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懂中华民族”出发,读懂中国

文摘   2024-12-10 08:00   北京  


12月4日,在“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期间,国家民委民族画报社、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主办了“读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共同发展”国际研讨会。中外嘉宾围绕“多元一体与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共同发展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两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这是“读懂中国”大会举办八届以来,首次以“读懂中华民族”为主题举办专场活动。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平行研讨会“读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共同发展”活动现场。

01 

读懂历史中国的重要维度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这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11月3日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的郑重表示。


近十年间,国际社会越来越认可这样一个事实:从历史的维度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会更加真实和全面。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因此,读懂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才能真正读懂中国。


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华民族的核心特征,无疑应该是“多元一体”。正如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周树春在研讨会上所说:“多元一体是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高度概括。中华大地广袤的地理空间中孕育着分布在不同地区、各自特色的文化,经过长期交流融合形成一个基于共同文化认同、共同政治认同和紧密经济联系的有机整体,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特征。”


“中国内部的差异性极大,甚至有可能大于欧美两大洲的族群差异之和,有如此巨大差异性的中国何以能够维持漫长的统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族博物馆副馆长郑茜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中华文明对‘他者’的态度是开放的,不以种族、血缘、地理为人群划定刚性界限,而是以文化认同来汇聚四夷,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文化主义。这是一个朝向外部的包容态度,保证中华始终是一个开放体系。”郑茜这样解答。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沈湘平认为,中国人“有难以想象的道德洁癖”,这与中华文明的天下意识分不开。“中国人所讲的天下不是一个实质的疆域,而是一种文化秩序、道德秩序,中国人交往总是厚往薄来,讲究情谊,所谓‘情深而文明’,强调以德服人。中国特别重视自己在国际上的道德形象,甚至把修身修己作为推动一切对外交往的道德‘阿基米德点’。”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平行研讨会“读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共同发展”活动现场。

02 

读懂当代中国的关键“钥匙”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禀赋、文明特征与价值追求,是理解当代中国一切政策举措的重要因素。”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在欢迎致辞中这样说。


读懂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是读懂中国制度,而中国的民族制度,是读懂中国的一把关键“钥匙”,也是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一剂良药。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崛起让西方人感到困惑,也动摇了他们根深蒂固的信念,即西方白人传统在任何方面都优于其他文明。其实,西方可以用“文明国家”这一概念去理解中国。数千年来,文明与国家紧密相连,在中国达到了最完整的形式,并演变出今天的制度形态。


▲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


“先发的现代化国家往往基于个体权利的实现来塑造现代国家,并且借助现代国家的外向式发展,以公民资格不断破除财产、性别、民族等要素之间的人为不平等推进共同体建设。”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主任褚松燕表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则是与人人平等、民族平等相关法理的确认是同步同向发展的,特别是“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统一与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的制度,推动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的发展。”


会议主持人,民族画报社总编辑杨新华认为,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格局,共同发展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路径和建设之道,其中蕴含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变革创新的哲理智慧,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探索,是一脉相承的。


巴基斯坦前总理沙西德·阿巴希则表示,“我们知道多民族意味着多语言、多文化,有些差异可能会引起矛盾和冲突。但是如果能够秉承多元化之上的统一,就可以让我们逾越困难重重的鸿沟去解决其中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03 

读懂未来中国的启示


崛起的中国会给世界带来什么?如何消弭战争、维护和平?该如何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注入确定性?一个个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摆在人类面前。


▲2024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召开。


“或许正是因为人类面临的困境,我们才更加渴望构建一种更为和谐的人类文明新关系。我以为这种新关系不是不同文明简单的共存关系,和而不同应是它的基本状态。”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吉狄马加如是说。


“很多人习惯于到当代哲学家、理论家、政治家的言论中去找寻这些问题的答案,其实2000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把这个事情说得很清楚:和谐,世界就发展;单一,世界就停滞。”中央民族大学资深教授杨圣敏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用这样的观念处理各种关系,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和疆域没有中断的国家。


周树春引用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观点,认为人类团结不是全球均一而是多样联合。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也可用以概括人类“命运共同而文明多样”的特征。


事实上,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到“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三大倡议”,中国不断在用自己的发展经验为全球治理贡献着中国智慧。


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表示,“亨廷顿将文明冲突视为后冷战时期全球冲突的主要根源,这种观点忽视了文明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比之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强调文明间的相互学习和对话,倡导和平共存和共同发展,通过合作解决全球挑战。”他认为,人类在文明冲突中没有未来,文明协作才是人类的未来。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崛起的中国会给世界带来什么?中国是否会如西方担心的那样走上霸权的道路?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认为,“中国人有着崇尚和平的民族性格,不轻易开启战端。不是说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利益,而是认为保持和平更符合自己的长远利益。”


“多元互动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各得其所、各安其所、安所遂生。正是这种非零和的多元互动,使得中国最终成为广土巨族,实现了国泰民安。今天的世界也应该如此,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不同文明应该各得其位,尊重彼此的发展道路、价值理解,使各国人民都过上自己理想的美好生活。”沈湘平说。



监制 | 闫   永  肖静芳  
策划 杨新华
审核 | 清   风
统筹 | 王彦龙
责编 | 才丽媛
制作 | 郭欣欣

END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道中华知识竞赛内容

投稿邮箱:daozhonghua@163.com



推荐阅读


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呈现新面貌

社论|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共谱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华章

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当代影像记忆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道中华
道中华之美 美中华之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