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一篇《李鸿章卖国罪名之否定》的文章,收到了许多私信,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当然反对者居多。有互动自然是最好的,每个人各有各的观点,但如果有一些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我自然也会回应,所以今天来捋一捋反对者的一些观点。关于我颠倒黑白一说,我不能苟同,但我倒是想说一点,如果不能客观地看待历史,或者怀着极端民族情绪、随大流、肤浅地对一段历史进行定义,那还不如不对它做评价,因为如此了解历史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更新。
一 关于新疆问题
如果单从当时国家局势来看,塞防和海防同样重要,甚至当时海防的重要性略胜于塞防,李鸿章与左宗棠分庭抗衡具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李鸿章主张修建海防,因为东边的日本正在一步步崛起,左宗棠主张塞防,因为沙俄正对新疆虎视眈眈。李鸿章之所以这么想,因为当时的新疆确实为不毛之地,且还多生事端,难以管理,于是上奏《筹议海防折》,希望优先海防,从此引发“海防与塞防”之争,后来又演变成“爱国与卖国”之争。
清廷采纳左宗棠一派的建议,做出“海防与塞防”并重的决策。当时清帝国一年的平均财政收入是 8000 万两白银,从 1875 年到 1884 年 (即左宗棠西征中后期) 的 10 年间,塞防经费花了 8000 万两, 而1885 年到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 10 年间,海防经费仅有3000 万两。从这个角度看,塞防还是稍稍优先于海防。 重庆晚报,2015.12.1
不知八千万两是否有被夸大的嫌疑,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新疆是打下来了,左宗棠功在千秋,而李鸿章的海防局势依旧严峻,冲突最后也在甲午年爆发了。如果新疆问题来评价李鸿章有无卖国嫌疑,是否公平?难道说当时的海防派成员都得被打为“历史的罪人”吗?
二 慈禧不同意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这种观点就过于滑稽了,当年英法联军的行为深深影响着慈禧,而洋务运动又旨在提高器物,提升军队,师夷长技以制夷,她为何不同意?她乐意的很,只要“西学为用”不影响到爱新觉罗的“中学为体”,她就同意洋务改革,既然能提高军队战斗力,不同意岂不是傻子?慈禧像是傻子吗?
慈禧不同意的是什么,不同意的是洋务运动后来开始触及到儒家为体的治国之本,她抵触的是这个。
三 伙同盛宣怀纵容八国联军入侵
关于这点我也有意见,东南互保难道是盛宣怀和李鸿章两个人搞的吗?东南互保协定的牵头人不仅仅只有盛宣怀,还有张之洞和刘坤一等人,难道说,李鸿章和盛宣怀加入东南互保,是卖国,按照这样的逻辑,那南方的众多汉人呢?像张之洞之辈的人也是卖国贼吗?慈禧既然能信任拳民,说明这个政体已经无药可救了,东南互保在我看来是个明智的选择,如果全国都加入战斗,那就是全面战争了,或许可以引用康有为的话:你是保中国还是保大清?
四 没有李鸿章,甲午战争不会输
就这么说吧,甲午战争谁来都输,就那一二十艘没保修的船,要怎么打?北洋舰队曾经是东亚第一强,但是日本在崛起后,就甩北洋舰队几条街了,说北洋水师是舰队,本来就很牵强,离完整的舰队配置还差一大截,所以“舰队”二字应该打上双引号,李鸿章看到自己的军队是这样的,他敢打吗?洋务运动后期除了醇亲王,几乎没有人全力支持李鸿章了,李鸿章一个人也撑不住。甲午战争谁来都输,主要有三点:第一,儒家为体的政治体制;第二,军制改革不完整和不彻底;第三,北洋舰队搁置了十年,且没钱保养。这三点没解决,甲午战争谁来都不可能赢。
当李鸿章在日本谈判的时候,面对日本开出的天价赔偿,他急电北京:
日本所要军费过高,并且辽南为满洲腹地, 无论如何不能割让。这两条中国万不能从,和约不成,唯有苦战到底。 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
当他在日本险遭刺杀的时候,他也急电光绪皇帝表示想要以血报国,但光绪皇帝还是让他签下了《马关条约》。说到底,李鸿章只是个奴才,他上面有光绪皇帝,更是有慈禧太后,条约的签订意思都在朝廷,这个国不是他想卖就能卖的。
五 盛宣怀激化四川保路运动导致辛亥革命
李鸿章1901年就死了,还能怪在他身上?就因为盛宣怀和李鸿章关系好吗?这就有点硬黑了吧。
就拿辛亥年间的四川保路运动来说,中国人有钱有技术修路吗?那十几家所谓的“民间商办铁路公司”,哪一家不是贪污腐败的?当时正是民族主义诞生的热潮,士绅们都拿这种爱国主义作发财工具,说白了就是吃爱国饭,说是筹款实则压榨百姓的钱,盛宣怀向朝廷提议国有,他们就动员罢工罢学,朝廷派湖北新兵前往镇压,武昌空虚,革命党乘虚夺取武昌。
四川保路运动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直到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四川境内没有一条铁路,听起来是不是很滑稽?再者,这件事和李鸿章也没有半毛钱关系。
六 李鸿章的贪腐
拿贪腐认定卖国,我想问问当时的百官,除了赫德接手的海关衙门,有多少官员是清廉的?人性本恶,而非善,这也是李鸿章的局限之处,要说李鸿章没有过错,亦是绝对,但把所有事情都认为是他的过错,就骂他是卖国贼,更是绝对。
最后,看待历史要看得全面,每个人物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如果只看一面忽略另外一面,实在过于单一且肤浅。就拿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来说:“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李鸿章有过,更有功,无奈天下多难,朝廷腐朽,无法全力报国。世人非得骂他卖国,实在太过肤浅。
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