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法战争的主和
但主持洋务的李鸿章可没这么自信,他觉得改革还没有达到它的含金量,由于资金和制度原因,水师并没有完全练成,无法与法国的远东舰队抗衡,再加上军队改革不完全,军队武器也是个大问题。可慈禧太后决意一战,一雪“庚申之变”之耻,逼着李鸿章往主战派靠拢。
战争结果可想而知,清军被打得节节败退。由于军事改革碰不到军事体制,洋务改革无法培养将领,导致前线将领既年迈又守旧,比如徐延旭,当时的法国陆军都是先进的后膛枪,他居然让士兵扛着古老的抬枪战斗,原因是他迷恋抬枪,觉得抬枪威力巨大,一炮十子,法军无法抵挡,所以在战场上就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手持先进后膛枪的法国陆军对峙着扛着抬枪、握着长矛的八旗绿营军,你看,居然还在用冷兵器,这还打啥?
可见洋务改革多么不彻底,也难怪李鸿章主和,洋务改革含金量究竟如何,李鸿章最为清楚,清朝人和现代人一味地将李鸿章骂为卖国贼,不就是因为作为国家一份子的他没有发挥出属于这个国家民族的血性么?这种观点我极力反对,凭什么低头就是卖国,如果一个真正为了国家好的人不懂得看清国家制度和国外局势,那这份所谓的主战激情只会将国家送进火葬场。
中法战争对清朝来讲其实没输也没赢,没输是指战争后法国没有让清朝承担巨额赔款,没赢指的是清朝本质上已经失去了越南这个藩属国。
来源知乎
这次战争给清朝高层带来了一种迷之自信,这种自信有一部分源自第二次中法战争中“镇南关大捷”的神话,为什么说它是神话,因为它和“三元里抗英”没什么区别,都是被精心粉饰的大胜,说什么法军被清军打得屁滚尿流,这是前线将领对战况的修饰,把慈禧太后哄的乐呵呵的,还以为洋务改革已经成功到可以打败列强了。可事实上,镇南关战役只是一场不战而胜,法军占领镇南关后,清军老将冯子材重新集结两万兵力想要夺回这块地方,但由于这支法军旅长受伤、法军需要收缩兵力等候增援,就先行从镇南关撤退,冯子材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重新收复了镇南关。
中法战争的结果给清朝高层营造了一种胜利的假象,这种假象正是制度腐朽带来的结果,慈禧太后甚至看不出来清朝已经失去越南了。这种假象也使慈禧自信心膨胀,她开始花钱享乐:大修颐和园、修建各亲王庙、修宫、大寿……这无尽的奢华背后,是改革的落幕,也使得北洋舰队再无发展,为甲午战败做了铺垫。
二
甲午战争的避战
甲午中日战争也是李鸿章被骂的比较凶的一个时期,原因还是和中法战争时差不多,就是避战主和。我认为这两场战争李鸿章避战的原因雷同,就是我们打不过对方,但是甲午战争相比于中法战争又有了更多的无奈和思考。
北洋舰队的官兵可以说是比较近代化的,真正存在的问题其实是船和海军体制的问题,当然还受到满汉之争的思想所影响。作为汉人的李鸿章后期权力越来越大,还拥有着淮军和北洋舰队,这要是放在康熙雍正时期是绝对要被打压的,但如今形势所迫,只有李鸿章担得起这个职位。为了不让李鸿章功高震主,清廷也是想尽办法进行限制,给北洋舰队的经费大幅度减少,甲午战争前的北洋舰队十年未添新船,也就是“户部停军火十年之奏”,战争开始前李鸿章甚至没钱给北洋舰队维修,还有李鸿章用来运送士兵防备日本的关东铁路经费,也被用来庆祝慈禧大寿了,导致铁路修一半就停修了。
北洋舰队:致远舰
李鸿章有苦但说不出,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共二十五艘舰船,和近代化完整海军的四十三艘相比真是小丑了,历史教科书上说什么北洋舰队号称“东亚第一舰队”都是在吹牛,早在十年前就已经不如隔壁日本了,就二十五艘没有保修过的舰船怎么跟日本近代化舰队打?
李鸿章是想让北洋舰队变得更好,但是满清政府不想,他也没办法,虽然客观评价下的李鸿章确实有想保存北洋舰队,但就事实而言,导致这一切的依旧是清朝的体制,这无可反驳,难道让李鸿章为国捐躯就能改变中国被列强瓜分的事实吗?
新和旧只能二选一,要新的就要全盘改革,体制也需要更新,要旧的只有死路一条,就是灭亡。我否定李鸿章是卖国贼,因为他有他的无奈,他的自强梦在清朝这片腐朽的土地上是结不出果实的,他无奈于一身抱负无从施展,无奈于在清朝环境下无法让改革进行到底,这背后的原因皆是清朝的体制的腐败,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然而这样的一个人还被很多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主和避战就被骂,仗打输了却只能请他前去议和,前去为大清擦屁股,然后还怪他擦得不好,怪他条约签地不够硬气,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