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要想统治得好,控制百姓大脑

文摘   2024-08-30 17:23   广东  


说中国古代帝制的最高峰,莫过于清朝的乾隆盛世。所谓的盛世,有一大手段就是让自家百姓乖乖听话,不惹事,而让百姓乖乖听话的前提就是要让其变成顺民、愚民。

1

消灭百姓记忆


乾隆登基之后,遗传了父亲雍正勤劳的优质品格。励精图治,反对贪污,打击朋党。全国上下的官员被治得服服帖帖,只会点头哈腰。在乾隆的统治之下,疆域扩大,人口增长,成功地将大清推向极盛时期。

百官是被驯服了,国家也强盛了,但要想使国家思想更加统一,那接下来就要对百姓下手了。

1.文字狱。乾隆一朝的文字狱比雍正朝的还要多。乾隆初期一度禁止文字狱,皇帝一心想要以儒治国,宽待百姓,使得百姓日日歌颂皇帝英明。但在乾隆十六年开始,文字狱再度兴起,并且越发无厘头。这起因于乾隆十六年的“伪孙嘉淦疏稿”一案,有人以官员孙嘉淦的名义,写了这一篇大逆不道的奏稿,内容全是批评乾隆的,说皇帝滥杀官员、荒淫无度、几次南巡大耗钱财只为了寻觅美色。

在此之前,乾隆一直将自己塑造成爱民如子的形象,他确实也这么做了:减轻赋税、大赦税粮,而现在却有如此谣言说他是贪财好色、杀父弑兄的恶人,乾隆读后脸都黑了。更让乾隆感到头大的是,这篇奏稿已经在民间流传开来了。

乾隆画像

伪孙嘉淦疏稿”事件已经让乾隆觉得就不该“以儒治国”,对待这群刁民就该采取强硬手段,要用法家手段,用商鞅、韩非子的手段。百姓是不需要有头脑的,只要清空他们的脑袋,一心想着顺从统治者,暴乱就被遏制住了,“盛世”也就这样炼成了。

于是乾隆开始大兴文字狱。乾隆年间共发生文字狱案件一百多起,大大超过雍正朝,而这一百多起文字狱,大多都是无中生有,过度曲解。这也可以看出乾隆的本意,要让百姓的不正思想彻底扼杀在摇篮里,宁可错杀一千,绝不能放过一个。

文字狱说白了就是对思想自由的遏制,统治者让你想什么你就只能想什么,这是思想上的“利出一孔”。如果你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觉得统治者不行,为了国家的进步你想进言几句,那不好意思,统治者打的就是这类人,因为你不能说他统治得不好。

文字狱还带来了一场文化大洗劫。乾隆年间,借着修撰《四库全书》的名义,向民间征用藏书,当然也大肆搜刮藏于民间的“禁书”。

这类禁书通常是涉及满汉之分、夸赞明朝功臣、质疑清朝统治、敏感历史事件、记载明清之际、迷信、暗讽等等。为了不让这些禁书在民间传播,乾隆将禁书搜集起来,然后再一把火烧了。

要预防百姓有头脑,就不能他们接触这些禁书,一旦这些书在民间传开,百姓民智一打开,说不定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

文字狱带来了清朝思想的大洗劫,无数文学作品被销毁,许多文人学者也遭遇灭顶之灾。而乾隆达成了对民间的操控,遏制百姓的思考,对自己的盛世就是一种保障。

2.篡改戏曲。乾隆很爱听戏,当然了,百姓也爱听,当时的社会娱乐项目并不是很多,听戏就成为了百姓们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乾隆篡改戏曲的方式就八个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删掉对大清统治不利的片段,然后再创作许多赞美大清太平盛世的戏曲。

乾隆一共禁了三百多出戏:民族情绪的、政治斗争的、凶杀暴力的、贬低少数民族的……总之,戏曲内容是广大百姓易于吸收的,如果上述戏曲被吸收了,百姓可能会模仿,还会对大清产生质疑情绪,这些都不利于乾隆统治,因此必须禁掉。

只有传扬大清盛世、皇帝英明的曲目,才得以在民间传播,百姓吸收了,也被洗脑了,大家都歌颂统治者,当然就不会想到大清那丑陋的建国史(对汉人的大屠杀)。

因此乾隆一朝大肆篡改并创作对大清统治有利的戏曲:对大清孝顺的、歌颂盛世的、思想对头的等等。对百姓思想上的“利出一孔”,让其只能接受统治者所宣传的,喂什么就吃什么,培养出大量愚民、“爱国者”,百姓歌颂皇帝,为国尽孝尽忠。对乾隆来说,民就是盛世的重要保障。

2

“顺民”是这样炼成的

人人都骂商鞅,骂韩非子,说他们的法家手段毁灭人性,把人当牲畜养。但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却依旧拿起法家手段来治理人民。商鞅的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韩非子的“五蠹与六反”、消灭“民智”,都旨在培养一个百姓皆是顺民的社会。

历代统治者通过儒家作为装饰,法家作为手段,对底层百姓的思想、生活、经济等全方位压榨。特别是思想,杀掉一批批评统治者的,再培养一批俯首于统治者的。而将百姓改造成愚民的手段就是通过打压和洗脑,乾隆的文字狱就是对百姓的大清洗,杀掉了有“民智”的刁民,再通过宣传朝廷伟大、篡改书籍、历史、戏曲,来完成对百姓的洗脑,顺民、愚民就这样炼成了,乾隆盛世也得以登峰造极。

再加上自隋唐以来通用的科举制度,本身就是最大的洗脑工具,这种在教育上的利出一孔,成功将国家大批文人捆绑在圣贤书前,调教成只有单一思考的顺民。


帝制是有代价。乾隆的盛世其实到了末年就结束了,年过八旬的乾隆逐渐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力。贪腐再次兴起,白莲教起义来势汹汹,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协商被拒,大清已经由盛转衰,等到着的是鸦片战争的爆发,民族危机的开始。

这就是独裁帝制的局限性,即使在清末,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做出了一些改革,但终究是裱糊工程,帝制狭隘了国家发展、百姓自由。

帝制是有代价的,集权的背后只能是灭亡。






END




房间内的蓝大象
大四🧑‍🏫中国历史爱好者,晚清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