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和正在消失的进口药。。

职场   2024-09-09 07:00   上海  
半仙在上海某三甲医院看病记:
 
医生:什么毛病?

半仙:嗓子痛。

医生:没啥大毛病,就是扁桃体发炎。发烧不?

半仙:不发烧。

医生:看你上一次也是同样的病症,直接给你开点药,也别做化验了。不过你上次吃的阿奇霉素(希舒美)没这个品牌了,医院不让用进口的,只有国产的

半仙:国产的管用吗?

医生:管用还是管点用的,你多吃两天就行


以下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一定对,随便看看。

Part1生病

消失的进口药

医疗说,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讲杭州的一个父亲,自己家的孩子生病了,6岁,支原体肺炎。

儿童的常见病,他印象中的治疗是,进口阿奇霉素,辉瑞的希舒美。

结果,医院里只有国产的阿奇霉素。

半年前,还能在杭州某头部医院开到这款药,现在孩子再生病,被告知,没有了。

他跟医生反复确认,都被告知,以前是有,现在是真没有,以后大概率也不会有。

他不死心,去问了杭州的好几家医院和诊所,都被告知,没有货。

然后,用了国产的,结果孩子高烧不退,又送进医院,到了省级儿童医院,住院了,最后用上了希舒美。

高烧,也就退了。

他的困惑是,好好的进口药,怎么就没了,是谁造成了进口药的普遍性短缺。

他更大的感慨是,他是在杭州,是在长三角的江浙地区,已经是全国最附属的城市之一。

如果连这个地方的孩子,都用不上好药,其他地方的孩子,就更没有机会了。

达叔问,他写出这样的文章,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留言区,被骂崇洋媚外没?

医疗说,被骂了。

他第二天,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是解释这个事,不仅被广大读者骂,还被一些国内的制药公司骂。

达叔问,他最后找到进口药消失的原因了么?

医疗说,他说自己找到了。

这款进口药,在省采购平台上,因价格问题,被撤网了,也就是被下架了。

以前他只是看药品集采的热闹,没想到最后的热闹,会降临到自己的身上,会降临到自己孩子身上。

就不淡定了。

2023年11月,这个类别的药品搞集采,一共11个厂家报名,录取几个?

9个。

中标的概率,按照这个结果看,应该是很大的。

他的报价是5.58元/袋,第九名的报价是0.98元/袋,是将近5倍的差距,然后就被彻底排除在门外了。

他的困惑是,作为一个家长,当孩子肺炎感染的时候,连二三十块一杯的咖啡都舍得买,难道不舍得买五六块钱一袋的进口药?

把这个选择权,给剥夺了,难道是真的为了大家好?

达叔说,这就是神奇的地方,任何一个脑子正常的人,他即使不是医疗行业内的人,也能感觉出不对劲的地方。

而专业人士,却假装不知道。

或者,他们自认为自己掌握着更大的道理,没必要为了你这些生病的孩子,提供啥额外的选择。

他们迷之自信的认为,给你的,就是最好的。

你们以前天天喊着看病贵,现在老子已经把价格给你彻底打下来了,把药品的价格,干到比矿泉水都便宜。

你们还要我怎样?

求锤得锤,历次都是如此。


Part2三思

三思而后行

十几年前,达叔还在外企的药企,做一线的销售。

带医生客户,去重庆出差。

会议开3天,他刚到重庆,吃完火锅,就感觉不对劲了,浑身发软,冒虚汗,感觉自己发烧了。

用酒店房间床头的纸笔,给我写了两款药,都是进口的,在上海很常见,让达叔去帮忙买。

达叔到了酒店楼下的药店,说来两盒这个药。

店员说,没有,有国产的,要不要?

达叔转头就走,心理还骂骂咧咧的,啥破药店,连这两个药都没有,觉得是这个药店的问题。

等连续找了几个药店,都没买到这两个常见的进口药,已经一两个小时过去了。

每个店员都理直气壮的说没有,心理才发慌。

才意识到,可能在重庆的药店,就是买不到这两个进口药。

给客户打电话,说找了好多个药店,都没买到,只有国产的,要不要?

对方一边骂骂咧咧的,一边硬着头皮要。

后来,达叔做了十几年的医疗,去过很多城市,研究过药品、医疗器械、耗材、诊断类产品。

听一些经济学家的低人权优势理论,讲头部城市的市场用来吸引外资,用来换取技术、人才和管理。

低级别的市场,用来使用国产产品,用血酬定律的代价,换取国内企业完成原始积累,完成技术迭代。

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在相同的时间断,使用的产品、享受到的服务,做出的贡献,被安排的定位,是安全不一样的。

再然后呢?

技术进步了,人口老龄化了,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了,开始玩极致的价格战,玩集采了。

利用超级医保局、垄断性的采购权,开始把医疗流通环节的水分全部挤出。

开始用单一价格维度,来节约自己口袋里紧巴巴的医保资金。

要把福建某明的模式,推广到全国。

而事实上,那个福建地级市的医生,都跑的差不多了,大病患者也都跑到其他城市看病了。

病,有没有看好,不知道,但钱肯定是省下来了。

医疗说,我老婆,正在吃某个抗病毒的进口药,吃十几年了。

刚开始,只是在公立医院开不到,就换个平台。

腾讯在上海有个微医的互联网医院,那里能开到进口药,最近也开不到这款药了。

怎么办?

找了一家三甲医院,还能开到,医生说,每个月只有几天时间,有这款药。

来之前,要提前打电话问一下,否则,容易白跑。

最近一次,去开药的时候,医生自己都很愤怒的说,以后这些进口药,慢慢就没了。

他是医生,他是上海头部三甲医院的医生,他要失去战场上和病魔战斗的、趁手的武器了。

他既愤怒,也无奈。

他在感叹,自己要是不知道有这些武器,就罢了,他明明知道,却因为一些奇怪的原因,用不了。

他既害怕自己变老生病,也害怕自己有孩子生病。

在历史上,任何一个公司里,每次对价格的管制,都会造成短缺、造成混乱,都会有代价。

而每次剥夺人的选择权,都会衍生出更大的麻烦。

比如,有人因为奇怪的原因,搞了海禁,结果他的后代就得天天面对海盗,得不偿失。

不是公司没有钱,而是公司有钱,宁愿给隔壁公司的人花,也不愿给自己公司的员工加工资、提供优质服务。


Part3扭曲

扭曲之后的生意

达叔说,你是医疗体系内部的人,你看到了问题,你可以选择抱怨,也可以选择利用这种扭曲,去做衍生出来的生意。

有人在这些扭曲里,看到了国产替代的生意,有人看到了低价冲标的机会。

有人看到了每增加一个门槛、每增加一个管制,就增加一个生意机会。

比如,有新公司专门帮别人搞挂网,搞物价,搞价格维护,搞医保收费,搞集采咨询等;

有新公司专门帮别人搞国家医疗器械的统一编码;

衍生出了很多条灰色产业链。

原本一些省市级的、体制内的清水衙门,因为这些扭曲的变化,突然从门可罗雀,变得门庭若市。

风水轮流转,开始吃香的喝辣的,赚大钱了。

在线下见面会,达叔给一些人分享过,都看过《我不是药神》的电影,但你看完之后,除了掉眼泪,有看到赚钱的机会么?

你没有。

但不代表别人没有。

电影不是娱乐产品,是宣传品,很多电影都带有额外的信息传递。

这个电影,就衍生出了一条药品的新模式,有人已经利用它,赚到了很多钱。

都是闷声发大财。

当你知道,低人权优势这种奇葩理论,你家的老人,孩子真的生病了,你是医疗行业的,你难道找不到新渠道么?

肯定可以的。

唯一的区别,就是原来是医保的,现在是自费的,甚至还是额外加价的。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部分城市中产的权益,定向转移给了底层。

而最顶层的利益,是不受损的。

当你知道这个逻辑,在上海,在你所在的城市,哪个医院是收治退下来的老GB定点医院?

你找到它,能买到进口药的概率,就要大一些。

这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论,我们这帮普通人,很难有机会自己争取到额外的权益,也很难发声。

只能洞察扭曲后的市场,利用这个漏洞,让自己少受到一点侵害。

医疗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超级难题,各有各的问题,不是你离开这个体系,到另外一个体系,就能彻底摆脱麻烦。

只是换了一种麻烦而已。

我们还要和外国人做生意,还会留一些市场给外资。

就如同在口罩期间,有的城市,在社区医院,就能吃到辉瑞的进口药,而有的城市,就只有连花清瘟。

拥有选择权,总是好的。

当对方慢慢不给你选择权的时候,要记得,货币是被铸造出来的自由。



贾半仙聊诊断
聚焦IVD领域,专注市场营销和产品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