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
【译文】
冬季,十一月已巳日朔日,宋襄公在泓水边上同楚人交战。宋国军队已经摆好阵势,楚国军队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大司马说:“楚军兵力多,我军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河的时候,请下令进攻。”宋襄公说:“不可以。”楚军全部渡河还没有布成列阵的时候,大司马又建议立即发动攻击。宋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已经摆好阵,才下令开战,结果宋军大败溃散,宋襄公腿部受伤,护卫国君的门官全部阵亡。
【呓语】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历来遭人耻笑。当然,也有人为他抱不平,以为他的仁义虽然很傻很天真,毕竟是心存善念,不应该一棒子打死。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真正了解宋襄公,或者说都对春秋时期的政治环境、文化背景不够了解。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位宋襄公确实愚蠢呆板得可以。但是如果我们对宋襄公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他的选择其实是由当时的环境和宋国的文化传统决定的。
春秋时代的上层社会中,“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甚至在战场上,人们也需要遵守战争礼。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
春秋时以车战为主,因此必须选择好一处平坦开阔的地点,双方约好时间,大致同时抵达,等列好队伍之后,鸣起战鼓,驱车冲向对方。
这种战争,更像体育比赛,要遵守一定的秩序。
在今人看来,这些老祖宗在战场上的表现似乎太迂阔了,其实不然。因为春秋以前的作战方式和战争理念都与后世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时期的军队都是以贵族为主体,战士人数不多,几百辆战车而已,每次战争一般不超过一天。因此那个时候的战争更像是一次大规模的绅士间的决斗。贵族们在战争中比的是勇气和实力,偷袭、欺诈、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正如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徐杰令所说:“春秋战争礼最大的特点,在于讲究承诺,遵守信义,不以阴谋狡诈取胜。”宋襄公所说的“不鼓不成列”和《淮南子》所说的“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正是那个时代普遍的战争规范。
由于中国的贵族传统中断太久,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很难理解先秦时代祖先们的内心世界。好在大量的西方文学、影视使我们对欧洲的贵族多少有一些了解。也许通过援引一些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我们更容易理解自己的祖先,因为贵族社会的一些精神原则是一脉相通的。如果我们感觉宋襄公时代的“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过于古奥,那么,打这么个比方,也许就容易明白了: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其实就是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今天相当多的中国人崇拜骑士精神,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它就是“宋襄公精神”的欧洲版。
不过,泓水之战宋襄公的失利,确实标志着以优雅为首要追求的周礼文化向以效率为主要目标的竞争文化的转变。诚如《淮南子》所说的“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鉴于宋襄公的悲惨结局,在以后的战争中,背信弃义、偷袭等行为开始萌芽。宋襄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坚持周礼,对历史的影响却是如此深远。
往期悦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