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思考:推荐这本含金量很高的好书!

百科   文化   2024-08-27 13:26   北京  

哈喽,我是老陈。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好好思考》,这本书的作者是成甲老师,他对投资大师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有深入的研究,甚至还到美国采访过查理·芒格。

这本书就是他对思维模型的深刻解读,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思维模型,如何通过思维模型提高思考能力,这本书一定要认真多读几遍。


思考能力对每个人都极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生活质量、成长速度、个人成就,其实都取决于思考能力。

思考宽度,决定了你看世界的视角是否丰富,思考深度,则决定了你能否洞悉事物本质。而这些,都会影响你的决策质量,决策是否正确则影响最终行动的结果。

那么,如何提高我们的思考能力呢?很多人的思路是,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知识掌握的越多,认知越高,思考能力自然就提升了。然而,这个思路是错误的。

学习知识确实可以提高我们的认知,但是这种学习是有瓶颈的,因为最终决定认知的,不仅是知识的数量,还取决于知识的层次。

换句话说,如果你始终学习低层次的知识,那么,当你的认知提高的一定程度,就很难再向上突破了。

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学习的真实体验,一开始读书学习进步飞快,学了一段时间后,进步速度就放缓了,最后甚至慢慢停滞下来。这就是因为,你始终在学习低层次的知识。

更高层次的知识是什么呢?答案是“思维模型”。

事实上,大部分问题的解决,并不需要太多知识,只要找对对应学科的杰出思想或经典思维模型,就能迅速抓住关键要害。

比如,要解决情绪问题,就可以运用情绪ABC理论;要解决表达问题就可以运用SCQA模型;要解决营销问题,就可以运用4P营销理论。

因此,我们若想真正升级认知,突破原有思维桎梏,我们的学习的基本单位就不应该是知识,而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型”。

  01

如何提高思考能力?

我猜,你现在一定还是有些一头雾水,不知道“思维模型”如何提升我们洞见本质的能力和思考力水平。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需要先理解一个公式:

思考力水平={你做出的假设}与{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

你的假设和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越高,说明你的判断越准确,你距离事物的本质越近,你的决策就越正确。

什么是假设呢?所谓假设就是,当遇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你对这件事或问题的看法、判断。假设不同,会导致最终结果完全不同。

比如,同样是读一篇文章,你和另一个人的感受都是阅读困难、难以理解,这时候你的想法是:我理解力差,能力不足,所以才读不懂。而另一个人的想法是:这篇文章确实有点难,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我还得继续精进,只要能力提升上来,就一定可以读懂。

看出区别了吗?按照你的想法,大概率会放弃阅读这篇文章,而另一个人,一定会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后再回来继续阅读。这就是假设不同,导致的最终结果不同。

而你们两个人的假设,谁更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呢?显然是后者,对吧?也因此,他做出的决策更加正确。他的思考力水平,就比你更好。

那么,一个人的假设是从何而来呢?依据是什么呢?

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来自你过往的经历经验,你曾经做过一件事,并且成功了,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你的假设大概率也是正确的。

二是来自你学习的知识,我们总会遇到陌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靠经验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候就要靠知识。

低层次的知识很少触及问题背后的规律和原理,所以你的“知识量”可能积累的很多,但并没有办法突破自我认知边界。而学习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型”,能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底层规律和事物的本质,也因此能帮助我们做出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假设。

我们来看书中提到的一个真实案例。近几年,华为公司遭遇了美国这个全球最发达国家史无前例的打压,但是,当危机出现时,华为的表现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预期。人们突然发现,华为公司居然未雨绸缪了近10年,积累了强大的技术与产业优势,形成了如此强大的竞争力。

为什么华为能做出这些有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呢?一个很重要的答案是,任正非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做商业决策的依据非常与众不同。

例如,早在2012年华为公司的内部会议上,任正非就提出用物理学中的“熵”概念指导公司经营,后来又引入物理学的耗散结构指导企业管理;在制定组织战略时,任正非又提出要借鉴李冰千年之前建造水利工程都江堰时提出的“深淘滩,低作堰”理念。任总的这种思维方式真的独特。

你想想,有几个人在经营公司时,用物理学原理?又有几个人在做组织管理时,用水利工程原理?那么,我们一定得思考,为什么任总在经营企业、面对未知风险时,会用这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学科概念呢?

答案便是:任正非用更高层次的基础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超越了绝大多数人所用的个人经验和低层次知识的决策方法。这种独特的决策依据,成为任正非人生决策路上能够先人一步的关键。

02

什么是思维模型?

读到这里,你脑袋里肯定还有100个问号:思维模型听起来确实很厉害,但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型?

在《好好思考》这本书里,对思维模型有三个解读。

第一个是产品战略专家梁宁的总结,她说,思维模型就是思考问题的套路。

比如无数家长对孩子咆哮:“你能不能认真一点!”但是如果你问孩子,他们知道“认真”要具体做什么吗?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不知道。

这个就是父母的大脑里缺少思维模型,缺少思考问题的套路,缺少帮助孩子的必要步骤。

第二个是成甲自己的定义,从某种程度上看,思维模型就是我们每个人做决策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模板”,哪怕这个模板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

比如,商人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如何交换利益;而一个律师遇到问题时,想到的往往是如何理性地讲道理。总之,不同人在思考问题时,会用不同的思考工具,这和个人的人生阅历、受教育情况相关。

我们人生中的大部分决策,都是在这些思维模板下做出的,这些思维模板,本质上就是一个个思维模型。

第三个是提出多元模型的查理·芒格定义的。芒格说:“思维模型其实很简单,你在解决问题时,要关注哪些做法有效、哪些无效。”

也就是说,把那些持续有效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思考这类问题的思维模型。这些方法可能是学科原理,也可能是你自己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律,来源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持续有效解决问题。

芒格的解释直指学习思维模型的要害,我们并不是要记忆很多思维模型,而是要深刻理解一个模型在什么情况下,解决什么问题是有效的。只要在遇到问题时能用到的策略,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思维模型。

了解完上面三个定义,相信你还是会觉得有些抽象。不要急,在这本书里,成甲老师根据解决问题的策略深度,把思维模型分为了四个层次,大家在学习时,可以一一对照这四个层次,就更好理解和应用了。

第一个层次是经验技巧类思维模型。

这类思维模型往往出自实践经验总结,在我们处理具体问题时可以提供思路启发。比如,我们常说的“擒贼先擒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经验,可以视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模型。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这种谚语也能算思维模型?没错,谚语其实和思维模型是同一种思维,它的本质是把生活经验抽象成一般性原则,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这种思维模型虽然简单,但往往是非常有效的,能快速指导我们做出正确决策。比如,我以前做事经常三分钟热度,写公众号放弃了好几次,后来我就总结出了一条原则:可以休息,不能放弃。结果,我的公众号一直更新到现在,以前是累了就直接放弃,有了这条原则后就变成了,累了先休息,休息好再继续战斗。

当然,这些简单的思维模型,必须要理解适用范围,否则就很难正确应用。比如有的原则教我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还有的原则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如果你不知道适用范围,就会被搞晕。

第二个层次是方法流程型思维模型。

即,把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标准化、流程化。比如,职场新人和职场高手的一个显著区别是什么?新人工作起来没什么章法,而高手早已经把自己的工作流程化,因此他完成工作的效率更高,质量更好。

同理,写作新手和写作高手的区别是什么?写作新手没有缺乏写作的流程,每次写作都是打开空白文档从零开始写,所以写起来巨痛苦,写出来的文章质量还不高。而写作高手都拥有自己的写作流程,他们的写作就很轻松,最终成文质量也更高。

因此,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总结流程方法,或者直接借鉴成熟的套路,这就相当于你有了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即思维模型。

第三个层次的学科原理型思维模型。

是各门学科中,思考、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模型。我们在做事情时,根据自己的思考、踩坑反思,最终会总结出有效的方法、思路,但是,如果你能向上追根溯源,就会发现这些有效的方法和一些重要的学科原理是联系起来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掌握更多学科原理思维模型,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就不需要靠自己的经验总结方法,而是有更成熟、更准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你的决策依据也更可靠。

第四个层次是哲学视角型思维模型。

是指不同学科思考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第四类的思维模型视野是最宏大、抽象和底层的,也是最影响一个人底层基础认知信念的模型。

这个层次的思维模型也最难以理解,需要长期学习、实践、思考,在某个领域有更深入的洞察,才能理解的深刻。

当然,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一下把四个层次学透,而是需要根据你自身的情况选择性学习精进。

比如,如果你是基层员工,简单实操性工作比较多,就需要多学习、总结第一层和第二层思维模型,比如,你可以总结工作生活8条原则,恋爱7条原则,沟通5条原则等等,这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很有帮助。

如果你是或想成为中层管理者,就需要在第二层次的方法流程上下功夫,你必须有一套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法论,这将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你还需要了解一下重要工具的学科原理,比如你是做产品的,就需要了解MVP模型,刘易斯圆模型等等。这能让你的思考深入领域的底层规律,而不仅仅停留在方法上。

如果你是公司高层或企业家,那么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科原理和第四层次的哲学视角就要投入更多精力。这些底层思维模型对把控宏观大局、看到全新解决思路非常重要,能让你透过繁杂表象,看到真正的本质。

03

如何找到思维模型?

查理·芒格认为,一个人一生应该掌握上百个思维模型,他所说的还是学科原理层面的思维模型。如果按照我们定义的思维模型来看,我们需要掌握的思维模型可能有数百个之多。

除了一些底层通用的思维模型外,不同的人因为职位不同,所在行业不同,人生阶段不同,遇到的问题不同,所需要掌握的思维模型也是不同的。应该如何快速找到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

有两个最常见,也是最适合普通人的学习渠道:读书和工作。

在这本书中,成甲老师推荐了三个非常适合积累思维模型的读书方法,分别是:查字典法、关键词法、知人论世与思想地图法。老陈认为,对大部分人来说,前两个方法更为实用,所以我重点介绍这两个方法。

① 查字典法

所谓查字典法,就是把一本书当作字典,我们要做的不是读完一整本书,更不需要记忆整本书的知识,而是在遇到问题时,去“查书”,即快速翻书找到解决方案。

同样,如果你要在书中找到思维模型,也不需要读完一本书,而是遇到问题去查相关的思维模型即可。

一句话总结,查字典法就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查书。这样阅读既没阅读压力,效率也更高。

最近在阅读《认知觉醒》,书中提到一个读书案例,和查字典法很像。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文读的10本书中,往往只有1本是从头到尾读完的。有记者目睹了考文读书的过程,并进行了报道。

一次,考文带着一大摞新书在机场等飞机起飞,他一边翻书一边跟记者聊天,2小时过去了,飞机快起飞了,考文也翻得差不多了。他留下一两本,把剩下的书都丢给了记者,说:“你要感兴趣你就拿走,你要不感兴趣就直接扔了吧。”

普通人要是一本书读不完,就会觉得很浪费,担心错过书中的重要知识和内容,但考文却觉得他这样做很划算。因为只有真正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容才是有用的,在这个注意力匮乏的时代,实在没必要把一本书的所有内容都读完。

你看,这就是查字典法的另一种应用,不仅是成甲老师在用,很多专家、高手也都是这样读书的。

因此,除了那些经典书外,我们买的很多商业畅销书、工具书,都没必要追求读完,只需要在遇到问题时,带着疑问去翻书,看看不同作者面对同样的问题,都采用了什么“思维模型”。

然后把这些“思维模型”记录下来,并立刻在工作生活中应用,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我们不仅学习了思维模型,还应用了思维模型,对其理解一定也更深刻,比单纯的读书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② 关键词法

查字典法可以找到单点的思维模型,属于单点突破,但对于一本复杂的书,只用查字典法很难系统理解,容易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这时候就可以用到关键词法。

所谓关键词法,就是把阅读的单位,从在文章中找“模型单点突破”上升到,从全书中找“分析逻辑的系统思维”。

简单说,就是寻找书的逻辑结构,好的书都会按照某种合理的逻辑结构构成,找到主要结构,就能找出这本书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用哪些知识、概念和思维模型分析这个问题,把这些重要概念、思维模型以关键词的形式找出来,组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就形成了关键词网。

比如,在阅读《福格行为模型》这本书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觉得这本书内容太多,太复杂,这是因为他们会陷入阅读书中的细节,而缺少发现书的结构。这本书其实是有一条主线串联而成的,这根主线就是设计行为的步骤,一共分为7步,找到这7步的关键词,这本书的结构也就清晰的展现出来了。

具体而言,关键词阅读法可以分为三步:

1)分析确定作者在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2)寻找书中与核心问题相关的关键词有哪些。

3)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它们是以什么逻辑解决问题的,有哪些有效策略?

找到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作者解决问题的整体思路、策略,就会有提纲挈领的认识,对这本书的理解也会更上一个层次。

第二种寻找思维模型的方法是,在工作中,挖掘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为什么同样在一家公司工作,有的人进步飞速,而有的人却一直原地踏步?因为前者更擅长挖掘隐性知识,并把它们整理成思维模型。

所谓“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概念。

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知识,即能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符号形式加以表述的;另一种是未被表述的隐性知识,如我们在做事情中积累的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

而工作中,我们能够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把隐性知识变成可以学习的显性思维模型。

那些优秀的同事、前辈,他们的思考方式、做事套路往往并不是直接显现的,这些隐性知识,需要我们在谈话、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习挖掘出来。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他们是如何安排工作的?他们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们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这些行动背后的思维模型又是什么?

如果能持续不断的向优秀的人同事学习,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弄明白,那我们的进步速度就会飞快。

那么,如何高效地向他们学习呢?书中提到的核心方法是,通过做笔记的方式把工作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思维模型。

向他人学习的关键,其实也是“阅读”,但“读人”要比读书更难,我们需要做一个“智慧格式转换”的工作,也就是通过记笔记的形式,把优秀同事的智慧转化成文字,然后再反复阅读思考。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猎豹创始人傅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在公司做会议纪要对他的快速成长帮助很大。当年,傅盛在周鸿祎的3721公公司工作时,第一次跟着周鸿祎开会就被安排去做会议纪要。

那天,周总讲了两个多小时。要知道,周鸿祎是个思维非常跳跃的人,开会时,他的话题经常跳来跳去,他这个会议纪要做得很不容易。

结果,当天傅盛整理会议纪要忙到凌晨三点钟。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不仅是因为会议内容分散,而且是因为傅盛没有像别人一样简单地罗列领导开会时讲的内容,而是对着看似很散的会议纪要思考:

周总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又从这个话题跳转到新话题,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他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在这种反复推敲和打磨的过程中,傅盛逐步梳理出了周鸿祎没有直接说出来的逻辑。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傅盛又把会议纪要的内容要点提纲挈领地整理出来,在关键地方标黑,在要点底下又列出次级要点,这就让人在看会议纪要时一目了然。

做完了这些还不够,他又把会议纪要提炼成一份邮件正文摘要,这样别人收到会议纪要邮件时,不用下载附件也可以知道这个会议讲了什么。

周鸿祎看到傅盛做的会议纪要后,十分赞赏,当即就安排以后的会议纪要让傅盛承包。几年后,奇虎内部有人认为,在公司里能和周鸿祎进行思维对话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是傅盛。

这次做会议纪要的经历让傅盛记忆深刻,后来他总结道:写会议纪要这件事不仅是为上级服务,而且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整理、提炼、反思、深入思考别人思考和决策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

傅盛做会议纪要的过程,其实就是挖掘隐性知识的过程,他并不是简单的做了一个内容整理,而是对大家说的话进行了二次加工,挖掘出背后的逻辑关系。

如果我们能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把日常工作生活中各种有价值的交流或事件,都记录下来,然后再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就能挖掘出很多过去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思维方式和技巧。

04

如何内化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虽好,但与读书一样,如果只学习知识,不内化知识,最终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除了要学习积累思维模型,更重要的是内化掌握思维模型。

书中提到很多内化记忆思维模型的方法,但老陈认为太过复杂,分享一下我的思路。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赵周提出了读书的三个步骤:

·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即找到触动自己的信息点;

·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即关联生活中的其他知识;

·我的应用,即转化为行动,让自己切实改变。

这就是内化知识的三个步骤。因此,当我们学习新的思维模型,按照这三个步骤走一遍,就会记忆更深刻,应用更熟练。

第一步,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

当你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新知识的时候,才能发现,自己哪里理解了,哪里没理解,这个知识哪里是次要的,哪里是重要的。

而且,用自己的话解释新知识,会让新知识和旧知识发生关联,新知识可以更顺利的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果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知识、一个道理、一件事讲清楚,那么大概率你对这些知识、道理、事情已经有了足够深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步,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这一步其实是把思维模型和自己的真实经验关联起来。

关联有两个作用,一是在你需要时,能够更顺利的提取知识。我们能不能顺利提取知识,和提取线索有关,也就是说,这个知识关联的线索越多,我们就越能轻松提取它。

比如,闻到某一种特殊的香味,能让你记起小时候的某种食物,这么久远的记忆为什么可以回想起来?因为香味提供了线索。

关联的另一个作用是举一反三。我们记住一个思维模型,不一定理解这个思维模型,我们理解这个思维模型,但不一定能熟练应用这个思维模型。

因此,我们需要把它和自己的相关经验关联起来,而且一定要思考在不同场景的应用。这样,当某个场景发生时,你就能立刻想到,在这个场景下我可以运用哪一个思维模型。

当然举一反三是一个很难的能力,解决办法就是反复思考,我们可以过一段时间就把记录的思维模型翻出来,思考它还可以用在哪些场景?它还能有什么用途?如果想到了就记录下来。

反过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也可以翻开我们的笔记,随机选取记录的思维模型,看看是否能够用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就可以把这个案例记录在笔记中。

第三步,应用和实践。

思维模型记录的再多,如果不应用实践也无法发挥作用。当我们在实践时,我们会自然而然的生成很多新想法,这些想法会加深我们对思维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实际上,内化知识的关键就是重复,重复思考,重复应用,用的多了就会变成一种直觉反应,当遇到类似的问题,脑子里自动闪现解决的思路。

因此,我们必须养成收集记录、深入思考、加工整理、应用实践的习惯。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关键要素,你的脑子里必须要有真实的问题,读书学习都是为了解决真实的问题,当你有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时,就一定会积极寻找探索能解决问题的答案。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帮老陈来个一键三连,点赞、在看和转发,感恩~




最后,推荐一下成长岛,这是老陈创建的成长社群。
如果你想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想加入优质社群一起自律成长,可申请加入。

主要内容包括:
① 老陈写的4门课程:阅读、写作、时间管理、个人成长;
② 每月1期航海营:带大家实践四门课程内容,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③ 每月1期共读营:每月共读1本书,每年四大主题12本书,一起提升认知;
④ 还有百日打卡、专属问答及各种赠书活动。

阅读、写作、自我管理和成长是一个人的基础能力,打好基本功,一个人的做事能力、赚钱能力,都一定能变得更强。

点击链接了解更多:
坚持做这件事10个月,成长1年顶三年!
“半年复盘,坚持是最好的答案。”
8个月,读完30本书,写作10万字,分享我的成长和改变!

🙋🏻‍♀️ 欢迎围观朋友圈:


❤️ 精华文集,扫上图二维码领取:


点个关注,再来不迷路👇🏻

 点击上方“老陈进化论”关注公众号

老陈进化论
点我关注,回复666,领取50本我为你精心挑选的人生必读电子书籍。我是老陈,陪你一起提升认知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