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
【原文】
君子是以知秦穆公之为君也,举人之周也,与人之壹也;孟明之臣也,其不解也,能惧思也;子桑之忠也,其知人也,能举善也。(文公三年<公元前624年)
【译文】
君子因此知道,秦穆公作为国君,提拔人才考虑全面,任用人才专一无二;孟明作为臣子,努力不懈,因为畏惧而思考;子桑忠诚,他了解别人,能够推举好人。
【呓语】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借助贤人帮助。古时信息不发达,君主和有志之士互相寻找,不是件简单的事。
相传姜太公为了找到能够赏识他的君主,天天在河边上钓鱼。终于在他快要八十岁的时候,钓到了一条“大鱼”,那就是周文王。后来,周文王在姜太公的辅佐下,推翻了殷商王朝。时隔几百年之后,秦国的秦穆公费尽周折,用五张羊皮换回了另外一位老人家——七十岁左右的百里奚,也即孟明之父。在这位老人的帮助下,秦穆公做出了一番争霸天下的大事业。
秦穆公不仅对百里奚尊重、敬重,对其儿子因为有才能,同样尊重、敬重。秦穆公有进步的人才观,起用了一大批非秦国籍的人才,包括“客卿”,又用人专一不疑,敢于承担责任,因此,为秦国在内政外交、取霸西戎的斗争中奠定了基础。
这一段话,不仅揭示了秦穆公作为一代明君的卓越品质,描绘了孟明、子桑等臣子的非凡才智与忠诚,为我们理解古代君臣关系提供了生动的范例;还深刻地概括了秦穆公、孟明、子桑三人的性格特点与行事风格,展现了古代政治生态中君臣相得、共谋大业的理想状态。
秦穆公的君道:举人之周,与人之壹。秦穆公,作为春秋时期的杰出君主,其治国理念的核心在于“举人之周”与“与人之壹”。所谓“举人之周”,即他在选拔人才时,能够全面考察,不拘一格,广开才路,使得各类贤能之士得以汇聚于秦,共同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这种开放包容的用人政策,不仅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用人经验。而“与人之壹”,则体现了秦穆公在对待臣子时的真诚与信任。他能够一视同仁,不因个人好恶而偏袒或疏远,让每一位臣子都能感受到来自君主的尊重与信任。这种信任,如同春风化雨,激发了臣子们的忠诚与创造力,使得秦国上下一心,共同面对挑战,最终成就霸业。
孟明的臣道:其不解也,能惧思也。孟明,作为秦穆公麾下的重要将领,其最显著的特点便是“其不解也,能惧思也”。这里的“不解”,或许指的是在战争中遭遇挫折或失败时的不解与困惑。然而,孟明并未因此而气馁或逃避,相反,他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心怀恐惧,深思熟虑,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寻找改进之道。这种勇于面对失败、积极寻求进步的精神,正是孟明作为优秀将领的重要品质,也是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最终赢得秦穆公信任的关键所在。
子桑的忠诚与智慧:其知人也,能举善也。子桑,作为秦国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其忠诚与智慧同样令人钦佩。他“其知人也”,意味着他具有非凡的识人能力,能够准确判断一个人的才能与品德,从而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而“能举善也”,则表明他勇于担当,敢于将优秀人才推荐给君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子桑的这种忠诚与智慧,不仅促进了秦国人才队伍的壮大,也为后世树立了忠诚于国家、勇于举荐贤能的典范。
综上所述,《春秋左传·文公三年》中的这段文字,以精炼的语言、生动的形象,为我们展示了秦穆公、孟明、子桑三人各自独特的品质与风格。秦穆公的君道、孟明的臣道以及子桑的忠诚与智慧,共同构成了古代君臣关系的理想图景。这种理想图景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同样需要学习秦穆公的用人智慧、孟明的进取精神以及子桑的忠诚与担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更加忠诚于国家与人民的信念,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往期悦读链接:
《素履以往——藏地旅行日志》购书链接:
https://book.kongfz.com/519871/7347326260/
https://m.tb.cn/h.gKfij1A?tk=d16A36qYE7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