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走进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有一个人的名字赫然入目:邵禹襄。校史资料称,五四运动时,邵禹襄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是上海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上海学联的坚定骨干,被同学们赞誉为“新青年圣人”。
“新青年圣人”邵禹襄
图丨邵禹襄
邵禹襄(1895—1978),又名雨湘,张家港境内杨舍镇西郊邵巷自然村人。邵巷,是望族邵氏世居之地,因在清顺治至道光间邵氏出了7名武举人,被晚清史学家缪荃孙赞誉为“武世家”。(见《江阴续志》卷十《氏族》)。邵禹襄的祖父邵鸿基,字载亭,号厚园,邑庠生;父邵清儒,字振蒙,曾创办邵氏义庄。邵清儒育有五子,禹襄居幼。
1916年,邵禹襄从家乡考入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攻读土木工程专业。当时正是新旧两种思想激烈碰撞、尖锐交锋的时期,是中华民族在屈辱与迷茫中觉醒和奋起的年代。邵禹襄与其他有志青年一起,读书之余,关心国是,崇尚民主科学,评点时事政治,较早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北京学生联合会派人南下上海,进行爱国串联和鼓动宣传。上海学生积极响应,交大、复旦、南洋中学等上海44所大中学校当即成立上海学生联合会。邵禹襄与同学彭昕、侯绍裘、吴长城、恽震等先后在上海学联担任职务,成为学联的中坚力量。
其中,侯绍裘比邵禹襄小1岁,于1918年考入土木工程系,后来成为中共党员,在1927年壮烈牺牲。恽震是交大电机系学生,后来是我国电工专家,为国家水利电力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当时,邵禹襄的民主科学理念和革命激进思想深深影响着青年学子,也赢得大家的由衷尊重,他们尊称邵禹襄是“新思想的启蒙师”“新青年圣人”。
图丨邵禹襄为交大校友会刊物《南洋友声》题署,图中照片为校友会合影
由于上海学联的奋力工作,至6月初,上海有84所学校建立了学联分会。不久,上海学联又与北京、天津、南京等地学联发起组织全国学生联合会,在推进五四时期思想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邵禹襄的爱国思想和革命行动,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赏识。1920年初,邵禹襄经孙镜亚先生介绍加入国民党,同时入党的有何葆仁、何世桢、狄狄山,孙中山在上海亲自为他们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当时交通大学还没有国民党基层组织,故邵禹襄被编入国民党中央党部,成为直属党员。他也是觉醒年代交通大学的第一位国民党员。
图丨五四运动中上街游行的交大学生
邵禹襄毕业后先是留校任教,任学监。后来又任上海工务局技正、材料管理处处长。抗战时期,任西南公路管理局工程师兼工程统计室主任,资源委员会运务处处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沪办主任等职。解放后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
邵禹襄的夫人张佩英(1899—1993),又名张蓓蘅,出生于上海小商人家庭,她冲破旧思想束缚,勇敢走出家庭,进入新式学堂读书。后来又在陈独秀、茅盾等鼓励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我国开“女禁”后8名进入高校读书的知识女性之一。东南大学档案馆里至今珍藏着一张1925年张佩英的毕业证书。张佩英终生从事教育事业,她还是梅庵琴派第二代传人。在追求光明和自由的道路上,她结识了邵禹襄,二人志同道合,于1927年结为终身伴侣。
图丨我国最早进入高校读书的8位女性合影
图丨张佩英毕业证书
抗战时期,邵禹襄作为资源委员会运务处处长,负责战时重要物资调运工作。1942年,徐悲鸿将存放在桂林的40大箱画稿珍品运往重庆,途经贵阳时,得到邵禹襄的倾力帮助。在战时条件下,40大箱物品从贵阳运往重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邵禹襄了解到中央信托局经常有运送现钞的车辆往来于贵阳与重庆之间,于是趁车辆放空,把这批书画珍品全部免费运送到重庆。抗战胜利后,为表示谢意,徐悲鸿将一幅珍贵的《奔马图》赠送给邵禹襄,并亲笔题识:“雨湘先生法教。壬午冬日同客贵阳。悲鸿。”印鉴文字为“徐悲鸿、东海王孙”。
徐悲鸿将此《奔马图》赠送邵禹襄时,还特意请年逾八旬的著名画家余觉先生题文其上,文曰:“符瑞图曰腾黄者,神马也,亦曰飞黄。其状如狐,背有两角,出白民之国,乘之寿三千年。齐民要术曰:龙头突目,平脊大腹,胫重有肉,千里马也。”落款是“雨湘先生法鉴。八一老人余觉题。”题文后面的余觉印鉴为:“石湖老人、觉翁、我在那里。”
余觉(1868—1951),字冰臣、冰人,号思雪,浙江绍兴人。寓居苏州石湖。喜参禅学,署“三在居士”,丧妻后则署“颤口孤鹣”。余觉夫人是近代著名刺绣大师、苏州人沈寿。
邵禹襄与柳亚子互为挚友。1945年10月,柳亚子曾手书长诗《十月六日得毛主席书问佩宜无恙否》,赠送邵禹襄,落款为“雨湘先生属,亚子。”全诗329字,内有“中山卡尔双源合,天下英雄见略同” “独夫民贼终为虏,团结和平合奏功”等传世名句。时值抗战胜利、中国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柳亚子将此意义非凡的长诗亲笔书赠,足见二位先生神交之深,堪称莫逆。
邵禹襄爱好摄影绘画。工作之余,曾参加20世纪30年代著名摄影团体黄社。黄社是以宣传和推介黄山风景为宗旨的文艺团体,成立于1934年12月,由著名摄影家郎静山、《良友画报》主编马国亮、《时代画报》主编叶浅予等发起,第一批会员有18 人,邵禹襄和张善孖、张大千、黄宾虹、郎静山、罗谷荪、叶浅予、钱瘦铁、陈万里等社会名流皆列其中。
邵禹襄有不少摄影作品,其中有一幅《竹日静晖晖》发表在上海《良友》画报八周年纪念刊《美术摄影专集》上。作品是一幅墙角花树的特写,枝条稀疏,绿叶茂密,蓓蕾点点,光影反差鲜明,静谧而热烈,充满生机勃勃的气质,体现出作者选景、用光的技巧和深厚的艺术素养。据有关人士介绍,这本《美术摄影专集》刊登的76幅作品,是从全国各地众多摄影作品中遴选出来的,代表了上世纪30年代国内美术摄影最高水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徐祖白,张家港市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
投稿以弘扬张家港市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宣传张家港党史地情、展示地域风土人情,讲述张家港故事为主。同时,也欢迎以年节假期、重要时间节点、节气为题的投稿。
01
因篇幅原因,每篇文章字数限制在1500—3000字。自行配图,每篇文章不少于3张,引用网络图片请注明来源,避免版权问题。
02
优先录用原创和首发稿件(没有在公开平台发表过)。
03
投稿文章需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来稿一经采用,稿酬从优。
联系电话:58682654
QQ邮箱:767527314@qq.com
▍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