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沙坡头》2024年第6期香山评论:开阔的人间需要开阔的文字

文摘   2024-12-12 11:45   宁夏  

李亮,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在读博士。


近两三年来,在《读书》《朔方》等期刊,我陆续读到了《牧马清水河》《风雨折死沟》《富裕的河流》等文章。经常读书的朋友应该知道,《读书》杂志是一本学术性较强的期刊,而《朔方》是一本文学期刊。如果一类文章被《读书》和《朔方》同时刊载,那一定是兼具学术性与文学性的。这些文章的作者就是杨占武先生,2024年7月,结集为《牧马清水河》,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杨占武的文章内容宏阔,文体迥异,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网络媒介上,都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学热点,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2023文艺盘点·随笔选》收录了杨占武的《贺兰山阙作春秋》一文,在该书的序言中,黄德海写道:“这开阔的人间,需要开阔的文字。”在文集《牧马清水河》的后记中,杨占武引用了这句话,我也将其借来,作为本文的题目。

周清叶在《地域文化之魅力言说——读杨占武人文地理文化散文》一文,将这些文章界定为人文地理文化散文。在我看来,这一类文章既然被《读书》杂志刊载,又入选了随笔集,称其为学术随笔,也是较为适宜的。在一次座谈会上,杨占武对文化散文的指称似乎并不认可,对学术随笔的界定也未置可否。中国古代文章类型繁多,不为现代散文的概念所能全部囊括。文化散文也好,学术随笔也罢,倒不如直接称之为文章。正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本期《沙坡头》特别推荐栏目,刊登的是杨占武的文章《萧萧班马鸣》。“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是李白《送友人》中的诗句,后世诗人对“萧萧班马鸣”一句多有借用,既有边塞之风,也含离别之意。其中“班马”一词,典出《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诗经》中《车攻》一诗:“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万骑如云野径微,惊鸿遥过塞垣飞。”从地理空间上看,青石嘴处于六盘山地区,其东南西北的交通线路使其成为连接不同地域的关键节点。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无论是古代的军事行动和贸易往来,还是红军的战斗,都与其紧密相关。

“西风画角孤城晚,落日晴沙万里秋。”从文化层面分析,作者详细描述了明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杨一清对头营至八营的建设,包括马营的建设、马政机构的设置以及马政兴衰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这一历史文化现象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地理环境为马政的实施提供了条件,而马政又塑造了当地的文化景观和社会结构。例如,马营的分布和建设改变了当地的人口分布和聚落形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六盘山地、清水河流域,战马的嘶鸣穿越历史长空……我时常敏感和惊异于那些粗朴的地名,隐含着那么多马的讯息:山川河流、乡镇村落,往往以马为名,如白马山、饮马河、马建(圈)乡、大马庄村……丰富的马地名,好像可以绘制出一张马的语言地图。”这些“大地的记号”,描绘了一幅“驻牧语言图景”。地域空间与历史文化的紧密交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交互影响。杨占武的文章在接受上是有难度的,其原因有二,一是作者旁征博引,知识量非常大;二是在历史观、文化观上,个体对共同历史文化的记忆和理解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读者与作者经常会有错位,误读与误解也就在所难免,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周清叶在另一篇文章《安顿灵魂于山川大地——杨占武散文的多维价值蕴含》中认为:“杨占武的散文始于中、长程的视野和构思,适时采撷历史长流表面的浪花,也追溯探究西北一隅的地质和气候变化,生态的改变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联系一时一地的文化变迁,必将于宏观的历史产生重要的意义。”杨占武是作为“文明内部的发言人”在书写故乡,视野开阔,从历史、经济、政治、军事、语言、文化等多维角度,重新审视游牧文明,文集《牧马清水河》不仅兼具学术与文学价值,也彰显了文化人类学的意义。

那就接着谈散文作品。同样是对一片地域(故乡)的书写,杨占武的《萧萧班马鸣》充斥着历史的纵深,思想深邃,史振亚的《长山头》也有对历史的追溯,主要还是立足现实的生态,情感恣肆,都包含着深厚的故土情怀。“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从文学地理学角度看,《长山头》是一篇对土地充满深情的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长山头这一地域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以及土地与当地人之间的紧密情感纽带,充满土地的情怀与生命的坚守。“长山头的土地能养人,能活命,也能给后来的人指条活路。”长山头的地理特征,如三山一河的地形、广袤的土地以及独特的土壤质地,决定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在这里开荒种地,发展农业,土地是他们生存的基础和生活的核心。“人不负土地,土地也一定不负人。”这里的人们对土地饱含敬畏之情,“土”是生命诞生的要素,是文化生产的场域,是情感寄托的纽带。

陈莉莉的《种韭菜的女人》是一篇纪实散文,与土有关,与草也有关,还与女人有关。作品描述了一位“种韭菜的女人”的奋斗历程,体现了个体命运与时代环境的紧密互动,个体在文化系统中具有能动作用,反过来,文化也在塑造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我们生活的时代,女主人公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婚姻的不幸、家庭的贫困以及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然而,她并没有被这些困境所束缚,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抓住移民、种植韭菜的政策机遇,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她的成功激励了其他女性,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乡村社会观念的微小变革。

孟虎的《怀念父亲》,情感真挚,笔法细腻。在作者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虽然经历曲折,但永远热爱生活的父亲:他孝顺老人,疼爱孩子;他心灵手巧,多才多艺;他不辞辛苦,坚韧能干……平静舒缓的表达下涌动着对父亲深深的敬爱和怀念,读来让人动容。

本期的三篇小说,都在好小说之列。我认为的好小说,首先要讲好一个故事;其次,这个故事让人得到一定的启发;最后,具有文学性。当然,文学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具体来说,小说是一件艺术品,还要有审美意蕴。

朱敏的《老石小卖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温情的乡村生活画卷。小卖部“只有一扇窗口对外售货”,却也是乡村的一个重要社交场所,承载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所需,也见证了人们的喜怒哀乐和乡村的变迁。透过喜叶这个小女孩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乡村家庭的生活琐事、亲情的真挚以及人性的复杂。喜叶在奶奶家的成长经历,如与奶奶、何瘸子之间的斗嘴,与钢蛋的相处,以及和妈妈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都被描绘得细腻而真实。这些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涵,反映了乡村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这里的有些人虽然自私狭隘,但都算不上坏人。小说的情节展现了乡村生活中的亲情、邻里关系以及家庭矛盾,让我们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质朴和温暖。例如,喜叶为了买华芙香糕而偷鸡蛋的情节,体现了一个孩子在面对诱惑时的天真和无奈。而老石小卖部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它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更是乡村人际关系的纽带,见证了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使整个故事充满了生活气息。小说最后,老石小卖部的墙体轰然倒塌,喜叶也成了一位母亲,带女儿去买好吃头,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  

同样是女性视角,关注女童的成长,朱敏的《老石小卖部》为第三人称叙事,侧重日常生活,主要情节是一个小女孩为了一种“好吃头”,偷偷拿了两个鸡蛋去换华芙香糕;而李慧英的《选择做一条水草》则是第一人称叙事,关注了女童的教育问题,如何打开心灵,接纳真实的自己。叶水草和母亲的故事,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和无奈。而叶水草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挫折,如被老师误解抄袭作文,也揭示了教育体制下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然而,作品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教育问题的批判,还展现了人情的温暖。“我”与叶水草之间的互动,从最初的紧张到逐渐建立起信任,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理解。“我”即便退休,也意识到自身看问题的缺陷,而小孩子也有成熟的想法,其实,“我”与水草在共同成长。这是这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石也的文笔是轻松自在的,保持了一贯的风趣幽默。《我有一笔钱》塑造了一名书法家老宽,跟作者也算是同行,都是文艺工作者。老宽参加省里的书法大赛获奖后,奖金丰厚,焦灼地等待奖金到账。在奖金未到账时,就因为心理上的富足感,老宽一直宽慰自己“我有一笔钱哩”,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和消费观念。他在与朋友的交往、家庭支出等方面,都受到了这笔尚未到手的奖金的影响。而当奖金迟迟未到账,以及到账后发现无法填补之前因期待奖金而提前消费产生的“窟窿”时,老宽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在无奈的现实生活压力下,这种对金钱与人性关系的细腻描写,是否展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虚荣?我认为,老宽作为出身基层的书法家,生活窘迫是现状,爱慕虚荣有一点,倒不至于是贪婪。人总是先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书法家也不能免俗。小说结尾的三个字“好彩头”和一个感叹号,多少有一些反讽的意味吧。 

诗歌可能涉及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世界的认知等多个方面。陈才锋的《每个字都是突然醒来的食物(组诗)》以其独特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诗歌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将字比作突然醒来的食物。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诗歌创作,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空间。 

熊轲的《诗词四首》和范春荣的《诗词六首》展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与现代情感的融合。在诗词中,作者运用了古典诗词的格律和意象,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意境。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情感和思考,使诗词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气息。这两组诗词分别描绘了不同的场景,如农场行吟、夏游乡村、初秋饮茶、塞上闲吟、游览胜地以及嫦娥探月等,每个场景都充满了诗意和情感。在熊轲《初秋饮茶感怀》中,作者借饮茶这一行为,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化的感慨。在范春荣的《村居》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田园村居图,表现了一种豁达淡然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也落到饮茶上:“平生最喜村居日,世事随烟品土茶。”

“我家的年”征文获奖作品小辑展现的是过年时多元的情感体验,几多传统习俗,几多乡情愁绪,几多社会变迁,都在这些作品中留下了属于每一个人的文化记忆。

首先,“我家的年”征文获奖作品从不同角度描绘了过年的情景,其中,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呈现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许多作品都提到了贴春联、挂年画、放鞭炮、吃年夜饭、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不仅是过年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作品详细描述了贴春联的过程和讲究,春联上的文字不仅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是家庭文化和价值观的体现;有的作品则描绘了祭祀祖先的仪式,这一仪式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这些对传统习俗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过年是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是乡愁最为浓烈的时候。许多作品都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眷恋。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们通过回忆家乡的过年情景、描写家乡的风土人情以及讲述与家人的故事,抒发了自己的乡愁和亲情。有的作者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回家过年,只能通过回忆和文字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这种无奈和伤感更增添了乡愁的浓度;有的作者则在回家过年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家庭的变化,这种对亲情的重新认识和珍惜,也成为了作品的情感亮点。这些对乡愁和亲情的表达,使我们深刻地理解了过年的真正意义,那就是家庭的团聚和亲情的交流,无论距离有多远,亲情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最后,征文作品中还反映了现代社会变迁对过年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体现在过年的方式和感受上。一些作品提到了现代科技对过年的影响,如手机红包、视频拜年等新形式的出现,这些既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也给过年带来了新的乐趣和体验;一些作品也反映了城市化进程对农村过年的影响,如农村人口的外流导致一些传统习俗的逐渐淡化,以及农村过年氛围的变化等。这些对社会变迁的反映,使我们看到了过年这一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演变和发展,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阅读本期作品,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能够从中获得对生活、历史、人性等多方面的启示和思考。这些作品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文学阅读体验;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社会文化的窗口。“这开阔的人间,需要开阔的文字。”黄德海的立意在此:“如果我们感受到了某种现实生活的逼仄,不妨就从书中的这些文字开始,感受一下人间的开阔。”我想,这也是每一个文字工作者的愿景,“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中卫文艺界
中卫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