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中很少提及的“东南互保”,是一场爱国的抗旨运动

文摘   2024-08-19 23:16   广东  

戌政变后,慈禧对光绪的不满日益增长,不管其有没有参与“围园杀后”的阴谋,慈禧都不想留着光绪了。

1900年,慈禧太后立端郡王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企图废黜光绪皇帝。在京的各国公使闻讯后集体反对,各国公使更希望光绪重新执政,而不是慈禧一人训政。


义和团运动形势图


慈禧收到公使的反对后气急败坏,后又轻信极端保守派毓贤的话,说是山东义和团拳民神灵附体,刀枪不如,可以与洋人一战。于是慈禧一边联系义和团进京勤王,一边向各国公使传递宣战诏书。

义和团在京城烧杀抢掠,围攻大使馆,最后成功惹来八国联军,浩浩荡荡推进北京。慈禧的宣战令不仅给了各国公使,还下发到各省,让各省督抚速速北上勤王。

但这一封带有光绪皇帝的名号的诏书,却被时任铁路电报大臣盛宣怀先一步扣押了下来。盛宣怀身处上海,远离混乱的北方,对时局当然有着较为清晰的洞见。

他明白大清现在的战斗力,连隔壁小小日本都打不过,更别说同时跟八个国家打仗了。如果举国参战,那中国将生灵涂炭。如果战场蔓延到东南,那这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将被摧毁。

于是盛宣怀将诏书发给了各地督抚看,并且告诉各督抚:坚决不要服从此命令!东南各地督抚收到盛宣怀的电报后,纷纷响应,要是跟着老佛爷去拼命,就是自寻死路,她糊涂但自己可不能糊涂啊。

在中法之战后老太后就天天使出昏招,大肆铺张,耗巨资给自己过生日,给光绪办生日,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后来更是有北洋停火十年、挪用关东铁路经费去修颐和园、庆生,不仅严重消耗国家财产,也为甲午之战的失败埋下伏笔。

盛宣怀告知各督抚后,各地督抚积极响应,抵抗圣旨。这种行为是破天荒的,因为他们在挑战朝廷的权威,要是发生在一百多前的雍乾朝,砍多少次头都不够,尸骨都见不着。

但今时不同往日,此时清廷的威信正处于历史的最低谷,而且京城拳民骚乱、联军入城,慈禧也无暇顾及其他事情。

于是在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的主持下,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商签订《东南互保条约》,条约共有九条:


《东南互保条约》


条约的签订,各督抚都积极加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闽浙总督许应骙、两广总督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安徽巡抚王之春、铁路电报大臣盛宣怀等等

李鸿章面对动员诏书时更是喊出了“此乱命也,粤不奉诏”的回禀,这鼓舞了更多地方督抚加入互保运动,抵抗“乱命”。

学校的历史教材里很少有关于东南互保的详细描述,它的积极意义应该让更多人知道。可是仍有很多人认为这场运动是卖国运动。



能这么认为的大多都认为清朝的新式军队能与八国一战,这是十分可笑的想法。想当初北洋舰队也是世界前沿的新式军队,最后却连小小日本都打不过,现在就能同时与八个国家打仗了?


东南互保形势图


如果非要去打,最后会造成什么结果?列强源源不断增援,大清抵挡得住吗?当时德国已经通过了两万军队增援的方案,幸亏义和团事件被快速镇压下去了,否则这场战争仗势得多大。

关于东南互保的意义,为什么说它是爱国的,因为它的目的就在于“保中国不保大清”,保护了中华大地不被列强踏尽。慈禧为代表的满清政权是保大清不保中国,政权至上,终究不是以中华文明的发展为第一目的。

还有人会说东南互保是外国势力与汉奸的相勾结,企图分裂中国。首先要明白的是,互保运动期间,各省督抚并没有宣布独立。张之洞与李鸿章更是商量着如果清廷被推倒,要在各督抚中选一位做大总统,改共和制度,而不是让外国人分裂中国,而这个人选就是李鸿章。

李鸿章与孙中山也多次电报洽谈“两广独立”,但是七十七岁的李鸿章已经无心当什么大总统了。

最后圣旨下来要李鸿章去签战败条约,只能又穿上裱糊匠的外衣,再一次去给大清擦屁股了。

东南互保不仅保护了东南地区的经济命脉,也确保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没有被昏庸的慈禧葬送掉。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条约,也杜绝了各国军队的侵入,如果举国参战,八国联军就有理由在全国各个口岸登陆,那么等待中国人民的是毁灭性的灾难,中华大地将生灵涂炭。

互保运动足以称为爱国运动,因为它的目光长远,既保护了中国,又打击了愚昧的清廷,与慈禧的目光短浅,形成鲜明对比。

清廷昏庸到任用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烧杀抢掠、与八国宣战,这样的愚昧只会更加证明东南各督抚的互保运动是明智、开明的选择。

互保运动当然会使各省独立性增强,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伏笔。但独立性增强又使清朝控制力大大削弱,满清政权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1

-END-









房间内的蓝大象
大四🧑‍🏫中国历史爱好者,晚清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