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耕堂小文:书法艺术的双重属性与大众认知的偏差

文摘   2024-10-31 11:30   江苏  


书法艺术的双重属性与大众认知的偏差

      在艺术的广袤天地中,书法宛如一颗璀璨而独特的星辰,它既是精英艺术,也是大众艺术。然而,其在大众领域所遭受的误解与挑剔,却令人深感困惑与惋惜。

      精英书法强调的是感性地书写,注重生命意识的融入。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书法家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和精神追求,是灵魂与技法的完美融合。当书法家运笔之时,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与古人对话,与自我的内心深处相拥,这种高度个人化和精神化的表达,使其成为一种高深的精英艺术形式。

       然而,从大众角度来看,常常纠结于是否能看懂、是否能识读。甲骨文、金文的古老神秘,草书的龙飞凤舞,甚至小篆的规整严谨,对于大多数大众而言,确实难以直接识读。但这原本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如同舞蹈领域中的芭蕾舞,那足尖的灵动与高难度的动作组合,对于非专业观众来说,或许难以全然理解其背后的编排意图;音乐世界中的交响乐,庞大的编制、复杂的和声,普通大众未必能透彻领悟每一个音符的精妙;民乐中的古琴音乐,其清幽高远的韵味,也并非所有人都能即刻心领神会。可是,人们不会轻易地将这些艺术形式贬为“丑舞”“丑乐”。 那为何偏偏到了书法领域,大众就变得如此苛刻与挑剔呢?

       原因之一或许在于书法与文字的紧密关联。文字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大众习惯了从实用的角度去审视它。一旦书法的表现形式偏离了他们熟悉的“规范”,便容易引发不满和质疑。然而,他们忽略了书法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艺术的表达,是超越了实用功能的精神创造。














本文刊发于2024年10月30日《书法报》

     再者,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大众对书法的看法。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广泛,使得人们在面对各种艺术形式时,缺乏深入思考和耐心品味的时间与心境。往往只是匆匆一瞥,就凭借第一印象给出判断,而未能真正去感受书法作品中蕴含的韵味和情感。倘若对书法的宣传和普及不够全面深入,或者存在某些负面的评价和误解,那么这种偏见就可能逐步渗透进大众的意识里。

      此外,文化传承和教育的缺失是个关键要素。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针对书法艺术的系统教育相对匮乏,致使大众缺少对书法艺术内涵、价值和审美的深入领会。这或许也是导致大众从表面的识读层面去评判书法优劣的重要原因之一。

     故而,我们在反思这一现象的成因的同时,更应探寻解决办法。


     首先,我们要强化书法艺术的普及教育,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只有大众对书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他们才能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书法艺术。


     其次,媒体和社会各界应以更客观、全面的视角来宣传和推广书法艺术。在信息传播极为发达的当下,媒体的导向作用不容小觑。我们需用公正、真实、全面的信息引领大众了解、认识并喜爱书法这一艺术形式。


      同时,我们还应当促使专业的书法教育在各类学校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一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清楚,每一件出色的书法作品都是创作者情感、思想、技艺的凝练,它们不单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融合。所以,我们应以更包容、尊重和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而不能仅以能否识读作为评价标准。

      对于书法艺术,我们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它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艺术家心灵的倾诉和情感的宣泄。我们不能用狭隘的实用眼光去衡量其价值,而应努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用更宽广的胸怀和更敏锐的感知去领略书法之美。

     让我们共同为书法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理性和欣赏的环境,不再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形式在误解与挑剔中“受伤”,让书法的光芒能够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熠熠生辉。








往期链接

三耕堂小文:文气,书法作品的底蕴与气质

三耕堂小文:当代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去哪了?

三耕堂小文:出世风骨,从容气象——苏轼行书《阳羡帖》赏析

三耕堂小文:解衣盘礴,艺术创作的神闲意定状态

三耕堂小文:电脑字库的迷思

三耕堂小文:雪域抒豪情,心随天地走——我在雪域高原创作书法作品

三耕堂
发布信息、上传作品、交流互动、获取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