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西迁第一人——朱城
徐祖白
西迁,是指上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从繁华的大上海迁往西部古城西安。在西迁过程中,一批高级知识分子响应党的号召,服从国家利益,无私奉献,艰苦创业,从而生发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西迁精神。其中,力学教育家、我国工程力学专业的重要奠基者朱城教授就是西迁精神的杰出代表。
朱城(1921—1959),杨舍镇朱家老宅村人。从小在家乡生活、读书,9岁随家迁往上海。中学毕业考入交通大学机械系攻读。抗战爆发,随学校内迁重庆。1944年毕业留校,受聘为交通大学机械系助教。抗战胜利后,朱城随交大迁回上海。1947年9月,远渡重洋,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
在麻省理工学院,朱城师从国际著名振动力学权威邓哈托教授。朱城在麻省理工才读了半年,其钻研精神和优异成绩就得到邓哈托赏识。邓哈托专门给交通大学写去一封亲笔信,称赞在高等力学考试中脱颖而出、问鼎称雄的前两名考生朱城和董道仪,而这两人都是交通大学派出去的留学生。邓哈托的亲笔信在交大校刊上刊登之后,立即在校内外引起轰动效应。
在邓哈托指导下,朱城潜心钻研学问,一年后获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又过了两年获振动学博士学位。此时,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朱城为祖国新生而欢欣鼓舞,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学习与工作环境,婉辞导师的挽留,于1950年登上返回祖国的大轮。在北京,他和同时回国的欧美留学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朱城对母校交通大学一往情深。他放弃北大、清华聘任其为教授、担任系主任的邀约,仍旧回到母校交通大学任教,被聘为副教授。当时,副教授一般最高定为四级,教授也只定为二三级,一级教授更是少之又少。为表示对朱城的尊重,学校定其为“三级”副教授。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交通大学教务长陈大燮先生(后任副校长)对朱城十分器重,不吝赞扬之词,在一次对青年教师的讲话中说“朱城原是我的学生,而现在的学术水平就超过了我”。
在交大,朱城担任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国家高教部为解决高等院校工科教材不足的问题,把编纂《材料力学》的任务交给了交通大学。朱城在接到编纂教材的任务后,以全副身心扑在工作上。他把自己所学知识及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并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编写出一部高质量的中国《材料力学》。此书论述深广,逻辑严密,一经问世,就被学界同行赞誉为中国的“铁氏材力”。“铁氏材力”是指国际力学大师铁摩辛柯所编的名著《材料力学》,彼书曾风行一时,享誉世界。朱城的《材料力学》能与“铁氏材力”同日而语,足见其质量和价值之高。这本书很快被高教部指定为全国工科高等院校通用教材。
1956年6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报道《从美英回国的留学生在科学研究和教学上的成就》,文中特地点到朱城的事迹,其中写道:“交通大学力学教研室主任、留美学生朱城讲授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朱城受高教部委托,编写了高等工业学校教材《材料力学》,解决了高等学校基础课教材不足的问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高教部根据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决定在高等工科学校新开设工程力学专业。工程力学不同于材料力学,它贯通数学、物理、力学等诸多领域,是在材料力学基础上又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和研究范畴,是培养航天航空高端人才的基础学科。时值交大西迁,高教部把率先创办工程力学专业的重任交给交通大学,并要求交大在1957年就招收第一届新生。朱城教授作为学校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又一次领衔主持工程力学新专业的筹办重任。
当时,在工科高校筹建工程力学专业,国内外几乎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苏联虽有类似专业,如莫斯科动力学院的“机器强度和动力学专业”,但朱城认为其知识面过于狭窄,不能完全模仿;西方的一些大学也多无工程力学专业,却在一些工程类学科中开设有内容深邃的力学课程。为此,朱城查阅了国外大量相关资料,还广泛征询了国内外力学界、工程学界知名专家的意见,开始启动工程力学的教学目标、分步实施计划等系列编制工作。
交大西迁时,朱城35岁,但已患上肝炎。他完全明白,肝炎必须注重营养,长期休息,辅之以药物治疗方能治愈,留在上海无疑是最佳选择。但他深知交大西迁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毅然离开条件优越的上海,告别妻儿,孤身一人来到大西北的渭河之滨。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新专业的筹建工作上。
1957年秋,西安交大工程力学专业第一届新生入学。当时,专业培养目标虽已明确,但整个五年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尚未具体化。为此,朱城殚精竭虑,抱病工作,与时间赛跑。他把工作节奏提速到最高限度,却把自身生活需求降低到不能再低的地步。为抓紧完成此项工作,并方便随时修改,他把黑板搬到家里,以便于周密考虑反复修改。一次,他的助教到他家里请示工作,只见他脸色蜡黄,一只手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着,一只手死死抵住疼痛的肝部,额头上渗出黄豆大的汗珠。
即便如此,朱城还每天坚持为学生上课,并且废寝忘食地编写教材和讲义,还要去北京大学讲学。他毫不吝啬地燃烧着自己年轻的生命,把全部光和热倾注到所钟爱的事业中,终于完成了工程力学专业的具体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为我国工科院校开设和延续这一全新学科,培养尖端人才,奠定了重要基础。
长期超负荷的拼命工作,加上艰苦生活条件和严重营养不良,朱城实在支撑不下去了。终于有一天,1959年3月,朱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再也没有起来。交通大学痛失一位优秀教授,科技界痛失一位工程力学帅才,人们期待中的一颗科技巨星还没有来得及升起便陨落了。追悼会上,学校领导和师生哭声一片。年仅38岁的朱城教授成为交大西迁后为事业献身的第一位高级知识分子。
而今,西迁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亮点。朱城作为献身西迁第一人,其爱国主义精神和忘我奋斗风范,亦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和楷模。
(此文刊发于2023年3月30日《张家港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