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一个特别实用主义的民族,什么东西都喜欢问:有没有用?有什么用?在价值判断上,我们也喜欢用成败论英雄,或者更直接点,用规模大小、钱多钱少论英雄。我也习惯这样。比如,遇到一个不熟悉的机构,我总是忍不住要问:“你们机构有多少人?”如果与对方再熟一点,我会再问一句:“你们机构一年的流水有多少?”问到以后,就觉得自己似乎某个机构的水平有所了解了。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框架,用来理解商业也许错得并不太多,但用来理解公益则是完全不靠谱的。过往的历史与近期大病筹款领域的爆雷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不得不思考,我们这些年明明发展得很快,规模也做到了很大,甚至技术手段都遥遥领先,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自2016首个中华慈善日以来,9月就成了国内公益慈善行业的“618”时刻,一线机构、基金会、互联网平台都会在此节点集中发力,无论是筹款,还是提升影响力,对于许多机构来说,9月是一年里最重要的时机。与此同时,9月也是一年当中,筹款需要与公益伦理发生冲突最频繁的时期,当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当事人应当如何抉择?怎样平衡?新一期的共益论沙龙,我们请到了贾西津老师,我拟了10个关于公益伦理的问题,请贾老师来深入聊一聊:2、为什么需要有公益伦理?没有伦理自觉的公益事业会出现什么问题?3、伦理与法律的边界在哪里?伦理为什么更强调“自律”,而非强制?4、公益伦理包括哪些方面?当筹款需要与伦理发生冲突时,应当如何平衡?5、公益伦理的底线是什么?哪些做法是不可以被接受的?6、公益伦理是某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吗?公益伦理与道德绑架的区别在哪里?8、怎样看待一些明显违反公益伦理,却又在某些领域长期存在的现象?10、伦理规范一般是一种长期形成的社会共识,但公益慈善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如何从无到有,形成共识?对本期话题感兴趣的伙伴,欢迎点击下方链接直接预约:
如果时间实在不凑巧,感兴趣的伙伴也可以留意我们在小宇宙、喜马拉雅的播客,我们届时将上传当天沙龙音频的剪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