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9)

文摘   2024-10-08 11:30   江苏  


原文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

译文

       楚王发兵征伐陆浑之戎人,到达洛水,在周朝都城郊陈兵炫耀。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王。楚王问九鼎的大小与轻重。王孙满回答说:“鼎的大小轻重在于持鼎者的德行,而不在鼎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将远方的山川物产都画成图,又用九州长官进贡的铜器铸成鼎,并把图画也铸在鼎上,天下百物鼎上均已具备,让天下百姓知道什么是神物,什么是怪物。因而人民进入山林川泽时,就不会遇到不利于的自己事。魑魅魍魉等鬼怪也不会再碰上。因而能上下协调,以接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昧,九鼎被迁到商朝,商朝享国六百年。商纣王暴虐,九鼎又被搬迁到周朝。如果道德美善光明,鼎虽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再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也是有期限的。周成王把九鼎安定在郏鄏,占卜问得传世三十代,享年可七百,这些都是上天的旨意。周王朝的德行虽然已衰弱,但上天的旨意并未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呓语

        这是成语“问鼎中原”的出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以其独特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反复咀嚼,成为探讨权力、德行与国家兴衰的经典案例。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讨伐陆浑之戎后,竟直抵周王室所在的洛邑(今河南洛阳),并在周疆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周王室权威的一次重大挑战。而“楚子问鼎”的故事,便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精彩篇章,它不仅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激烈态势,更深刻地探讨了权力与德行的关系。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名义上仍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已日渐衰微,各诸侯国纷纷崛起,争霸中原。楚庄王作为楚国的一代雄主,通过一系列军事与政治手段,使楚国国力达到鼎盛,成为南方霸主。他此次北伐,不仅是对陆浑之戎的征讨,更是对中原霸主地位的觊觎。而“观兵于周疆”,则是对周王室权威的直接挑衅,意在展示楚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并试探周王室及诸侯国的反应。


       权力欲望的赤裸展现“问鼎之大小、轻重”,楚庄王的这一举动,表面上看似是对九鼎的好奇询问,实则蕴含了深刻的政治意图。九鼎,作为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王权与天命所归。楚庄王此举,无疑是在试探自己是否有能力取代周王室,成为新的天下共主。他希望通过询问九鼎的情况,了解周王室对于自身野心的态度,以及诸侯国对此事的反应,进而为下一步的行动做出决策。


       王孙满的智答:德行重于权力面对楚庄王的咄咄逼人,周王室派出了王孙满进行劳军并回答楚庄王的问题。王孙满的回答,不仅体现了周王室的智慧与从容,更深刻揭示了权力与德行的关系。他强调:“在德不在鼎”,即真正的权威与稳定并非来源于外在的器物(如九鼎),而是取决于统治者的德行。他通过回顾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更替,指出只有具备高尚德行的君主,才能赢得民众的拥戴与上天的眷顾,从而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王孙满的回答,实际上是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背景下权力与德行关系的深刻反思。一方面,诸侯国之间的纷争与战争,表面上看是军事力量的较量,但更深层次上,则是各国君主德行与治国理念的竞争。一个君主若能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就能赢得民众的拥护与支持,从而在争霸中占据有利地位。反之,若一味追求权力扩张而忽视德行修养,最终只会招致众叛亲离,走向衰败。另一方面,九鼎作为权力的象征,其背后所承载的,是对统治者德行的要求与期待。夏、商、周三代的兴衰更替,无不是对统治者德行的一次次检验。只有那些能够顺应天命、体恤民情、勤政爱民的君主,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九鼎的稳固传承。


      知识就是力量。王孙满对鼎的历史和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的一番言说,力量足可以代表一个强大的军团。古代人讲究学问,强调学以致用,说的就是像王孙满那样啊!王孙满话虽不长,援古证今,思路新巧,说理深刻。钱锺书说:“左氏于文学中策勋树绩,尤足为史有诗心、文心之证,则其记言是矣。”(《管锥编》第一册)此又一例。


        “楚子问鼎”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但其蕴含的历史智慧与现实意义却历久弥新。在当今社会,权力与德行的关系依然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无论是国家治理还是个人修养,我们都应当时刻铭记“在德不在鼎”的古训,坚持以德治国、以德修身,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与治理能力。


      “楚子问鼎”不仅是一段精彩纷呈的历史故事,更是一面映照人性与社会的镜子。它让我们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也能更好地审视当下与未来,为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悦读链接: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2)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3)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4)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5)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6)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7)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8)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9)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0)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1)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2)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3)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4)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5)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6)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7)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8)


《素履以往——藏地旅行日志》购书链接:

https://book.kongfz.com/519871/7347326260/


https://m.tb.cn/h.gKfij1A?tk=d16A36qYE7n 




三耕堂
发布信息、上传作品、交流互动、获取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