力,
比如:去玩玩其他的游戏、和妈妈互动,说出你的不开心等等。
在孩子还没能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之前,家长帮助孩子调节情绪是很必要的。
孩子发脾气,没有耐心的应对,只会让孩子陷入越来越暴躁的怪圈中。
调节情绪,这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
这是我们应该教授孩子的课程,也是孩子一生中必须学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