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墨西哥城的博物馆与地铁系统中的文化元素 | IIAS《田野日誌》第10期
文摘
教育
2024-11-23 19:00
北京
徐沛原,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国家为墨西哥、拉美地区,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贸易。
提到墨西哥城,旅客往往会先想到阿兹特克文化、太阳和月亮金字塔,墨西哥城的确是一座极具文化气息和文化包容的城市。根据墨西哥文化部的统计,墨西哥城拥有185座博物馆,是世界上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这些博物馆的馆藏门类横跨历史、艺术、文化、科技等主题。在来到墨城的大半年时间里,打卡各种博物馆成了我日常休闲的一件乐事。参观一个国家的博物馆,不仅能够帮助我了解该国历史史实,同时也得以窥探当今执政者如何看待自己民族的过往,以及想要塑造一个怎样的历史形象。过去大半年,我经常利用周末时间造访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印象比较深刻的博物馆包括国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博物馆、索玛亚艺术博物馆(Soumaya Museo)以及国家干预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las Intervenciones)。
国家历史博物馆坐落在查普特佩克城堡(Castillo de Chaputepec)。“查普特佩克”源于纳瓦特语,意味“蝗虫山”,Chapulín即为“蝗虫”。今天在查普特佩克城堡的广场上和墨城的其他地方依然能看到炸蝗虫这道“美食”。由于查普特佩克城堡所处的小山丘是墨城的中心制高点,因此历来被统治者所重视。阿兹特克时期,土著居民在山上修建了神庙;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后,总督贝尔纳多·德·加尔韦斯(Bernardo de Gálvez)下令修建查普特佩克宫;墨西哥独立后,查普特佩克城堡作为军事学院存在,其中多位年轻学员在对抗美国入侵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城堡因此为他们树立了雕像;墨西哥第二帝国时期,查普特佩克城堡又被马西米连诺一世用作皇宫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1939年,墨西哥时任总统卡德纳斯下令将城堡改为国家历史博物馆。图1 位于查普特佩克城堡露台处的青年雕塑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作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查普特佩克城堡,当今的展览突出了墨西哥民族从被征服到独立的艰苦奋斗史。展厅包含“两个孤立的大陆”、“新西班牙王国”、“独立战争”、“年轻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和“20世纪”等六个历史叙事大厅和若干个特色展厅(如孔雀石展厅、总督大厅等)。尽管殖民时期的时间跨度较长,但是墨西哥在获得独立之后并没有一帆风顺地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也没有很快寻找到稳定的政治体制,而是在君主立宪制、联邦共和制、中央集权制之间反复尝试,随后又经历了长期的波费里奥(El Porfiriato)独裁时期才最终稳定在今天的联邦共和制。整个博物馆内有很多历史场景以壁画的形式展现,这是墨西哥壁画艺术发展成就的重要体现。墨西哥壁画运动(Movimiento Muralista Mexicano)始于20世纪20年代,是由一群富有创造力和社会意识的艺术家推动的。以迭戈·里维拉(Diego Rivera)、大卫·阿尔法罗·西凯罗斯(David Alfaro Siqueiros)和何塞·克莱门特·奥罗斯科(José Clemente Orozco)为代表,这些艺术家通过巨大的公共壁画描绘墨西哥的历史、社会问题和革命精神。墨西哥壁画具有浓厚的社会和政治意涵,反映了墨西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比如下图中反映墨西哥独立主题的大型壁画(图2),就是于1957年时任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邀请迭戈·里维拉所创作。但不幸的是里维拉于1957年去世,该项工作遂转交给胡安·奥戈尔曼(Juan O’Gorman)完成。奥格尔曼另一个使其享誉世界的壁画作品是绘制在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央图书馆四壁上的壁画(图3),壁画的北、南、东、西四面分别代表了墨西哥的前殖民时期、殖民时期、当代世界与大学校徽,这也是每一位到访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学子都会为之驻足侧目的建筑。图2 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大型壁画
(Mural Retablo de la Independencia)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图3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中央图书馆南外立面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博物馆是“国家干预博物馆”,1983年,该馆应墨西哥国家人类学与历史研究所时任所长加斯顿·加西亚·坎图(Gastón García Cantú)要求所建立。相比国家历史博物馆俯瞰全城的气魄,以及人类学博物馆大开大阖的恢宏气势,这座博物馆可以说是其貌不扬。而之所以外观低调,很大原因在于其选址是一个旧修道院。但虽然其貌不扬,这里也曾发生抵抗美国入侵的战斗,对墨西哥民族认同一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国家历史博物馆不同的是,“国家干预博物馆”重点讲述墨西哥在十九到二十世纪之间遭遇的入侵,分别是:墨西哥独立、1829年西班牙入侵、1838-1839年和1862-1867年法国入侵、1846-1848年和1914-1916年美国入侵。展览重点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些被入侵经历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墨西哥现行外交政策的两大原则——不干涉与自决。尽管墨西哥经济上比较依赖美国,但是在外交实践中墨西哥选择了坚持上述原则。如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墨西哥拒绝与古巴断绝外交关系,并反对美国对古巴的经济封锁;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墨西哥作为非常任理事国反对美国提出的入侵伊拉克的决议草案等。其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博物馆包括墨西哥国家艺术宫(Palacio de Bellas Artes)、墨西哥电信大亨斯利姆为纪念亡妻所建造的索马亚艺术博物馆。当然,这些博物馆已成为来访墨西哥的著名打卡点,社交软件上也有相当多的介绍文章,在这里就不赘述了。在墨西哥城的公共交通空间中,也随处可见大量的艺术元素。墨西哥城于1968年举办了第十九届夏季奥运会,为了方便外国游客更好地使用公共交通,墨西哥政府在其地铁线路标识上增加了图片帮助游客认识各个站点。图5是7号线站点图,其中每一站都用图像标注了该站名称的含义。比如,7号线和12号线的换乘站米斯科亚克(Mixcoac)站的图标就是一条蛇,该词来源于纳瓦特语,意为“蛇之路”。除了地铁图标的艺术化以外,地铁内还有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一般选用与对应站点名称相关的主题,或者基于该站的主题进行一定延伸,创作讽刺现实、反思现实的作品。萨帕塔(Zapata)地铁站是离我家比较近的一个大型换乘站,地铁3号线和12号线在此交汇。这是为了纪念萨帕塔运动所设立的站点,站点图标是戴着墨西哥南部恰帕斯地区(Chiapas)经典大沿帽的人物形象,当然这里指的是艾米利亚诺·萨帕塔(Emiliano Zapata)。萨帕塔原本是农民,后成为墨西哥革命期间南方革命军的领导者。他主张将大地主非法占有的土地还给农民,1919年被诱骗至莫雷洛斯州遭到暗杀。萨帕塔在墨西哥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抵抗压迫、追求社会正义和农民权利的象征。萨帕塔站有很多他的壁画画像,其中一幅展现了萨帕塔标志性的浓眉、大胡子和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非常符合其历史上坚毅的形象(图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1952年的好莱坞电影《萨帕塔传》(Viva Zapata!,直译为“萨帕塔万岁!”)中由马龙·白兰度饰演的萨帕塔形象,但无奈马龙·白兰度太高太帅了,可能并不完全符合历史上萨帕塔健硕但身高普通的形象(当然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回到萨帕塔地铁站,站内另一幅壁画由墨西哥传奇漫画家赫苏斯·卡斯特鲁伊塔·马林(Jesús Castruita Marín,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Castrux)创作,比较经典地还原了萨帕塔的形象。作为地铁文化元素的重要延伸,地铁电影院也是墨西哥地铁系统中别具特色的一环。在萨帕塔地铁站内,有占地大约30平方米的小电影院,能够容纳35人同时观影。当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样站在电影院外的楼梯上驻足观看一会儿。今年6月份,墨城文化部、墨城地铁公司以及墨西哥电影学院多方合作,大力推广墨西哥本土知名电影。选片根据观影受众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儿童、青少年和成人指向的电影。片长一般也不超过90分钟,放映时间一般是下午4点,这样能够使得大部分通勤一族能够知道地铁站的电影放映情况,从而决定是否在此观看。这样的电影院虽然简陋,但是丰富了通勤人群的日常生活,让人们能够在急躁的通勤焦虑中可以选择驻足观影片刻,哪怕就几分钟、半小时,也是对一天辛勤劳作的慰藉。图7 地铁萨帕塔站的电影院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米斯科亚克(Mixcoac)地铁站是12号线的终点站也是7号线的换乘站,位于墨西哥城西南部,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因此该站占地面积和内部空间都比较大。得益于这样的空间优势,地铁博物馆于2008年选址12号线米斯科亚克站内建成(7号线建成更早,因此内部空间更小,不适合建设地铁博物馆)。博物馆凭地铁票/卡即可进入,里面空间虽然不大,但是有比较丰富的展品。大致上分为以下几个展厅:第一个展厅是地铁系统的技术设计类展品,展示了轨道和车厢的初始设计。由于墨西哥城地势起伏较大,部分路线需要具备较强的爬坡能力,因此使用的是胶轮车厢(如3号线),而另一些较为平坦的线路则可以采用与铁路相似的钢制车轮(如12号线)。第二个展厅展览地铁建设期的各种开工仪式;第三个展厅的展品似乎与地铁关系不大,主要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墨西哥艺术;第四展厅展览的是在12号线地铁建设过程中发掘出的文物,以陶器为主。第五展厅的主题是照片中的墨城地铁,展现了历史各个阶段形形色色的地铁乘客的通勤场景。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地铁可能还是个新奇的玩意儿,大家排队都十分有秩序,并且地铁乘客的穿戴也相对今天而言更加正式,这可能意味着当时的地铁还不完全是中低层收入者的专属交通工具。第六展厅展现的是地铁标识的草稿设计。比如出口标识“Salida”采用粉底白字还是黑底白字,车厢内的线路图中,换乘车站采用何种艺术元素体现等。第七展厅则是1969年地铁开通以后的各种车票。可以看到车票从简单的黑白线条向色彩丰富的小卡片转变的过程。另一个坐落在地铁站内的小型博物馆是广播博物馆(Museo de Radio)。广播博物馆同样选址于12号线地铁,位于鹿公园站内(Parque de los Venados)。该站的图形标识是两只头靠在一起的鹿。进站刷票后就可以看到广播博物馆了,这是一个比地铁博物馆还小的博物馆,于2018年落成。博物馆只有两个展厅,但依然拥有上万件藏品。展览主要讲述的是广播历史的演变,如广播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无线电广播到现代数字广播;广播设备和技术的发展,如老式收音机、麦克风、录音机和发射器等。参观者还可以通过音频、视频和文献资料重温墨西哥广播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节目和主持人,并了解他们对墨西哥文化的影响。图8 广播博物馆入口
图片来源:作者拍摄
墨西哥城拥有2100万常住人口(既包括920万左右户籍人口,也包括来自邻州但生活在墨城的务工人员)和600万辆机动车,城市规模与北京、上海接近。由于担心安全问题,墨西哥城的网约车软件都不支持与陌生人拼车这一服务,因此高峰时段网约车不仅价格上浮幅度大且接单车辆稀少,同时交通更加拥堵。公共交通系统因此成为墨城数百万上班族每天的必然之选。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以后,能够在地铁通道内简单地看看地铁发展史、广播系统史,甚至简单瞥一眼波兰科(Polanco)地铁站不时展出的现代艺术展览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在萨帕塔地铁站看一场原汁原味的墨西哥电影。当然,针对地铁中的文化设施也有批评的声音。比如,有质疑者认为与其花钱修博物馆,不如尽早把地铁1号线停运路段修理好或者把部分站点已经停运达数月之久的自动扶梯修理好。我认为这些人批评的有道理,目前的修缮工作确实进度比较慢,给乘客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但考虑到工期延误问题不一定是缺少资金导致,也可能只是效率问题。况且,与单纯延长换乘通道(将拥挤的人群散落在长长的走道里)相比,设置不占用通道的艺术展馆更能够体现一个城市对挤地铁的普通市民阶层的关怀与尊重。诚然,墨城是一座繁忙的城市,地铁壁画、博物馆、电影院并不能实质上解决人们的生存焦虑,作为过客的绝大多数人对这些画作只是匆匆一瞥,无暇深究;在地铁里看电影更是一种奢侈。但总体来说,尽管需要耗费一定的财政资源,且地铁里的文化设施依然比较单一,然而对于不从事艺术文化产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够利用枯燥的通勤时间来感受本国的文化也不失为一件乐事。责任编辑:熊星翰
*注意事项:
本公众号所有内容,未经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