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卿赵氏与脉望馆
徐祖白
明代中晚期,江南一带最有名的私家藏书楼莫过于赵氏脉望馆。馆内所藏各种古籍5000多种,20000余册。其中,南北朝佛教史籍《洛阳伽蓝记》、北宋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式》、元代戏剧汇本《古今杂剧》、明代中医典籍《仲景全书》等等,皆系国之瑰宝,今由国家图书馆珍藏。脉望馆于明万历年间建在常熟城内,开了私家藏书风气之先,它的主人却是张家港境内章卿赵氏的后裔。(插图1、赵氏脉望馆)
南宋绍兴年间,宋王宗室裔孙赵士鹏以右朝请大夫之职守江阴军,遂占籍江阴。其长子赵不违“爱龙山之秀”(家谱所语),分迁章卿,辟地而居,是为章卿赵氏始迁祖。章卿在今杨舍镇泗港境内。至十四世,有赵实,号松云,于明正统年间入赘鹿苑钱氏,是为章卿赵氏迁虞始祖。以后子孙繁衍,中举登科,乃迁居常熟城内,遂蔚为大族。(插图2、泗港境内章卿村鸟瞰)
明嘉靖七年(1528年),赵松云之孙赵承谦中举,十七年(1538年)登进士第。他不忘木本水源,每年都要率家人回到章卿老家祭拜祖茔,并拿出俸禄整修赵氏祠堂,编修赵氏家谱。首版《章卿赵氏宗谱》就是在他主持下编修成册的。正因为如此,常熟旧志与江阴旧志均为章卿赵氏名人列传。(插图3、张家港境内新编《章卿赵氏宗谱》)
赵承谦酷爱读书藏书。为课育子孙,亲自选取所藏盛唐名家诗词、司马光《资治通鉴》、朱子纲目以及濂洛家言,汇编成册,供家塾教学之用。
章卿赵氏十七世孙赵用贤(1535—1596),系赵承谦之子,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他推崇阳明之学和李贽之论,性格刚直,博学多才,平素酷爱收藏古籍。在翰林院任职时,因奉命参与编修校核《大明会典》和《玉牒》,印刻《五经》,故得以一窥皇家秘阁藏书。乃在公务之余,设法借来秘本、善本,昼夜抄写而无虚日。及致仕回乡,已收集各种珍稀古籍3300余种,4900余册,由此奠定赵氏脉望藏书馆的基础。(插图4、赵用贤)
赵用贤育有四子,依次为琦美、祖美、隆美、元美。其中,长子赵琦美尤具乃父之风,更加醉心于藏书校书。在公务之余,他潜心收罗求购各种古籍,又对珍稀版本加以精心校勘,脉望馆之藏书由此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明代江南地区首屈一指的私家藏书馆。
赵琦美(1563~1624),号玄度,后改字元度,自号清常道人。年少时即天性颖发,博闻强记。成年后承父荫入仕,官至刑部郎中。在京城任职时,公务之余常骑马出关,遍访民间古籍珍本,表现出他仕宦生涯之外的特殊业余爱好。为收罗古籍,他不惜重金,求书若渴,常常节衣缩食,以觅得一二珍本为人生乐事。
元明时期,是我国的传奇剧时代。许多传奇剧皆故事情节生动,结构精练完整,表演细腻传神,人物形象鲜明,惜经岁月流逝,大部分几近湮没。有感于此,赵琦美决心广泛收藏各种剧本以传世。至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他将数年中收集到的各本杂剧,纂辑为丛书《古今杂剧》,共计242种。这部丛书被有识之士奉为拱璧,辗转传藏三百余年。其间,历经明代藏书家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一直传到民国史学家丁祖荫,最后经现代文献家、文化部副部长郑振铎之手,归藏于北京图书馆。这套全称为《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丛书,是我国古代戏剧瑰宝,也是后人研究古代戏典的稀世珍品。(插图5、《古今杂剧》)
除《古今杂剧》外,赵琦美还从书商处搜罗购得宋版《孙逢吉职官分纪》第7卷、世上罕传的《劳山仙迹诗》《东皋子集》等价值不菲的孤本与珍本。
为了让珍稀古籍以正确的版本传世,赵琦美对于已经收藏的书籍,或题识,或改讹补脱,孜孜不倦于“朱黄雠校”,即用朱黄两色笔墨校点书中文字。在校勘古籍时,采用多种版本互校,力求准确无误。如,为了校雠东魏抚军司马杨衒之所著《洛阳伽蓝记》,他多方求购到同样珍贵的陈锡玄、秦酉岩、顾宁宇、孙兰公四家抄本。经过认真比对、鉴别,先后改正差错或脱漏808处。后来,他又见到燕山龙骧邸版《洛阳伽蓝记》,再次认真核对,又改正50多处错讹。此书前后校勘竟达8年之久,使得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记述城市寺院的专著《洛阳伽蓝记》,成为迄今存世最完备、最精准的版本。(插图6、《洛阳伽蓝记》)
北宋建筑家李诫所撰《营造法式》,是古代建筑学之圭臬,是当时世界建筑科技的巅峰之作。至明代,此书已残缺不全。赵琦美起初仅购得部分残本,尚缺整整18卷。为抢救此书,他踏勘民间,遍访藏书家,经20余年艰辛努力,终于收集完整。此后又不惜以5千金高价,雇请良工高手,为《营造法式》绘制精美插图,才刊刻付印,使这一濒于失传的珍贵建筑学典籍得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而传世。(插图7、北宋建筑学名著《营造法式》)
尤为可贵的是,赵琦美不仅藏书,还能学以致用,善于运用古籍中的科学知识,提高办事效率,节约费用。赵琦美在南京做官时,曾主持修建公用马枥。同事见他所花工期短、费用少,向他请教是如何做到的。他说自己有好几本前人关于建筑学和相马经方面的著作,在这里派上了用场。
赵琦美收藏和刊刻的其他古籍还有《仲景全书》4种26卷,《酉阳杂俎》前集20卷、续集10卷,《东坡先生志林》5卷,《仇池笔记》2卷,《松石斋集》26卷,《周髀算经》2卷,《新唐书纠谬》20卷,《陈眉公杂录》24种等。连同他父亲赵用贤收藏的晋人碑帖、唐宋文集、笔记稗抄、杂史野乘等,使得脉望馆藏书总量达5000余种、2万多册,令同时代藏书家难以望其项背。
赵琦美除了收藏和校雠古代典籍,自己还撰有多部著作刊行于世,计有《洪武圣政记》32卷、《伪吴杂记》3卷、《容台小草》1卷、《脉望馆书目》8卷、《脉望馆和惮集》5卷、《铁网珊瑚》16卷等。这些著作对于后人研究历史文化颇有参考价值。
明清鼎革,赵氏脉望馆惨遭兵燹,藏书散失,其大部分藏书被晚明钱牧斋、柳如是夫妇所建绛云楼收藏。绛云楼由此成为继脉望馆后名冠东南的又一藏书名楼。钱牧斋是张家港境内奚浦钱氏后裔,不仅学识高博,而且痴迷藏书,所藏珍贵典籍3900余部,放满整整73个大书柜。其中所购买的宋代刻本《两汉书》竟花去一万二千两银子,一掷千金而毫不足惜。(插图8ab、绛云楼藏书家钱牧斋、柳如是)
然绛云楼于清顺治间又遭火灾,藏书几近焚毁殆尽,幸存下来的竟大多原属脉望馆之藏书旧本。钱牧斋在捶胸顿足之余,遂将其悉数赠送给族孙钱曾收藏。
钱曾,字遵王,是颇有成就的清代早期藏书家、版本学家,其藏书楼名述古堂。他撰写的《读书敏求记》是一部价值极高的善本书目。钱曾细细翻阅幸存的脉望馆藏书,对赵琦美好书勤勉之风极为钦佩,称“每睹清常手校书籍,未尝不汗下如浆也”!其中“清常”乃赵琦美之名号,“汗下如浆”意为自惭不如也!(插图9、扫叶山房刊刻的钱曾著作《读书敏求记》)
脉望馆虽历经磨难,屋舍至今仍保存完好,总面积400平方米,今属全国文保单位,被誉为中国私家藏书楼的“活化石”,为后人研究明清时期藏书历史及房舍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章卿赵氏后裔亦可到此参观瞻仰,体悟传统文化,缅怀先人功德。
(本文发表于2024.3.16《苏州日报》,7.12《张家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