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晋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于是乎出定襄王,人务利民,民怀生矣,将用之。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民易资者,不求丰焉,明征其辞。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礼,未生其共。”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礼,作执秩以正其官,民听不惑,而后用之。出榖戍,释宋围,一战而霸,文之教也。(鲁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
【译文】
晋候即晋文公。
晋文公一回国,就教育治理百姓,过了两年,准备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道义,还没有各安其位。”晋文公就离开晋国去帮助周襄王安定君位,回国后致力于利民事业,百安居乐业了。 又打算使用他们,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什么是诚信,还不能十分明白诚信的作用。”于是就攻打原国来让百姓看到诚信,百姓做买卖不求暴利,交易分明,各无贪欲。晋文公说:“行了吗?”子犯说:“百姓还不知道礼仪,他们不能发内心的产生恭敬。”由此举行盛大阅兵来让百姓看到礼仪,建立秩秩来规定官员的职责。等到百姓能明辨是非,然后才使用他们。赶走穀地的驻军,解除宋国的包围,一次战争而称霸诸侯,这一切都是因为晋文公教化的功劳。
【呓语】
这是一段关于春秋时期霸主晋文公的故事,这是晋国的历史遗产,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鲁僖公二十七年,那时晋文公初入国,历经数年的教育、实践与调整,最终成就了春秋五霸之一的辉煌地位。
晋文公是一位具有深思熟虑的战略眼光和宽广胸怀的领导者。他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明白只有让民众接受并认可他的理念,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晋文公入国之初,他并没有急于立即发动战争或实施政策,而是先对国民进行了一番教化,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民众的思想和行为。
首先,晋文公觉得人民尚未明白“义”的含义,因此他们不会把公共利益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因此他选择通过撤出国王之位来表现其牺牲个人私利以换取国家的安宁的决心。这个举动显示了晋文公对于公义的理解和对民众的关心,这是他对人民的教导。这种对“义”的教化工作逐渐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人们开始把关注的焦点从个人的小利益转向国家和民族的大利益。
然后,晋文公进一步进行对人民的道德教化——对信用的教育。他认为人民还未明白信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认为承诺了就要遵守。为此,他甚至通过征伐原国,展示了国家言出必行的决心和信心,这种展示进一步提升了国家的公信力。
之后,晋文公明白人民需要规则和秩序,他于是进行了礼仪的教化工作。通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和整顿官僚制度来表现礼仪的庄重性和重要性,从而塑造出一种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这个阶段的工作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们开始明白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这对于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晋文公以英勇果敢的行为表现出自己的力量和勇气。他决定支援被困的宋国军队,通过成功地解救了他们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这种勇敢的行为再次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赞扬,同时也给人民展示了一个敢于冒险、不畏困难的领导者的形象。
这就是晋文公的霸业之路:他通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规划和细致入微的教育工作,逐步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他的行为不仅展示了他的领导才能和智慧,也展示了他的道德勇气和责任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不仅需要具备强大的实力和智慧,更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对人民的深深关怀。
最后,晋文公以一场关键的胜利结束了他的一生。他成功地稳定了国家、教育了人民、承担了社会责任,并通过英勇的行为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信任。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他的领导才能和道德品质。因此,晋文公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者,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道德楷模。
这段文字深入剖析了晋文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实践工作,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霸业之路。这不仅是一部领导力的教科书,也是一部展现人性光辉和社会责任的重要篇章。
教,是教育、教化,也是治理。儒家的社会管理理念,就是以礼乐教化为基础,晋文公抓住了关键。
晋文公的教化,与其说是对百姓的,不如说是对自己的。
首先,百姓要安居乐业,这是对统治者最基本的要求。统治者清正廉明,勤于政事,不折腾,不扰民,不乱纲,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对这个国家产生依赖之情,才会心甘情愿地为国家做任何事情。
其次,百姓要知道信用,这还是对统治者的要求。统治者言出必行,诚实守信,不朝令夕改,不凭空画饼,不自食其言,百姓心里自然踏实,民风自然淳厚,契约精神自然形成。
再次,百姓要知道礼。礼就是规矩,是政令,是冲锋号和集结号。这也是对统治者的要求。统治者要制定合理的制度,明确官吏的职守,让百姓知道听谁的,而且要听明白,落实到行动上,执行起来不能走样。用这样的百姓组成军队去打仗,不敢说百战百胜,至少是能经受得住考验的。
往期悦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