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有点烧脑,但非常值得阅读,当初我筛选的时候,差点放弃了这本书,因为阅读的人实在太少了。
但是我刷了一遍目录之后,就确信一定要读了,读完果然收获很大,刷新了许多认知,拓宽了知识边界。
如果你读了我推荐的《考试脑科学》《认知天性》,再读完这本书,基本就可以建立学习底层逻辑的知识框架了。
这本书也是从脑科学、神经科学的角度,解读大脑是如何学习的,以及我们在学习时,应该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才能学得又快又好。
我发现我很喜欢阅读一些生物科学的书,虽然读起来有难度,但很过瘾,你能了解到,原来我们做出一些行为的时候,大脑里竟然发生了对应的变化,很有意思。
接下来分享一下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如果你不喜欢看烧脑的书,那看看这篇读书笔记也足够了。
01
我们要学习,就必须改变自己的大脑,更具体来说,是必须改变大脑中的神经连接。
所谓神经连接,是指大脑中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神经元通过轴突和树突向外伸展,通过突触实现连接。
神经连接是大脑功能的基础,它们参与了信息的传递、存储和处理。
不同的神经连接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一些神经连接负责感知和运动控制,而其他神经连接则负责记忆和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
那么为什么学习需要神经连接呢?
主要是因为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分级的,举个简单的例子,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学习汉字的流程吗?
我们要先学习“横、竖、点、撇、捺”等基础元素,然后再把这些基础元素概念组合起来,组合成偏旁、部首,再把偏旁部首组合起来,最后形成完整的汉字,再把汉字组合起来形成词。
那么,假设理解基础元素需要激活一组神经元,那么理解偏旁、部首,就需要多组神经元相互连接,比如撇、竖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亻”,那么多个部首组合在一起,就需要激活更多神经元的连接。
事实上,我们感觉说话聊天很简单,但每说一句话,我们大脑中都发生了大量且复杂的神经连接。
这就是学习的本质。
那么为什么大脑会分级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只能从简单的内容学起?
这个问题书中并没有写,只是我自己比较好奇,我尝试思考了一下,并问了ChatGPT,有一个初步的答案。
因为,我们在刚出生时,大脑中的连接非常有限,因此我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很弱,就只能从简单的东西学起,复杂的内容理解不了。
另外,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模式,也遵循最小阻力原则,学习简单的内容不会让你感觉有很大压力。而且,大脑是趋易避难的,它会本能的节省资源和能量。
但是,随着不断学习新知识,人和人对困难和容易的定义差距将越拉越大,那些爱学习的人,不断建立自己的底层概念,不断把这些概念组合,形成更复杂的心智模型。
因此,慢慢的,那些对你来说非常困难的问题,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成了最基础的问题。
所谓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造性,关键就取决于大脑中有什么样的神经连接,有的人是羊肠小道,有的人则是非常复杂的高速交通网络。
可见,让人生变得简单的方式,有且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持续学习,持续深度学习。
02
研究表明,神经元需要同时被激活才能连接在一起,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同时激活神经元的过程。
但是,激活神经元并不是关键,核心是要激活正确的神经元,也就是与学习目标、知识或策略相关的神经元。
举个例子,我们以前上课时,经常分心,耳朵里听着老师讲课,大脑里早就想中午吃什么去了,这时候虽然大脑也很活跃,但与学习相关的神经元并没有被激活。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要想学会一项知识或技能,就需要反复激活相关的神经元。
反复连接就会加强神经连接的强度,还能减少前额叶皮层的活动,从而减少大脑的负荷。
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管理工作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事实上,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有难度的内容时,都需要前额叶皮层的参与。因为我们需要调用理性、推理、思考等能力。
但随着反复学习和练习,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就会越来越少,具体体现就是,你会觉得做这件事越来越简单了,到最后甚至可以完全实现自动化。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就相当于在大脑中开辟路径。
这些路径(神经网络)的开辟就像森林小径的形成:通过多次走相同的路径(通过多次激活与学习过程相关的神经元),小径慢慢地就形成了。走得越频繁,这些路径就变得越宽广,从而可以更快、更容易地从一个地点到达另一个地点。
03
一旦你理解了,学习的本质就是神经连接,而学好的本质,就是反复激活正确的“神经元”,那么如何更好的学习,就变成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只要学习策略符合以上两点,我们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就会提升到相当高的水平。
书中给了几点建议。
1)学习早期,保持环境一致性
也就是尽量在同一时间、同样的地点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养成习惯,还会让你的神经元更容易激活。
因为,当某个特定的环境激活特定的神经元时,“环境”神经元就会倾向于连接到与学习目标相关的神经元。
换句话说,如果你每次都在书房读书,那么特定的坐姿、特定的灯光、特定的情绪和思维倾向,所有这些因素,都让你更容易激活相应的神经元,你的大脑会更快的活跃起来,而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就需要调整身心,进入状态。
当然,也不能过度保持环境一致性,当你学习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改变环境和练习方式,这有利于学习的迁移。
2)提取练习
所谓提取练习,就是把知识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和我们在《认知天性》中提到的检索练习是一样的。
因为,每次记忆提取实际上都是一次对神经元的重新激活。因此,我们提取的信息越多,神经元被反复激活的次数就越多,神经连接就越牢固。
另外,提取练习还能更多地激活大脑腹外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这两个脑区都在信息的有效编码中发挥重要作用。
也就是说,这两个区域被激活得越多,我们的记忆就越牢固,就越能在事后回忆起这些知识或信息。
3)解释说明
理解一件事的最好方式,就是讲给别人听。没错,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费曼学习法。
因为当你给别人解释一件事时,不仅需要激活和知识本身相关的神经元,还需要在概念之间、在现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也就是需要在不同知识网络之间建立关联。
因此,解释就是同步激活一系列相关神经网络。由于这些神经网络是同时被激活的,它们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这也增加了它们被再次激活的概率。
我们知道,如果某个知识不能和其他旧知识产生关联的话,我们就很难记住它,这不仅涉及记忆存储和提取的问题,还涉及能不能理解的问题。
所谓理解,就是通过在知识间建立联系来进行解释,这能极大促进记忆的编码以及未来的信息提取。
另外,解释说明还能更大程度的激活前额叶皮层区域,它能让我们对信息进行深度处理,更好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
4)间隔神经元激活时间
这一点我们也在《认知天性》那本书提过,对吧?就是间隔练习,但那本书没有特别强调原理。
为什么间隔练习会更有效?
首先,间隔有利于维持大脑活动。
直觉上来说,我们持续反复激活神经元效果应该更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因为在短时间内反复激活,会让大脑产生“重复抑制”效应,这种效应会让大脑活动减少,也就是重复的次数多了,不仅记不住,而更容易遗忘。
间隔练习就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次,间隔练习可以给大脑时间,以加强连接。
从本质上来说,从神经元激活到神经连接的强化,是生物层面的变化,它有一个“生长发育”的过程,只有足够的时间,才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
这就像长身高,不可能一下从一米五长到一米八,是需要一个时间变化的。
04
具体如何运用上面的策略?我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了几点。
1)主动学习
一定要主动学习,因为主动才能激活大脑,才能让同时被激活的神经元会连接在一起。
2)经常回顾
读书也好,学习也好,要经常进行回顾,而且一定要有间隔的回顾。
像我读一些重点书,就会边读边回顾,读完一章就尝试回忆一下,有哪些主要知识点,读完一本书还会做一次全面回忆。
3)多分享知识
也可以是解释说明,也可以是以教为学,名字不重要,本质是一样的。
如果你不愿意讲给别人听,就讲给自己听也好。
或者像老陈一样,写成文章,写作的过程也是解释说明的过程,也会激发大量神经元产生新的连接。
分享的时候,可以提两个问题“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两个问题可以帮助你进行思维延伸,和其他知识连接起来。
4)建立知识体系
要理解一个新知识,就需要相关领域的旧知识,否则就理解不了。
所以,你在相关领域积累的知识多少,就决定你对新知识能理解多少。
如果你读一本书读不懂,那就是因为你对这个领域所知太少。这时候怎么办?
先读相关领域更简单的书,读一两本之后,再选择更难的书,逐渐把难度加上去,你就建立起某个领域的知识体系了,再理解起新知识,就易如反掌。
比如,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学习?我能给你讲一大堆知识出来,而且是从底层逻辑,到上层方法的贯通。
5)实践应用
这一点必须提一下,因为,我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记忆,而是为了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
而且,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上涉及提取记忆,涉及解释说明,还涉及间隔运用。这时候会调动你全部的感官参与进来。
决定知识掌握程度的,不仅是你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这篇文章写的有点长,如果能看到这里,老陈必须给你点个赞,你一定是未来可以变得更好的人。
再复习一遍,让人生变得简单的方式,有且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学习,持续学习,持续深度学习。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记得帮老陈转发朋友圈,点点赞和在看呀,感恩!
主要内容包括:
① 老陈写的4门课程:阅读、写作、时间管理、个人成长;
② 每月1期航海营:带大家实践四门课程内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③ 每月1期共读营:每月共读1本书,每年四大主题12本书,一起提升认知;
④ 还有百日打卡、专属问答及各种赠书活动。
阅读、写作、自我管理和成长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打好基本功,一个人的做事能力、赚钱能力,都一定能变得更强。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 欢迎围观朋友圈:
❤️ 精华文集,扫上图二维码领取:
点个关注,再来不迷路👇🏻
▲ 点击上方“老陈进化论”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