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余晖》

文摘   2024-11-16 21:43   上海  

嘉庆元年(1796年)二月九日,立春刚过,京城的街道上已是人声鼎沸、买卖不断。然而在紫禁城内,太上皇乾隆的心情却如这初春的晨雾,有着难以驱散的沉重与模糊。

八十五岁的乾隆端坐在寝宫中,眼神有些涣散,指尖微微叩击着桌案边缘,似乎在沉思。身旁站着他最信任的臣子——和珅。和珅小心翼翼地低头侍立,不敢言语,唯恐惊扰到他。

二十年前,自己还在这片土地上酣畅淋漓地巡游,纵横疆场,深受百姓爱戴,而现在,面对这座熟悉的帝国,他不再感到往日的豪气与热忱。随着年岁渐增,这座曾让他自豪的宫城,如今在他眼中却像是一个遥远的梦境,空洞且模糊。

过了许久,乾隆才轻轻叹了口气,目光转向和珅:“和珅呐,这江山,朕打理了几十年,到头来,还是要交给他人了。”语气中透出些许不甘,又似乎夹杂着不易察觉的疲惫。

和珅抬头,见皇上眉宇间的愁色,连忙小声劝慰道:“太上皇开创盛世,今日功成名就,禅位于嘉庆皇帝,成就十全武功,太上皇不愧是古今第一皇上。嘉庆皇上必将延续大清之辉煌,您大可宽心。”

乾隆轻轻抬起一只手,放在胸前,感受着从未有过的心悸。

“和珅,你真以为永琰能担起这重担吗?”他语气缓缓,仿佛在自言自语,“遗憾永琏早逝,剩下的这几个阿哥中就属永琰性子稳重,可他偏偏少了些锐气。大清广袤,若无锋芒,何以立足?”

说完,乾隆站起了身,在宫中渡步。他身着龙袍,权力至上的象征,却填不满内心的空虚。几百年传承的帝国,沉淀下的光辉与荣光,随着他退位的决定,也如过眼烟云,渐行渐远。周围的侍卫们恭敬地伫立,他们的刀剑在阳光下闪烁,但这一切对于乾隆来说,已经不像往日那般耀眼。他的心,已不再与这些外物共鸣,而是被一种不知名的沉重所填满。

“朕做了六十年皇帝,似乎什么都握在手中,可朕还是无法遏制贪腐之风啊。朕留给他的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江山,官吏贪污、白莲教造反……”

乾隆缓缓抚过窗棂,欲言又止,木制雕花冰凉,似这冷寂的初春。

和珅低下头,不敢接话,只在心里隐隐叹息。沉默片刻,和珅轻声道:“主子,或许,您可以留下少许权力,继续辅佐皇上。这样一来,您也可放心些……”

“听政?不行。永琰要独立亲政,否则天下人心动荡不安。”

和珅还未说完,乾隆就否定了他。和珅再次低下头,不再发言。

乾隆望向窗外的天际,此时正是酉时日入时分,夕阳映射在宫内,使宫内原本金光闪闪的金砖更加光彩夺目。

“太子早逝,富察皇后和太后又先后仙逝,朕身居高位,终究不过是一人而已。和珅啊,江山如此辽阔,现在只剩下你,能懂得朕的孤独了。”

乾隆看着夕阳,低声对和珅说。

和珅听后,眼睛开始变得模糊,像是被细细的雾气笼罩。眼眶微微发红,眨眼的频率越来越快,仿佛想要强迫自己不去流泪。

待夕阳消失殆尽了,乾隆这才回到宫内,宫灯已一一被点亮,温暖的灯光在宫中摇曳,照亮了四周的寂静。

和珅已经跪安了,只剩下乾隆独自坐在书案前,提笔写下一段诗句:

“宫墙旧事沉,

长夜不曾明。

只愿江山再,

重现朝霞倾。”

写罢,他放下毛笔,凝视着纸上的字,目光深邃而空洞。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心头却涌上一股无法驱散的空虚。大清的帝国,虽然在他手中曾实现了盛世繁荣,但未来的风云,依旧让他感到不安。繁华终究是过眼云烟,残阳落照,未来的命运无从预知。但他还是希望大清能在嘉庆的统治下重现繁华,正如诗中所写的,只愿江山再,重现朝霞倾。

夜深了,乾隆独坐在灯下,望着微弱的烛火,仿佛看到了大清帝国的命运在眼前摇曳,那微弱的火光,仿佛是帝国辉煌的最后一缕余晖。


房间内的蓝大象
大四🧑‍🏫中国历史爱好者,晚清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