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公鐘》
在中国古代,人们把青铜礼器和乐器称为钟鼎彝器,彝的意思是常,以钟鼎为代表的宗庙常器,也就是青铜礼器。钟属于打击乐器,其形式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铃。按其形状不同,可以分为钟、镈两种。桥形口者为钟,平口者叫镈。钟和镈上往往有铭文,这些铭文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就是一整篇文章,有的是一整篇文章分铸在两件或多件器物上。钟产生于西周,单独悬挂的钟称为特钟,形制纹饰相同、大小相次成组悬挂的称为编钟。编钟在祭祀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让人们感受到祭祀时那种神圣、庄严、肃穆的气氛。
1978年陕西省宝鸡县太公庙村——春秋窖藏出土秦公钟5件,是已发现春秋秦国铜器中最重要的一批。被确定为国宝,现收藏陈列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秦公鐘》铭文
《秦公钟》铭文极具特点,是典型的秦国书风。它从西周金文演化而来,继承了周人金文细劲挺健的特点,又自出新意,别具一格。观其用笔极为细劲,时而圆笔藏锋,时而尖细露锋,时面圆融流动,时而方折劲健,寓方于圆,或圆或方,和谐自然,线条流畅,落落大方。字形修长而优美,结字严谨而变化。章法布局极为疏朗,如晴空星月,悦目怡神,令人心醉。线条劲挺而有力,短长肥瘦,变化多姿,融笔法、刀法之妙趣于一体,而成为典型的金文“瘦金体”,细瘦劲挺,刚健婀娜。
三耕堂临《秦公鐘》铭文
【釋文】
服,乍(作)氒(厥)龢鐘,靈音(尗+隹)(尗+隹)雍雍,以匽(宴)皇公,以受大福,屯(純)魯多釐,大壽萬年,秦公其畯紟(令)在立(位),膺受大令(命),眉壽無疆,匍(撫)有四方,其康寶。
《秦公鐘》为春秋时期青铜器文物,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其铭文字体秀丽,具有先秦史、音乐史、书法史等方面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