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苏菲圣地:巴里伊玛目与努尔普尔沙汉村的历史回响 | IIAS《田野日誌》第10期

文摘   教育   2024-11-29 19:00   北京  


作者介绍:

文三妹,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国家为巴基斯坦,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健康传播。


2023年,在巴基斯坦参加犍陀罗文化会议时,我在会议手册上看到一句话,“Every stone tells a story”。这句话一直在我心里,直到我站在伊斯兰堡的边缘,才真正感受到它的深意。在这片充满历史的土地上,巴里伊玛目圣陵(Hazrat Bari Imam)静静伫立于努尔普尔沙汉村的核心地带,仿佛每一块石头都在低语,诉说着跨越几个世纪的故事。这些石头不仅见证了几百年的风雨和沧桑,更承载着无数信徒的祈愿与信仰,像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映射出文化与精神的绵延与传承。


一、在喧嚣中伫立的圣陵:巴里伊玛目的初印象


第一次见巴里伊玛目圣陵,是我抵达巴基斯坦的第一周。我的巴导加尼教授开车带我去真纳大学(Quaid-e-Azam University)附近的小商铺买蔬果,一下车我就看到了马路对面伫立着一栋绿色的建筑。绿色圆顶在喧闹、拥挤而杂乱的街道耸立出来,圆顶周围环绕着几个较小的绿色圆顶,白色的高塔位于左侧,造型高挑,“这一定是清真寺吧”,我心想。往来的车辆和人群熙熙攘攘,宣礼声、摩托车轰鸣声、汽车鸣笛声和人群的喧闹声混杂在一起,初来乍到的我对这片陌生的土地充满好奇而又万分胆怯,语言障碍、文化疏离让我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外来者,只是默默驻足观察。所以直到一个月后,我同真纳大学宗教人类学的一个中国博士朋友开车路过时,才从她口中得知这是一座“圣陵”(Shrine),不同于清真寺,这里面供奉着苏菲圣人巴里伊玛目的坟墓。


图1 巴里伊玛目圣陵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巴里伊玛目圣陵通常是人们前往真纳大学的必经之地,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边缘,靠近玛格拉山脉的南部边缘,圣陵所在的努尔普尔沙汉(Nurpur Shahan)村庄人口密集,西南面邻近巴基斯坦总理府和议会大厦,东南邻近伊斯兰堡外交区,或许是出于安全考虑,在通往圣陵的努尔普尔路上修建了一扇巨大的铁门,用于区隔这些区域。努尔普尔沙汉村的道路狭窄,两旁密密麻麻地排列着破旧的小商铺,使得环境显得尤其逼仄。羊群、牛群,甚至还有小孩在马路中间来回奔走,摩托车、汽车、公交车和卡车也在狭窄的道路上混杂穿行,几乎没有任何交通规则可循。通往学校的必经之路上还有一座良久失修的桥,桥面塌陷出一个巨大的坑,往来的车辆在这里竞争优先通过权,互不退让,尤为惊险。起初,车技不佳的我总会被劝阻“千万不要走那边”。所幸朋友发现了一条新路线,从外交区的六号门出去,首先翻过坑坑洼洼颠簸崎岖的小山坡,再穿过一片无名的小村庄,就能抵达大学路,一旦看到“真纳之门”,真纳大学就到了。因此,在最初的两个月里,我几乎不再经过巴里伊玛目圣陵的那条道路。


图2 努尔普尔路上的铁门和检查站,铁门后堆着集装箱预防抗议活动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二、乌尔斯节的复兴:巴基斯坦安全与信仰的平衡


巴里伊玛目圣陵曾在2005年5月遭遇过一起严重的恐怖袭击,导致20人死亡,数人受伤。此后,乌尔斯庆祝活动被迫中止。尽管2008年曾短暂恢复了乌尔斯,由于安全威胁和圣殿翻修,巴基斯坦管理部门在2009年再次暂停了这一活动,直到2023年乌尔斯节得以恢复。出于安全和管理的考虑,庆祝活动的时间从传统的五月调整到了八月,庆祝时长也从五天缩短到了三天。2024年8月初,巴基斯坦副总理达尔为在巴里伊玛目圣陵举办的逝世周年纪念日乌尔斯节进行了全面的安全筹备工作。


8月17日是巴里伊玛目逝世周年乌尔斯节的最后一天。朋友发来了圣陵的照片,门口挂满了花篮、彩带和彩灯装饰,显得格外热闹。为了安全起见,我和巴基斯坦朋友Kamran推迟到了第二天下午四点才前往圣陵。然而,圣殿门口已经挤满了人和车,堵住了我们前行的路。无奈之下,我们只能把车停在远处的小商铺门口,然后步行到圣陵。到达时,我们发现对面道路被一米高的铁丝网拦腰隔断,原本只有两车道的单向道被改为临时双向车道,导致了长长的拥堵。在圣陵门口,早已排上了长长的队伍,周围有妇女叫卖糖果和朝拜用的花瓣。在进入圣陵之前,我们需要通过安检区。Kamran提醒我整理好头巾和衣服。安检区按照性别分开,女性的安检区搭了一个安检棚。进入时,有四名着装的女警察对我的包进行检查,确保没有任何危险品后暂扣了我的相机和学生证。


图3 圣陵门口购买糖果的一家四口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巴里伊玛目圣陵建筑群由多座建筑组成,包括主陵、一座清真寺、一座庭院和其他多座小型圣陵。刚进入是一片大的露天广场,广场中央挤满了上百位男性,人群最里有十来位男性赤裸上半身,跟着周围人的歌唱声不断拍打自己的胸脯,同行的Kamran说“这是什叶派的做法”,什叶派穆斯林通过捶胸(Matam)纪念和哀悼伊玛目侯赛因及其追随者在卡尔巴拉战役中殉难。广场往里是主陵,只有男性能从主陵正门进入,进入前我们把鞋寄存在门口的收纳亭,随后Kamran从主陵正门进入,我赤脚跟着当地女性从侧边绕过主陵走到侧门,那里开了一个小门供女性进入参观和朝拜。


图4 圣陵正门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从侧门进入才发现这是主陵大厅的后半区域,用绿色的比人高的挡板将中间朝圣区域隔开,但站在走廊上,还能清楚地看到下沉广场中央的小亭子,那里供奉着巴里伊玛目的陵墓,旁边的男性或趴在小亭玻璃上观看,或席地而坐,或虔诚祭拜。女性区域只在走廊上提供了一些椅子供女性和小孩休息,有老人带了垫子在地上进行跪拜祈祷。我跟着人群绕到陵墓亭后面,那里开了一个角让女性能隔着玻璃看到里面的样子,但没有提供男性区域那种可供祭拜或祷告的地方,只能隔着玻璃看到一座很高的台,被花朵和装饰完全覆盖,往来行人不断靠近又走开,然后席地而坐。


再往里走又是一片广阔的露天区域,二十多人簇拥在一起用拳头捶胸,伴随着豪迈的歌声一下又一下。这样的仪式要持续一整天,女性可以站在走廊处隔着绿色的挡板伫足观赏,只有小孩子能在走廊不明显的分界处来回穿梭。在侧边,有一棵盘根错节的古树,用两根红线拉扯固定着,树上绑着白色和红色的布带,人们在树下点燃蜡烛、查拉格(一种油灯)、木香和香薰,以此方式来纪念和祈求庇护。


图5 圣陵的后半区域,中间是陵墓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三、苏菲圣人的遗产:巴里伊玛目与他的追随者


巴里伊玛目(Barī Imām),原名赛义德·阿卜杜勒·拉提夫·卡兹米(Shah Abdul Latif Kazmi شاه عبداللطيف كاظمي),是17世纪来自旁遮普的著名苏菲圣人和禁欲主义者。他于1617年出生,1705年去世。在那个时代,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是巴里伊玛目的虔诚信徒,对他的精神教义十分尊重。巴里伊玛目去世后,奥朗则布下令修建了巴里伊玛目圣殿。巴里伊玛目自幼表现出对宗教的浓厚兴趣。他出生在一个宗教家庭,早年接受了伊斯兰教法、圣训和《古兰经》的教育,并为追求更高深的宗教知识,曾远赴伊朗、伊拉克和中亚的诸多圣陵。他还完成了朝觐(Hajj),并在这次灵性之旅中加深了对伊斯兰教的理解。返回家乡后,巴里伊玛目将他的教义传播给当地的居民。巴里伊玛目不仅在他的家乡传教,他也常常前往玛格拉山脉的一个名为“Loai Dandi”的洞穴冥想,这个洞穴的路径艰难而漫长,但它是巴里伊玛目追求精神升华的重要地点。


几个世纪以来,巴里伊玛目圣殿经历了多位统治者的修缮和扩建,包括19世纪的英国殖民政府。如今,这座圣殿由巴基斯坦政府维护,并已成为巴基斯坦最受欢迎的宗教圣陵之一,每年吸引数百万信徒和游客前来朝圣和参观。巴里伊玛目陵墓的建筑风格完美融合了莫卧儿风格和传统伊斯兰元素。主陵墓拥有精美的圆顶和装饰复杂的外墙,瓷砖和书法相得益彰,展现了巴里伊玛目生活中的重要场景。庭院内还装饰着色彩缤纷的马赛克和壁画,进一步丰富了圣殿的视觉和精神体验。


对于许多人来说,巴里伊玛目圣殿不仅是一个历史遗址,更是寻求慰藉、安宁和祝福的精神天堂。前来的信徒们坚信,巴里伊玛目圣殿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治愈疾病、提供庇护并实现愿望。因此,巴里伊玛目被尊为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守护圣人,并在逊尼派的思想中被视为最杰出的苏菲之一。如今,他仍然是旁遮普最受欢迎和广泛尊崇的圣人之一。巴里伊玛目的生平和教义主要通过口头传统和传记小册子流传,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苏菲主义卡瓦里歌曲中被广泛传颂,成为南亚地区苏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从“盗贼之地”到“光明之地”:圣陵下的村庄变革和延续


努尔普尔沙汉小村庄曾名为Choorpur,意为“盗贼之地”,在巴里伊玛目到来后,这个地方经历了显著的转变,他通过传播伊斯兰教的教义,将该村庄从一个充满犯罪的地方转变为一个和平与爱的圣陵。村庄的名字也随之改为“努尔普尔沙汉”,意为“光明之地”,以纪念巴里伊玛目的影响。村庄的文化深受圣陵的影响,村民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以及经济活动都与圣陵密切相关。


图6 努尔普尔沙汉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每年络绎不绝的朝圣者和游客到访圣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村庄的发展。特别是在乌尔斯节期间,来自各地的信徒汇聚至此,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和仪式,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努尔普尔沙汉村内部的联系,也促进了与外界的文化和社会交流。节日使村庄充满了活力,小商铺、手工艺品摊位和食品摊贩成为了节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村庄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收益。努尔普尔沙汉村的人口有三万多人,村庄内大部分居民与圣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村民的经济状况较为贫困,许多人的收入来自于与圣陵相关的工作,如经营小店或提供交通服务,现场停车时总能看到肩膀上挂着毛巾的小孩,准备随时提供擦车服务。


图7 圣陵旁的小商铺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8 随时准备擦车的小男孩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努尔普尔沙汉村的居民多数属于逊尼派派系,也有一部分属于什叶派。这种教派多样性为村庄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和谐氛围。尽管居民们教派不同,但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中展现出难得的团结与和谐。乌尔斯节等对苏菲圣人纪念的集体活动,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共享和庆祝其宗教和文化身份的平台,强化了社区成员间的关系网,成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结构的显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宗教和社会背景的信徒都可以来到努尔普尔沙汉村,同当地村民一起参与圣陵的宗教仪式,如祈祷、供奉花环和蜡烛。圣陵还设立了公共食堂(Langar)传统,为到访的朝圣者提供免费食物,分发草果和莲子等甜食,通过这些共同的精神实践,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个人信仰的体验,也促进了跨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在努尔普尔沙汉村,老一辈信徒会向年轻一代传授宗教知识和文化实践,教导年轻人穿戴巴基斯坦传统长衫沙尔瓦尔卡米兹(Shalwar Kameez),制作传统的巴基斯坦菜肴,确保传统文化和宗教传统的延续。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社区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塑造。通过这种方式,努尔普尔沙汉村形成了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强烈文化认同感的社区,对于文化的持续性和社区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圣陵活动在维持传统连续性的同时,也通过基础设施改进、新技术引进,逐渐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


通过巴里伊玛目圣陵的链接,努尔普尔沙汉村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个村庄,更成为了由圣陵引领的精神和文化中心,对周围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宗教和文化影响。这种独特多样的文化和宗教实践,使得努尔普尔沙汉村成为了研究苏非主义和伊斯兰教在地方层面影响的重要案例。


五、结尾


站在巴里伊玛目圣陵的石阶上,我不仅感受到这片土地上几百年的历史与信仰,更感受到整个南亚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和深厚底蕴。每一块石头、每一道墙壁,都铭刻着无数代人的灵魂与精神追求。在巴基斯坦的圣陵、印度的庙宇、尼泊尔的佛塔、斯里兰卡的古寺,南亚各地的宗教场所不仅是信仰的表达地,更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中心。


正如温迪·多尼格(Wendy Doniger)在她的著作《他人的神话》中所说的“神话和圣地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巴里伊玛目圣陵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宗教场所,而是一个更大意义网络的一部分,这个网络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将地方意义与跨地方的宗教和文化联系紧密相连。圣陵如同那些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圣地(tīrthas),虽然地处偏远,但它们的意义却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文化和宗教内涵,成为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精神景观的一部分。


巴里伊玛目圣陵不仅是伊斯兰教苏菲传统的象征,也是一座桥梁,将南亚丰富的宗教传统和文化多样性联系在一起。在这里,历史与信仰交织,文化与精神共鸣,南亚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圣地,都在低语着人类灵魂与信仰共存的故事,延续着跨越数个世纪的精神力量。这座圣陵,正如多尼格所言,不仅仅是一处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一个不断延展、不断扩展的神圣网络的节点,其意义从地方扩展到跨越整个南亚的文化和精神层面。

(注:文中照片均经圣陵安保允许后用手机拍摄)


责任编辑:何演


*注意事项: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未经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