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3)

文摘   2024-07-15 11:30   江苏  

重耳带着自己的贤士开始了逃亡生活……


原文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
(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


译文


     晋公子重耳遭受祸难的时候,晋国派兵在蒲城讨伐他。蒲城人准备迎战,他不同意,说:“我依靠君父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俸禄,得到属地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却去抵抗,没有比这罪过更大的了!我还是逃亡吧。”于是就逃到狄国。跟随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攻打廧咎如的部落,俘虏了他的两个女儿叔隗、季隗,把她们送给重耳。……


        重耳路过卫国,文公不以礼相待。从五鹿经过时,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一块泥土。重耳十分生气,想鞭打他。子犯说:“这是上天的赐与啊!”重耳叩头道谢,恭敬地接过土块放在车上带走。……


     到达曹国,曹共公听说晋公子的肋骨连成一片,想要看看真相。趁公子洗澡的时候,隔着帘子从外面偷看。……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依礼接待重耳。……


呓语


      有这么一个说法:“社会是所大学。”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会让人学到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也去上了“社会大学”,并且一口气上了十九年。


       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57年),重耳流亡到秦国,与秦穆公结亲,为复国大业我到了坚实的后盾。


       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经磨难,才具有担当大任的资历。重耳的经历证明这一说法是有充分的生活根据的。


      重耳由一个贪图享乐、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到后来成为春秋时代显赫一时的霸主,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在国外流亡十九年的经历中所遭受的磨难。当初大祸临头时的出逃,是迫不得已而为之。流亡中的屈辱、困苦、安乐的体验,使他明白了身在宫廷、耽于逸乐所不可能明白的人生真谛,在身、心两方面受到了陶冶和磨炼。


       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主动的选择或被动的接受来有意识地为某一结果而奋斗。奋斗就是过程,结果是心中的志向和目标。奋斗总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而不是不知不觉的。在奋斗的过程之中经不起折磨、受不了坎坷、吃不了苦头、忍不住痛苦、耐不住寂寞、沉溺于安乐、迷恋于幻想,都不可能达到目标,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经受过磨难的人,不仅懂得生活的真谛以及应当珍惜什么,而且也懂得为了获取成功应该怎样去做,懂得如何主动地适应和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处境,不使自己被处境所左右。


       在这个过程之中,忍耐是两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字眼儿。在这方面,先贤们做出过不少示范。比如孔子,他说过“小不忍,则乱大谋”,他自已为了恢复周代的礼仪制度,不惜“克己”,力求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自已所信奉的理想;比如韩信,他在微贱之时,能够忍受淮阴少年的“胯下之辱”;比如这里的公子重耳,在向农夫讨食时得到的却是土块,能够收鞭息怒,将土块当宝物收起。


      真正的强者并不一定体现在表面上。真实情况往往是:外表装模作样、恃才逞强,处处锋芒毕露,时时刻刻咄咄逼人,未必是真正的强者,未必能成就大业;能忍受一时的屈辱,是气度博大、胸襟开阔的表现,这才是能成就大业必须具备的品质。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往期悦读链接: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2)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3)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4)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5)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6)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7)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8)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9)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0)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1)

三耕堂悦读《春秋左传》呓语(12)


三耕堂
发布信息、上传作品、交流互动、获取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