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笔神韵卷风雷
——元代诗人王逢
徐祖白
在我国历史上,其诗作被赞誉为史诗者并不多见,元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王逢乃是其中之一。
王逢(1319~1388),字原吉,号梧溪子。王氏世居东横河与蔡港的交界处,即今泗港闸上附近。其曾祖父王昌谊,务农兴业,家境殷实,在河畔建造起宅院。祖父王亮,博通古今,事亲至孝,协助父亲营造园林,广植紫薇、葡萄,常偕名士硕儒在园内吟诗酬唱,画家温僧曾绘《葡萄图》以记园林之盛。祖母徐氏在横河之滨亲手栽植梧桐树两株,日久高耸挺拔,绿荫葱茏,“双梧”成为王氏宅院的标志。父亲王惠,字库使,年轻时曾在外地当官,后以恭养慈母为名,辞官回乡,增建新景菜亭,作为同友人的雅集之所。
王逢生于元延祐六年(1319),少年时聪颖好学,性嗜史书,尤喜吟咏,曾拜延陵名师陈汉卿专攻诗词,又从宋元名家诗词中汲取精髓要义,由此诗艺大进。至正六年(1346),22岁的王逢便诗作丰硕,出版诗集。徽州诗人汪泽民曾为之作序。此后,王逢从横河之滨举家迁徙到江阴黄山南麓,因黄山旧称席帽峰,故自号席帽山人,又号梧溪山人。至正十五年(1355),元明鼎革,战火遍野,王逢携家人避居无锡梁鸿山,不久迁至松江之青龙江,后又移居横泖。至正二十六年(1366),卜居上海乌泾,直至终老。
王逢生活在时局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艰难的时势和颠沛的生活,造就了这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集《梧溪集》收录诗作1100余首,大多以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为题材,或记事,或咏物,或抒情,慷慨悲歌,凝于笔端。清光绪《江阴县志》评价:“王逢著《梧溪集》,题咏多离乱时忠孝节烈事,足称史诗”(见卷十六《人物•乡贤》)。如《银瓶娘子辞》,写的是岳飞女儿在父亲被害后投井而死的感人事迹。诗前特地加了一段引文:“娘子,岳鄂王女,闻王被收,负银瓶投井死,祠今在浙西宪司之左,逢感其节孝,敬为之辞。”诗人以“碧梧月落乌号霜,梦惊万里长城亡”表达对忠臣屈死的同情,对奸佞贼子的愤慨;以“银瓶同沉意有在,万岁千春露神采”表达对岳飞之女慷慨殉节的敬仰之情,全诗字里行间无不显露诗人忧国忧民、憎爱分明的高尚情操。元代大诗人杨维祯在阅读了王逢的《梧溪集》,称王逢之诗乃是“遭丧乱之所作”,其中许多诗篇“悼家难,悯国殇,采撷贞操,访求死节,网罗俗谣与民讴,诸多诗篇皆为他日国史起本。逢诗不传,吾不信也!”
王逢还写有大量山水诗篇,其中对横河、蔡港、双梧、菜亭等故乡景物的描述时有所见。他在《江边竹枝词》的引文中写道:“予童年辄闻里中山讴水调……狗叫沙,在蔡港西北,岁产荻茅,官为薄赋,予家分田顷半”(见《梧溪集》卷五)。在《菜亭四咏》的引文中说:“菜亭者,先君库使之所作也。先君年六十辍不仕,日课童治圃,为径必直,艺蔬必方,尝指谓逢曰,小子识之,此类吾性也。”他在诗中写道:“此君同我出林丘,自有清风一种秋。不作长鞭及马腹,却除贞节过人头”(见《梧溪集》卷一)。元代鄱阳文人周伯琦为《梧溪集》作序称:“原吉中年筑草堂于松江之青龙江,以吟咏自娱,惟其追念大母(即祖母)徐夫人尝手植双梧于故里横河之上,今世远地殊,因自号梧溪子,《集》以是名,示不忘也。”
王逢一生才华横溢,然“志乐渔隐”,绝意仕进。地方官见王逢德才兼备,声望卓著,几次推荐他到朝廷当官,他都以身体有病而推辞。张士诚揭竿起义,攻下苏州,广纳贤才,欲招为幕僚,王逢不从。朱元璋灭张士诚,准备起用王逢为官,他坚卧不起。
王逢虽隐居林泉,却并非不关注社会民生。元至正十二年(1352),匪盗蜂起,一度竟攻克江阴县城,其中有一批澄东乡民被胁迫参与攻城战斗。后来,朝廷派浙东统帅孙观克复县城,欲将参与攻城的乡民统统处死。王逢挺身而出,面见孙观说:“民非好乱,无父母耳!”意思是老百姓并不想搞动乱,而是地方官未能妥善管理,未尽到父母官的责任。孙观醒悟,于是仅处置少数匪盗首领,而释放了胁从的数千乡民,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杀戮之祸。王逢避居无锡期间,看到战乱中许多枯骨遗骸未及掩埋,便发动众人一一拣集,择地埋葬。人们称赞王逢是“掩胳埋胔”的贤德之士。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王逢在乌泾去世,终年70岁。他的《梧溪集》前6卷生前已梓行,第7卷由其子王掖在他去世后整理刊印。后因明清鼎革,《梧溪集》在战乱中一度散佚。清嘉庆年间,杨舍学者叶廷甲设法觅得多处散本,逐字逐句精心校雠,于嘉庆十三年(1808)辑成出版。
王逢的著作除了《梧溪集》7卷,还有《易传》10卷、《诗经讲说》20卷、《资治通鉴外纪增义》等。《新元史》、《明史》均为这位著作等身的大诗人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