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异乡人,每逢年下炮声隆隆,我的乡愁雨后春笋般在心里暗自拔节。对于春节,中国人总有着团圆的执念。新年的温情在于花好月圆人长久,在于流金岁月匆匆过,围坐在团圆饭桌前的身影总是那么熟悉,说话的声音总是那么亲切,逗引起我的乡愁。
贴出来的福气
1994年,我七岁。
那时,我家以及邻居的对联都父亲手写,父亲是他那个年代唯一上过初中的“文化人”。我在旁边给他裁纸、折纸,他写完屋门上的对联,还要给猪圈鸡圈以及拖拉机写。我看他写得兴致颇浓,忍不住偷来他的小毛笔,用裁下来的边边角角练习,等到他发现我已经给他的电锯、架子车和锹把子上贴得满满当当。
正房门上的对联不可能让我染指,我只能给大人不太在意的地方写对联。我给猪圈胡诌的上联为“牛羊满圈”,下联为“膘肥体壮”,横联是“猪年旺旺旺”,丝毫不懂对称和平仄的我只凭借浅显的认知给圈里的猪寄予厚望,希望来年能卖得好价钱。后来母亲喂猪时看到我的对联,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村里人饭后茶余的笑谈。但父亲依然肯定了我的对联,他觉得通俗易懂。那年,我家白得了一只小猪,妈说这只小猪猪跑到我家猪圈里怎么也轰不出去,就那样年下发了一笔“横财”,大家都说是我的功劳,应了“旺”字。
那时,我家西边有一间工具房,因为爸爸是木匠,里面摆满了他的各种各样的工具。这间房子的窗子是木制结构,运用古老的错卯技术做成,有16格,每个格子都是正方形,边长不到15厘米。每年过年我都要用彩色的纸糊窗子。我要计划好纸的颜色,量好尺寸,打好浆糊粘上去,糊的次数多了,就有了很多经验再后来我胡乱剪纸剪出了花样,我挑彩色的纸剪成对称的窗花,远望颇多意味,来家亲戚中的有心人还以为是买来的窗花,真正的达到了“以假乱真”。
祭出来的节气
2004年,我17岁。
我的哥哥弟弟那时已经不读书了,他们都出去打工去了。年下时节,没有人帮助父亲准备祭祀祖先的器具,于是我顺理成章地成为父亲的搭手。
父亲在年三十这天准备祭祖的东西。他抱来装有香炉、蜡烛和黄表的箱子,取出祭器,用干净的清水洗一遍,然后有条不紊地摆到爷爷的像前。我要给祖先印纸钱,碗里倒满墨汁,用父亲买来的印模滚来滚去,把印好的纸钱全部放在大铁盘子里。用母亲的话说,这个活必须只能是家里的男丁干,父亲却称祭祖凭借的是诚心,不必那么在乎这些细枝末节,儿女都是后人。他总是那么开明,把我当男孩子养。母亲则会在中午时节把做好的精致献饭恭恭敬敬递给父亲,父亲轻轻地摆在祖先的像前,把自己的好烟好酒等一应俱全摆在相框的前前后后,而过年期间我们也要把每种新鲜食材先贡给祖先,然后方能动口。多少年了,我们家这一点传统始终没有变过。后来父亲有了孙子,他心疼至极,可如若孙子要在祖先之前动口,那必定也要挨打。
大年三十暮色将至,我们就要迎接祖先过年,我们那里叫“接纸”。父亲打开堂屋的门和院门,端上大铁盘,里面呈着烧给祖先印的纸钱和奠酒,也有买来现成的纸钱,整个李家后生都跪在场沟里那个老摊子上烧纸。炮声礼花样样俱备,小孩子负责放炮,有鬼机灵会把炮扔进所烧的纸里,随着“砰”的一声,用棍子抖纸的大爷大叔吓得浑身一抖,半嗔半怒责怪扔炮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那么高兴。
有“接”纸就有“送”纸,大年三十接“纸”,正月初三送“纸”,祖先飨完食,该回去了,我们同样在老地方去送他们。小弟曾好奇地问父亲如果不迎祖先会怎么样,父亲说祭祀祖先不是迷信,在于表达虔诚敬畏。千百年来,我们就是这样祭祀祖先,同时饮水思源,祭祀祖先是我们的文化情节,也是人在寻根,时时提点自己不忘本源,这才有了历史。
2014年,我27岁。
已经嫁作他人妇的我生下了阿轩,那年的春节多了一个小生命,我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终究是稚气未脱,当了妈妈的我一下子成熟起来。我不喜欢吃肉,但是我开始做肉,我可以站在灶台前卤3个小时的肉,我也可以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地炸鱼。看着大家狼吞虎咽的样子,忽然感到幸福。
我的这个小幸福来源于母亲。母亲待人热情,农村女人的热情本就体现在吃不吃是客人的事,做不做是自己的事。正月里不管谁人来我家,父亲负责熬罐罐茶,母亲端油饼,上凉菜。未等客人两罐茶下肚,饭已经端上炕桌了。母亲永远那么麻利,丝毫不拖泥带水。如果来人较多,她永远叮嘱我不要吃,等客人吃完再吃,那时候我确实想不通,别人家的孩子能同客人上桌一起吃,可也只是怨怼地想想。现在离开了她,我模仿着从前的她那样做菜,那般待客,才发现有的教养是渗透在家风里的,并不需要怎么教,孩子就会耳濡目染。
2024年,我37岁。
阿轩已经10岁了,我的父母也有了四个孙子。儿女们常年在外,家中田地也已经流转,父母只在家种有两亩地,带着小孙子。物质生活的充裕令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发生了转移,我发现他们最在乎的还是阖家团圆。年下时节,儿女从四面八方回到家里,连吃饭都氤氲在雾气腾腾里,欢声笑语四起,那就是他们心里的年。
今年本来要打算回家去过年,奈何阿轩病了,所以只能给父亲寄了他爱吃的蜂蜜和中卫特产蒿子面,给母亲寄了她喜欢的衣服。也在网上购了父亲爱吃的松花蛋和柿饼,本计划给他们买点粗粮,他们说当地的磨坊里啥都有,再三安顿我不要乱花钱。虽然人不能到,但是家里的氛围还是要搞起来,我在网上订购了鲜花、窗花和灯笼,希望在春节能够实实在在的让双亲捕捉到喜气,这也是身在异乡的我唯一能做到的。
平日里,家是原点,我们从家出发,逐梦远行;过年时,家是终点,我们从五湖四海启程,如飞鸟归林。有双亲在的地方才叫家,希望奋斗了一年的异乡人都能尽力回家,路再远,回家过年的路,才是最温暖的旅途。回家和父母哪怕奔赴一场乡村大集,就是最大的福。
人间烟火处,年为正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