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专注力?推荐一本很实用的好书

百科   文化   2024-06-26 19:40   北京  

大家好,我是老陈。


经常有人问我,如何提高专注力,如何让每天过的更高效?


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推荐你读读这本《专注力》,这本书写的很不错,内容也很实用,对了解什么是专注力,如何获得高效专注能力,有很大帮助。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有没有足够的专注力。

如果你能随时随地进入高度专注模式,那么你不用每天工作很多时间,也会有非常高效的产出。

相信你身边也存在这样的人,他们学习的时间也不长,但是每次考试都是妥妥的高分,他们每天也没有加班,但每到月末业绩都很亮眼。

但不得不说,在今天这样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大部分人的专注能力都被破坏了,手机、游戏、短视频吸走了我们大量的注意力。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还聊到这个话题,他说短视频太可怕了,已经改造了人类的大脑,人们在不断的追求刺激,更多刺激……专注力已经被损害了。

所以,非常推荐大家读读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高效能专家,他从心理学、行为学、脑科学等方面出发,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发明了一系列工具箱。

用好书中的操作方法,每个人都可以重新激活自己的高效率模式,轻松进入高度专注状态。

接下来,我选了书中的一些精华,分享给你。


「01 关闭自动模式」

生活中,我们会有两种行为模式,一种是自动模式,另一种是主动模式。当你没有对自己的意识进行主动管理,就是在自动模式的状态。

比如,早晨闹钟响了,你从床上爬起来,不会做过多的思考,而是自然而然的洗漱、穿衣、出门。

到公司打开电脑开始完成当天的工作任务、开会、加班,然后下班回到家里,把包一扔,自己往床上或沙发一躺,拿出手机开始刷刷刷,直到半夜,上床睡觉。

这一天里,你主动思考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动模式。

自动模式有一个好处,就是帮我们的大脑节省能量,用最节能的方式,跟上工作和生活的节奏。

但它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你会被那些最紧急、最让人兴奋、最容易的事情所吸引,但它们是最有价值的事情吗?

不是。不仅不是,通常还是价值最低的部分,通勤路上刷新闻,工作先做最简单的部分,回家追剧刷视频。

你每天也会很忙碌,但忙碌并不代表高效。真正的效能,意味着你必须要完成计划要做的那些事情。

所以,关闭自动模式很重要,让意识掌握主控权,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的目标上。

我以前工作的时候也习惯自动模式,但开始做自媒体后,每天都会做好计划,在固定的时间段做固定的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效率大幅提高。

我能每天阅读2-3小时,写作一篇文章,同时更新「成长岛」的课程,做好社群运营和活动。

因此,关闭自动模式,也许起初你可能会不适应,但随着时间推移,你处于自动模式的时间会慢慢减少,更多开始集中于最有意义、最重要的工作。


「02 管理你的注意力」

专注的关键是什么?实际上主要是对注意力的管理。

注意力是我们唯一能调用的有产出的资源。也就是说,你把注意力集中在哪里,哪里就会有产出。

把注意力放到学习上,你就会有进步;把注意力放到思考上,你的思维质量就会提升;把注意力放在追女孩子上,你就可能得到一个女朋友。

但是如果把注意力放在没有价值的地方,就不会有任何收获,你的注意力白白被消耗了。

而且,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

首先,我们的大脑每秒钟可以从感觉经验中接收到1100万比特的信息。

但在这1100万比特信息中,我们的大脑每次可以有意识地处理和关注多少信息呢?只有40比特。

其次,我们的短时记忆只能保存少量的信息。所谓短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它是我们所有可用的脑力资源。

它非常有限,大概只有7个单位,也就是说,每个人脑中大概只有7个脑力小球可以帮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

但工作记忆对我们又很重要,正是因为有了暂时储存、加工、调用信息的这种能力,我们在做某件事情时,才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进行深入思考,以及制定对未来的规划。

可以这么理解,工作记忆就是大脑的一个信息加工平台,外界的信息需要先进入这个平台,然后我们对信息进行识别、处理,接着才可以存入长期记忆或过滤掉。

所以,如果没有工作记忆存在,我们就只能靠本能做出下意识的反应。

那我们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呢?

最关键的是,要先识别出自己的「注意力空间」有哪些信息。

你可以想象自己拥有一个注意力空间,这个空间就是我们当下处理信息的心智容量,也就是我们大脑的信息加工平台(工作记忆)。

当你的注意力空间中,信息过多时,你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这就是不专注的状态。

比如你现在正阅读这篇文章,你的注意力是完全集中在文章内容上吗?还是有一部分注意力在思考其他事情呢?比如想着一会去吃什么,或者计划看完这篇文章就去刷会短视频?

如果你是百分百集中注意力,那么你就是高度专注状态,你理解内容的速度回更快,记忆会更深刻。

相反,如果你注意力空间的事情太多,已经被塞满了,那这篇文章的阅读效果一定很差。

事实上,你的注意力空间的状态,就决定着你的工作生活状态。

注意力空间太局促,你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注意力空间很宽敞、干净,你就会感到头脑清晰,思维灵敏。

所以,经常检查自己的注意力空间,看看其中有哪些任务,当你发现其中任务太多的时候,就需要精简注意力空间,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务上。

那么,如何精简那些无关紧要的任务呢?

有两个办法,一是立刻完成这些任务,当你在现实中完成它,让事情闭合,它就会自动从注意力空间消除。

但很显然,许多念头或任务是没办法立刻完成的,这时候,可以采用第二个办法,写下来。

当你写下来,就会调动理性的力量,自动审视这些念头存在的理由和必要性。

当你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这些信息没有存在的必要时,它们就会自动退出注意力空间。

而注意力空间一旦被清空,人的精神熵就会迅速降低,于是就具备了进入极度专注状态的条件。 

另外,我们还可以把功夫用在前面,严格筛选进入注意力空间的信息,避免让你的注意力空间进入过载的状态。

这就像给注意力空间安装了一扇大门,你要做一个守卫,确保对每一个进入大门的事务进行检查,把那些没有价值的事务都卡在门外。

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这是同样的意思。


「03 进入高度专注模式」

当你关闭自动模式,开始有意识的管理注意力,就具备了进入高度专注模式的条件。

但只做到这些不够,还需要满足另外一些条件。

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我们进入专注模式时候的状态。

科学研究表明,专注模式会经历四种状态。

首先,我们先进入专注状态;其次,一段时间后,我们会开始走神;

再次,我们觉察到自己走神,这需要一些时间,特别是如果你不经常检查注意力空间,觉察的速度会比较慢。

最后,我们将注意力拉回到最初的专注目标。

这就是一个人进入专注状态后的模式,这种模式会在你执行任务的时候,不断循环。

比如我写这一篇文章大概用了两个小时,在这段期间,我反复看了五六次手机。

根据以上四个步骤,可以发现,要进入高度专注模式,我们必须做到以下4点:

①选择某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专注目标;

设立目标很关键,你的目标越坚定,越有意义,越重要,你就越能进入专注状态。

②尽可能清除外在的和内在的分心物;

一定要提前处理分心物,我们的自制力其实没有想象的好,手机放旁边,我就总想去看一眼;包括我们内心产生的各种想法,要尽可能写下来,把它清除出注意力空间。

③专注于选定的目标;

我们可以选择一段固定的时间,专注于完成我们的目标,比如我会选择早起读书1小时,上午2-3小时写作,专门开辟出这段时间做这些事,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更容易进入状态。

④不断地将注意力拉回到这个专注目标。

拉回注意力的能力非常重要。

研究表明,每天47%的时间里我们都在走神,也就是说,1个小时有半个小时都在走神,如果不能快速觉察并拉回注意力,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就在走神中浪费了。

熟悉老陈的朋友都知道,我会经常冥想,冥想就是锻炼我们觉察力、拉回注意力很好的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

从上面4个步骤可以看出,专注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作为名词的“专注”,也就是我们设立的目标;另一种是作为动词的“专注”,是当我们设立目标后,持续连接目标的过程。

目标应该永远先于注意力,注意力没有目标,就是浪费能量,人也就会迷茫。

最后,关于完成目标有两个很好用的方法,推荐给你。

①吃掉3只青蛙

每天早晨做个简单的计划,写下当天要完成的最重要的3件事。

这个方法会倒逼你思考,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会把你的注意力引导到真正值得关注的事情上。

②整点反思

给你的手机定个整点闹铃,每次当闹铃响起,你就反思一次,可以问问自己下面这些问题:

·闹铃响起时,你在走神吗?
·你是在自动模式下工作,还是在做你选择的目标任务?
·你的注意力空间有多满?它是处于满溢状态,还是仍有剩余的空间?

·有分心物妨碍你专注地工作吗?

每个整点时间都这样做,就可以提升注意力质量,你的专注时间更长,更容易觉察到自己走神,并能够重新集中注意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真正告别自动模式,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有意图地工作。


高度专注会让我们进入心流,心流不仅能让我们有超预期的表现,还会带给我们幸福的感受。


所以,愿你可以根据这本书,尽情探索自己,直到每天都能进入高度专注的状态。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啦,如果对你有启发,记得转发朋友圈,帮老陈点点赞在看,感恩~



推荐阅读:

了解「成长社群

了解「进化合伙人


🙋🏻‍♀️ 欢迎围观朋友圈:


❤️ 精华文集,扫上图二维码领取:


点个关注,再来不迷路👇🏻

 点击上方“老陈进化论”关注公众号

老陈进化论
点我关注,回复666,领取50本我为你精心挑选的人生必读电子书籍。我是老陈,陪你一起提升认知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