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堂临古:临西周晚期《散氏盘》铭文

文摘   2024-09-26 11:30   江苏  

      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


      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记述地是夨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


      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期。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之一。









《散氏盘》铭文拓片








三耕堂临《散氏盘》铭文








《散氏盘》铭文书法特点。

      其一,茂拙厚重且粗放质朴。

      西周金文被铸刻于青铜器之上,因岁月漫长,再加上自然锈蚀,其铭文呈现出残缺美与古朴美,线条拙朴凝重,具有斑驳陆离的美感,后人将此称作“金石气”,此乃西周金文的共性所在。

    《散氏盘》的线条具备这种美感的同时,亦具自身个性。西周金文的典型风格为没有商代和西周早期阔笔的装饰笔画,而后线条逐渐纯化,粗细均匀,秀丽圆润,然而《散氏盘》并非以秀丽圆润的线条见长,而是打破了西周大篆的典范美,更多地展现出粗放质朴、天真烂漫之美。


       其二,方正取势,率意欹侧。

     西周金文多数取纵势,像《大盂鼎》、《墙盘》《毛公鼎》等,大多字形偏长。但《散氏盘》于结体方面不拘一格,摒弃了西周金文用笔的秀丽圆润,在结体上总体趋方。不过,这种方正并非意味着呆板,《散氏盘》反倒在方正的交替中自由变化,诸多字初看歪斜,实则和谐统一,彰显出一种斜而不倒、姿态奇异的艺术意趣。


       其三,参错错落,乃“草篆”之典型。

      在礼乐文化昌盛的西周,其文字与书法多呈现端庄典雅、雍容肃穆的大雅气象,特别是西周中期,例如《墙盘》、《大克鼎》等,在章法上的秩序感清晰可见。至西周晚期,随着王室衰落以及礼崩乐坏,文字和书法逐渐丧失了大雅气象。

     《散氏盘》在章法上未按常规行事,而是大小各异、参差错落。此铭因其字形欹侧、章法活泼,被赞为篆书中的草书,即“草篆”,实乃西周金文中的难得佳作。 








三耕堂临古往期链接:


三耕堂临古:临春秋早期《秦公鐘》铭文

三耕堂
发布信息、上传作品、交流互动、获取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