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氏兄弟与王家花园
徐祖白
清康乾年间,金村有两座私家花园——东园和西园,东园系金坤元所建,西园系坤元之弟培元所建,两园内水木亭台,颇具胜概,在常熟西乡堪称一景。
金坤元(1710—1771),字含光,自号养拙。父金日勋,字文表,清康熙间举人,又参加会试为贡士,因不愿为官,返乡经营家业,节俭有法,饶于资,家业巨万。慷慨好施,乡里称为善人。育有四子,坤元排行第二。
金坤元从小聪明好学,读书数行齐下。稍长,即习举子业,言行举止皆有法度,赴县应童子试名列前茅,由此声名鹊起。此时,父亲文表公病逝,坤元哀毁骨立,在家守孝。想到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即使仕途有望,外出奔波,还不如在家乡修身治家,料理生计,享受天伦之乐,于是绝意仕进,名利之心泊如也。
金坤元谨遵先贤家训,恪行孝友,善邻睦族,治家宽而有法。虽家境富裕,然自奉节俭,有“晏子一狐裘三十年”之风。乡邻如有急难相求,则慷慨大度,予以资助,毫不吝啬。有一年农田遭灾颗粒无收,他率先倡导士绅捐米,赈济灾民,使许多濒临死亡的灾民得以生存下来。
金氏原有族谱,然多年未修,金坤元与族内同仁商议续修大计,不仅亲自采访搜罗,考订校对,还承担全部梓行费用。家谱续修结束,又倡议修葺金氏宗祠,并率先捐出田地,作为祠堂每年祭祀祖先、修葺祠屋的费用。
金坤元酷爱藏书,所藏皆为经典古籍。每册书悉数加盖丹黄色印章。还按照经史子集分门别类安插在书架上,供子孙学习研读。中年以后,金坤元在家宅东侧暗泾河畔修建了一座花园,占地十亩,正门匾额曰“慈乌启瑞”。园内有漱六斋、涤烦轩、合璧堂、会心亭、燕香屋、宝善堂、九曲桥等十八景。水榭悬有匾额,上书“养拙”二字。国子监祭酒陈祖范为东园撰记。园内北侧还建有丽瞩楼,用王石谷所绘之画装饰落地长窗。一时邑中文人骚客皆慕名而来,畅游东园。坤元与友人纵情诗酒,放怀阔论,极一时之盛。至道咸间,东园荒芜,仅剩数块湖石与一株白皮松,松树高大挺拔,根围达九尺六寸。金尔果有诗云:“丽瞩楼已空,会心亭何在。独此松柏存,苍颜曾不改。”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军江南。有一小头目佘拔群至金村,见东园白皮松,曰“大松之下必有琥珀”,欲拔松取之。园主金云江急阻止曰:“古柏之下才有琥珀,松实无之。”并送出家藏之珊瑚树,才保住此白皮松。后人金鹤翀有感于此,曾赋诗曰:“珊瑚换得青松树,留与儿孙看绿荫。欹倚多年未曾倒,须知岁久本根深。”民国三年(1914),里人争剥白皮松之皮合药,致松树枯死,惜哉!
金坤元之弟金培元(1720—1776),字绍基,号守愚,金日勋第四子,与兄长坤元一样富而好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长江洪水暴涨,沿江房屋被毁,灾民流亡,培元开仓赈济,还划出私田作为义冢,安葬饿殍。金氏修葺祠堂,他捐屋舍为祠宇。晚年在家宅西侧建造园林,占地八亩,园内池塘假山、水榭花木布局合理,结构精巧,时称西园。至道光年间,西园园主家境破落,将花园卖给王氏,故又称王家花园。
据清代李兆洛所撰《芦庄王氏支祠碑》,王氏系出宋太尉王皋,王皋护跸南渡定居荻扁,传十九世有王潮,号槐江,自常熟福山迁金村。槐江生伯先,伯先生世贞,乃分迁芦庄。世贞育有三子:绍达、绍昌、绍熙。王氏原先家境一般,至绍熙始振起恢弘。绍熙育有三子:振凡、振声、振基,皆有功名,芦庄王氏遂为地方望族。
在常熟旧志和《金村小志》上列传的王氏人物有:
王振声,字宝之,号文村,因生于文村,故号焉。幼孤,依附于族长生活,7岁便矢志读书,勤奋刻苦,族长极为器重,便送他进村里私塾读书。不久族长去世,便辍学。白天从事杂务农活,晚上则在油灯下刻苦自学。18岁中秀才,道光八年(1828年)副榜中丁酉举人。此后更加勤于讲习,对经史百家、小学语录无不涉猎。于校勘之学尤其贯穿精审。著有《鱼雅堂全集》《十三经校勘记补正》《切韵指掌图校勘记》《复古编校勘记》《读韩子读易札记》《杂记》。平素言行谨慎,作风儒雅,待人诚恳,拜其门下从学者有百余人。晚年主讲常熟游文书院,讨论经籍,一日可草就文章千余言,被赞誉为有名望、有学问的老先生。
王振基,号芦村,以贡生议叙大理寺评事,署光禄寺丞。兄子锡诰,字紫纶,中嘉庆丁卯(1807年)副榜。锡范,字辅庭,号西堂,颇好客,画师翁芝(江阴人)等客居其家,久之始去。锡范亦善画山水。
王毓英,号棣卿,是淳厚老实的正人君子。四次参加府里考试,皆名列第一,由此享誉诸生行列。清咸丰九年(1859年),其同乡人方某因与朱某有宿怨,朱某的妻弟时为哨官,带了士兵去逮捕方某。情急之下,方某仓皇藏匿于王毓英家中。哨官闯入王家,把方某挟持而去,投入大牢,拟处死。王毓英挺力相救,使方某免于一死。王毓英工诗善文,撰有《劫余吟草》若干卷。
王毓荪,号仲达,诸生,以恩贡生家居。晚年事佛放生,笃信因果,与乡里无所争,然遇不平事亦出面排解。洁身修行,俭薄寡欲,竟有二十年未进城里。平生对于先贤济世爱物的箴言,尽力践行。题所住之所为“怡养”。撰有《怡养居诗》若干卷,语录1卷。
王炳常,字心谷,王毓荪之子。县学生。以勤劳农耕、节俭治家拓展先辈产业,遂家境殷实。晚年营造宅邸,重塑门墙,院内建楼,门窗屋梁皆雕花彩绘,彩艳夺目,宛如画中,累计花费万贯,令县城、府城内富绅自叹不如。百里以外闻听王家宅邸之豪华,皆争相前来观摩。炳常富而好礼,对公益之事如赈济灾民、寒送棉衣、恤亡施棺等从不吝啬,一年之中施棺达一百二十具,乡人皆称颂不已。
王氏与金氏同居慈乌乡,相交甚厚,互有诗歌酬唱,且门当户对,有联姻之谊。这从两家诗歌存稿中可以看出。
王毓荪曾作七律二首赠姻丈人金荣海,表示对金氏家族的仰慕之情,选一首如下:
仁山世泽旧家声,培植群才让老成。
岁月遣怀消酒盏,诗书裕后胜金籯。
向平婚嫁中年毕,陶令逍遥俗虑清。
至乐不如名教乐,每从月旦听乡评。
金病鹤、金鹤翀之父金染香与王毓荪友善。一次,王毓荪拟远行,作七律二首赠挚友金染香,染香亦依韵和诗二首回赠。时值暮春,落花春去,游子外出,染香触景生情,恋恋不舍,写得情真意切,其一云:
几日狂吟惜别诗,这番真是断肠时。
落花水面香犹在,荡子天涯梦未知。
泪外并无余物赠,愁来多半为情痴。
至今肯把春光贱,忍更攀条折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