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邱书院首届“仁春堂杯”散文大赛入围作品▏朱小毛 ▏捏“锤子”,过大年

文摘   2024-12-12 11:45   宁夏  




捏“锤子”,过大年

                       文/朱小毛


乡村的冬天,似乎一切都静止下来。四野空旷萧疏,没了往常农忙时节牛奋蹄竹扬鞭的催人赶时景象。

然而,进入腊月之后,人们又要为一个盛大、隆重的节日,而手脚不停,辛劳操持起来。

乡村的腊月,整个村庄一派浓重的烟火味,在空气中氤氲,在缝隙中游走,穿行在弄堂小巷。不经意间,凭添暖意。

杀猪灌肠,剖鱼晒干,宰鸡腌肉等,到处是腥膻味横行,荦肉气泛滥,狠狠地刺激着人们的鼻腔,不管不顾,兀自散文着独特的气味。这类荦物,假以时日,经过厨娘的手艺,到时就成了餐桌上的佳肴。

还有,炒花生、炒瓜子,这是瓜壳类的零嘴小吃,用以接人待客。此外,有甜食类,譬如冻米糖、米花泡等,亦是每年每家每户必备的食物,为众人喜爱,乡间流行。

傍晚时分,乡村都是以夜饭结束形式,开启天黑模式。

屋外,天黑如墨。冬风凛冽,像锐利的刀片一样刮过人脸,自带阴冷,寒意袭人。

屋内,却是另一番繁忙、热络的景象。

一墙之隔的二奶奶家,全家驻扎,大人主力,小孩支援,为年节的吃食,撒开手脚,大干一场。

灶堂前,柴火“噼啪作响,疯狂舔舐着锅底。熊熊火焰,如蓝色妖姬一般,冲出灶门外,点亮人们的脸庞,涂摸上了一层棕红色。灶火的光,比灶台上的煤油灯还劲力十足。那会儿,大放光芒的电灯,在农村还是缺席者,迟迟未赴乡间。

锅里的沙糖,经过复炉,加水高温,早已由固体变成了稀稀的液体,热汽腾腾。活跃的香甜分子,按捺不住,四处奔窜,脚步慌乱,撞进人们的鼻孔。嗅觉积极作出回应,鼻孔不由自主地翕动着,仿佛要把所有的香甜吸纳进来。

在诱惑面前,人们是贪婪的。像我们小孩,面对美食美物,忍不住哈喇着嘴。那副猴急模样,令人莞尔。

沙糖,其实是乡民用地里的甘蔗,压榨出水后,经高温熬制出来的,堪比供销店里的工业白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时,它派上了用场。

蔗糖稀释后,父亲把藏在隐秘角落的皮袋子,解开口,露出白花花的爆米花,一股脑儿倒进了锅里。使劲用锅铲搅拌起来,让沙糖和爆米花充分搅和在一块。

那些爆米花,是立冬过后,用蒸熟的糯米(我们也叫“酿饭”),摊在簸箕里,晒成的冻米,变形而成的。

节气甫入冬至,就有乡间师傅担着行头,一头风箱,一头铁鑵,走村入户,扯开嗓门喊叫:“打爆米花,打爆米花喽!”

师傅的喊声,拧成了一根绳子,把村妇、小孩统统拴到了自己跟前,连他们家中的小狗也不甘落后,循声而来,赶趟凑热闹似的。

村妇挽着撮箕,端着升筒,把自家带来的冻米花,一粒不剩,倒进师傅外壳乌七八黑的铁鑵里。

师傅右手转动着铁鑵,左手拉动着风箱。那风箱与铁鑵下的火炉,有一根管子相通。风箱呼呼地抽动,炉火呼呼地闪动。也就几分钟的工夫,师傅瞄了瞄手腕上的表,停下抽动风箱,把铁鑵搁至空地上,用布袋包好出口,脚踏铁鑵,右手使劲一拉环扣,就像引爆了一枚巨型手榴弹,“嘣”的一声响,早把胆小的屁孩吓得龟头缩脑,捂住耳朵,躲在一旁。

那些冻米花,变成了白花花圆溜溜软绵绵的爆米花。师傅“哈哈”地笑起来,派头像是打了一场大胜仗的将军,横刀立马……

锅里的爆米花们粘上了稀释的沙糖,犹如莽汉遇到了乖巧的媳妇,变得老实听话了,也不乱蹦乱跑了,如胶似漆,缠合在一块。

稍待冷却,大人们便用洗了几遍的双手,把粘糖的爆米花捏在一起。使尽力气,越紧越好。

锅台边,八仙桌下的两条长木凳移步到此,上面搁着一张圆形的簸箕。爆米花捏紧后,被扔到这儿,由我帮衬,把着簸箕边沿,迅速地前后推动起来。

一个个圆形的爆米花,在簸箕里欢快地跳上跳下,滚来滚去,好像调皮的稚子在竹床上,撒泼打滚,翻着筋斗。

这样,爆米花不仅冷却得更快,也会滚得愈来愈圆,外形匀称。如果分别杵上一根竹筷,抡起两个,简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霸手中的擂鼓瓮金锤。

这种圆形的爆米花,不仅是小孩的美食,还能当作想象中的兵器,小孩岂有不喜爱之理?

我们形象地把这种活儿,叫作“捏‘锤子’”。

“锤子”捏好,一个一个塞进陶罐里,封好口子,密不透气,让我们眼巴巴,不时咂摸着嘴,盼着,盼着,耐心等待,大年的来临。

捏“锤子”,历来是老家过大年前进行的一项重要的仪式。

如今,时代已远,美食也多。乡村的老人逝去,像一个个被啃掉的“锤子”,后辈人已不太做那种食物了。

但我却怀念,在那斑驳的老屋里,捏“锤子”的时光,清贫而又温暖。

不只是滋味,还有那岁月。

因为,那是如我一般,乡村孩童生命的过往。


【作者简介】:朱小毛,男,江西省作协会员,县作协副主席,现从事教育工作,中小学高级教师。作品见于《朔风》《星火》《当代江西》《黄海文学》《人民政协报》《团结报》《中国教师报》《陕西教师报》《农民日报》《检察日报》《安徽日报》《国门时报》《成都商报》《光华时报》《桂林日报》《清远日报》《九江日报》《上饶日报》等报刊杂志,有文章入选多种版本,曾获省副刊作品二等奖,各类征文多次获市级以上奖励。

来稿请添加主编微信:

hongchang2798

《葵邱文学》立足千古葵邱会盟圣地,扎根人民大众,面向全国。打造“葵邱文化”品牌,让我们坚守葵邱文学阵地,与您一起成长。欢迎大家在这里分享佳作,原创作品优先发表。 

投稿邮箱:

kuiqiushuyuan@163.com

kuiqiuwenxue@163.com

《葵邱文学》是由葵邱书院主办,本平台为公益平台,免费为作者发表作品,用于《葵邱文学》纸刊的打造。打赏自愿,赏金均作为平台经费,用于公益活动。特此声明。


中卫文艺界
中卫市文学艺术联合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