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穿越只穿二十年,医保控费没变严?
正在公司加班,突然感觉天旋地转。。。一闭眼一睁眼,发现嘴里正在插着管子,胳膊上吊着水,其中一个医生手里还拿着两个“熨斗”,这是在抢救我?我不会是刚被除颤电回来吧。好好的,为什么被抢救了呢?在icu住了两天,身体就无大碍,诊断是心脏骤停,一定是工作累着了。出院结账的时候发现不要钱?再仔细看日期怎么是2044年?
出门深圳变化不大,找到熟悉的家门,从家人口中得知,确实穿越了,确实看病不要钱。
虽然老了点还是凑合过吧,20年后自己得了不少慢性病,时常要去医院。现在医院很多民营和外资的高端医院,20年得到大力发展。比如说梅奥,刚引入国内的时候。挂号费580刀,现在已经5000刀。公立医院还是50rmb,还能报销。来到医院发现公立医院、私立医院人都变少了,不过看这个医疗条件应该赚的没变少。
二、检验重温事难料,看病经历集采药
经过了20多年检验集采,基本完成了所有能集采的检验项目。当时说的带量全都不算数。现在正在采全基因组,各家都有证了,200元/样本,lis结算。
发光生化,已经是地皮价。也没人在搞什么新项目。
相反都在炒专利。什么新项目都先申请个专利卖来卖去,谁也不推广。但是申请的经费越来越多。专利层层叠加,卖价越来越高。
来到医院看病已经不花钱了。50岁往上,全民免费医疗。drg执行得很好。反正不花钱,但是治不好。也治不坏。效率特别高,每次去按照标准来一套检查。核磁都不用排队。还有的POCT影像推到家里来,上门测。不过只能在1楼,高了楼板禁不住。
检查完之后。报告单特别长,根本不用自己看。出报告的机器顺带就帮你看了结果。医生也省事,检查一遍,一键处方。原来Ai辅助诊断帮医生做了很多的前期工作,但最后一关,签字还是要手签,盖章还是要手盖,背锅还得是医生。
一上午看完病,回家吃药,其中中药占比很高。剂型也有创新,类似于之前的挂耳咖啡。
医嘱一个月复查,提前两周就来催了。都是Ai语音机器人提醒。复查时间约上了,感觉吃了药不见好呀。又挂号见医生,全套检查再来一遍,这回箭头比较少。Ai解读还闹出了笑话,说之前的ai误诊。医生倒是习以为常,说:“检验都是集采的产品,结果只能看一看,不能当真。咱们还是继续吃药。下个月再来。”
我回家想想不对劲儿,我这不成了优质客户。
这客单价真是高,我得换一家医院。现在个人都是绑定医院,想换医院要申请。直接选了个大三甲,倒要看看这医疗技术有没有提升。你还别说,三甲的医生个个都很牛。看了我之前的报告单,就发现了问题。在纷繁复杂的偏差结果中,通过本院的ai模型筛选出来三种可能的调整方案,有一种一定要让我去外资医院开进口版。这药才吃上几天,症状明显减轻。还是一个月复查,基本控制住病情。
我给医生送了一面锦旗,上面三十六个六,横竖都是六。医生跟我说了实话:“你之前那个集采药,在我这做的临床,本来效果还挺好,一降价就不好用了。”看来这集采副作用还挺大。
老师很负责说:“你这个病呀,前面半年耽误了,后面并发症可能还会有,给你挂靠个家庭医生。”
我说:“这个好呀,20年前没这个好事。我们都到医院抢号排队。”
老师只是鬼魅一笑。
侧面了解到,现在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已是分庭抗礼,加之全国推广三明医改与私立医院海外医院政策放开。公立医院的好医生都去私立兼职,不光为了多赚点钱,也是公立医院工资减少。医生们都吸收了私立服务理念和获得公立医院编制,一举两得。
医改收益其实是之前难以为继的儿科复产等科室,儿科一般能不做手术就不做,但是发烧感冒常见病特别多,导致大量儿科医护加班严重,但绩效不如送外卖的。孩子越来越少,很多儿科妇产科都关门了,现在科室数量与患者达到了平衡,儿科妇产科医生很少,但是赚的钱大家都一样了,也不会再出现儿科医生都病倒了没人看病的新闻。
签约家庭医生也很方便,还会定期发语音过来问候,发烧感冒这些小病他也都能开处方。尤其关注我这个慢病管理执行情况。
刚接触时,我还以为是学习了外国先进经验,慢病管理好,家庭医生就挣钱多。仔细一问,原来是中国特色。上面有任务,定时要与病人交流。交流要有录音,录音要上传系统,否则扣工资。我说这怎么回访这么准时。
后来我在小区碰到这位医生,原来是邻居。有一次见到医生在前面,我在后面小区遛弯,这时随访来电话了。奇了怪,他明明在前面遛弯儿,也没打电话听起来就是他的声音。于是我追上前去一问,原来回访也是用ai语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了ai助手完成任务不扣钱。
我上网仔细研究了一下家庭医生。最近几年医生短缺,医生的学历门槛大幅降低,尤其是对全科家庭医生的培养,只需要大专了。原来脱口秀里面说的大专生现在翻身了。
不是命运开玩笑,即使高考没考好,
自己命运手中握,病人连带一起握。
三、医保账户总犯难,现在为何不花钱?
我很好奇,20年前只有看不起病的新闻,如今看病不花钱,那这钱是哪儿来的呢?企业帮着交的?还是政府税收转移?莫非是医保抄底大a有结余了?我隐约还记得20年前医保结余就大幅缩减了。网上写这一块的帖子都被删了,难以寻觅真实信息。所以我决定再回之前的公司,看看情况。
来源于Wind,穿越20年应该能看到负数吧?
20年后公司,地址变更到了写字楼。这不对呀,完全没有生产。进门找了位同事问了问,嘿,你猜怎么着他是20年前一起上班的老朋友。
我说:“兄弟你怎么还没退休?”他告诉我:“你是命好,你是病退。我这年龄还没到,到65还得干五年。”
现在公司变化挺大,生产都不搞了。现在生产可以外包,集采没利润,带量采购没实行。大家都不想搞生产,提高成本。你猜怎么着?有个关系户成立了个自动化生产基地,啥都能产,还特别便宜。政府领导都去参观了,遍地机器人。全是ai在控制怪不得生产成本低。
我就觉得奇怪配方和工艺不是公司核心机密吗?难道甘心拱手让给别人。同事告诉我,现在ai机器人模拟和实验都特别快,你把试剂卖给客户,不到一年就会从原料到工艺被这家生产企业破解,这家企业老板还特别坏,自己有大背景,还专门赚小钱。你不给他合作代工生产,他就卖假试剂,搞得比真试剂还真,导致真试剂用不了。
现在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迈瑞安图新产业亚辉龙迈克,全都包给他了。这下产品质量都一样了,彻底国产替代了。谁这么大的能耐,莫非是医保想结余逼厂家做贡献?
四、头部企业难上难,伦理放开新亮点
公司现在只剩bd(business development )、注册和国际业务。销售都没有了,渠道都转行平台商,医院直接网上下单采购,公司也是没钱养销售。原来工作的市场部,现在要么转bd,要么搞科研。根本就不用去一线培训,老师都比我们懂。即使不懂也更相信ai助手。
现在科研是主要的花钱,前几年有个biotech公司。在月球基地搞克隆器官自体移植,大获成功。偷偷把富豪们,拉去月球更换器官。后来生意实在做太大,被其他国家政府发现。纷纷放开伦理限制,地球上大力研发自体器官克隆和移植。
现在是小病吃吃药,大病只换不修。
大企业都在往这方面投资源。学生物的真正迎来人才爆发需求。现在最吃香的就是学ai和生物的,不过研究基地都在国外。因为按照国内的逻辑,注册下来肯定要集采,现在国内上市基本回不了本,科研人员都要长期去非洲出差,因为那边政策开放审批宽松,新建了大量公共body farm,现在这个词意思真变成了克隆体培育农场。
虽然原来的富豪也有通过器官捐献,实现同样的目的。但是那时候毕竟是少数人的特权,不像现在全球普惠。
五、医疗免费都说好,监管部门大功劳
现在全民免费医疗真的和英国一样了。李玲教授20年预测到了医保改革大方向,退休之前已经干到了副国级。原来看病有几百元的成本,现在看病只要几十了。厂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不是厂家贡献就能解决医保难题。
最关键还是放开了伦理,实行了器官自体移植。现在每家每户标配自体器官培养箱。这东西贵呀,几十万几百万,全自费,但是和命比起来还是便宜的。房子不买也要买个培养箱。放医院还不放心,放家里每天看着才放心。培养箱厂家做了全自动、可视化等功能,培养的时候在医院抽点干细胞带回家,一键选择培养的器官,不用的时候在家每天能看到自己的心肝脾肺肾茁壮成长,用的时候直接拉到医院做手术。
本来人口已经大幅减少,花医保钱的人数少了。很多疾病疾病又自己用备用器官解决了。相当于自费,帮医保解决了缺口。这运气还真是好,即时碰上死耗子了。不是赶上了伦理放开,医保可持续还真难说。
六、科室地位有变化,医生需求偏科研
原来外科最牛,现在变成内科最牛。因为外科相当于修器官培养箱也能修,和医疗器械比成本低,肯定不占优势。不过换器官手术是刚需,在没被自动化和机器人替代之前,需要大量标准化操作,对外科技术要求降低了。而内科呢,是帮患者省钱,少换几次器官省不少钱。
检验科人更少了,全部使用自动化设备。常见的流水线,连试剂装载退载都自动化了。小型设备通过ai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老师们都在搞科研,由于器官可以只换不修。很多人造蛋白用来激发器官的潜能,造成了损害也不要紧,换一换就好。蛋白互做研究和时空组学排上了用处,器官激发状态检测实时监测特定物质变化,可以算出器官还能激发多久。
很多项目实现了的居家实时监测。数据的实时管理和分析放在检验科。检验科成了数据收集的一手部门,在科研领域的话语权大大提升。更像监管部门,而非操作人员。经费和项目拿的也多。
世面上很多产品附带伴随检测,如“酒神丹”暂时诱导酒精代谢两个酶表达大幅提升,瞬间变酒神,现在人人都能喝两斤。以前带两瓶白酒够一桌人喝的,现在要带两箱。茅子的价格也涨到了25,000元/瓶。不过喝多了很危险,诱导持续时间过长导致其他信号通路紊乱,时间过短代谢不掉会酒精中毒。要通过实时监测酶活性提示“酒神丹”用量。
再如,练肌肉经常涉及大类固醇、胰岛素,有人发明了增肌外挂器官,平时吃饭连上,展示肌肉时候去掉。一天吃八顿饭不是梦,肌肉块头特别大。肌肉也有自培养移植产业,健美比赛选手的块头大了一倍,明显感觉脖子不够长,因为肌肉太大挡住头了。胰岛由于形态和功能上很成熟,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会建议多培养几个胰岛,检测设备也植入培养的胰岛中直接测胞内胰岛素储存,精确调控糖代谢。一代神药司美格鲁肽也因为特殊人群限制和副作用多渐渐落寞。
七、黄粱一梦回今日,任重道远多筹谋
某日醒来,发现房间布置变回了20年前,发现家人也变年轻了。原来是黄粱一梦。想想2024年预测的检验自动化、全民免费医疗、集采带量采购、三明医改全国推行、全科医生培养、ai诊断、器官移植,好像都有理由成真,自己多筹谋未来才有机会。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