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聘之与范贤小学
徐祖白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4)的范贤小学,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前清老秀才郭聘之先生便是这所百年老校创办人之一。
郭聘之(1870—1942),名莘同,字聘如,后改聘之,晚年喜养菊,自号菊叟。父母早亡,家境贫寒,靠姐姐纺纱抚养长大。少时贪玩,一次在屋前爬树嬉戏,邻居老者见状摇头叹息:这孩子恐难以成器,纱锭头上焉能飞出凤凰!聘之听后,猛然醒悟:终日游玩,虚度时光,如何对得起已故父母和辛劳的姐姐!于是立志发愤读书,跪求郭漱芬先生收为学生。郭漱芬是晚清优增贡生,学识渊博,比郭聘之大5岁,按辈分却是侄儿,所以人说漱芬先生是“师而侄”。在漱芬先生教导下,聘之刻苦攻读,坚持不懈,学业大进,经数年寒窗,赴县试考中秀才,取得充任教师的资格。
晚清戊戌变法后,西风东渐,废科举,改学堂,梁丰书院改为梁丰两等学堂,即初等、高等合一的学校。清光绪三十二年(1903),江阴县衙门招收举贡生员进入县师范讲习所培训,镇上选派郭漱芬、郭聘之、叶立庵、郭惟仁诸位先生应考,聘之应试成绩第一。一年后培训结束,四人均在梁丰学堂任教。郭漱芬任梁丰第一任校长,聘之亦脱离私塾,开始新学教师生涯。
受封建思想与陋习的影响,当时的梁丰两等学堂,虽说是新学,却只招男生,不招女生。聘之深知女子教育素养对于家庭儿女成长的重要影响,乃竭力呼吁男女一样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此举得到许多家长的支持。于是,他与庞志钟先生一起,与镇上素有声望的缙绅缪抡俊商量,筹办一所男女兼收的初等小学。
缪抡俊,字迈人,晚清甲午(1894)举人,当过河南洛阳县令(一说开封县令)。当时镇上有一所范贤义塾,无意续办下去,在缪抡俊支持下,义塾改为学堂,学制4年,校名仍为“范贤”,首任校长为义塾主人缪绶之。辛亥革命后,范贤学堂改名范贤小学,聘之先生为实现提倡女学宏愿,毅然离开梁丰,到范贤任教,亲授国语、史地,并兼任音乐、体育。1913年便接任校长之职。
聘之先生担任校长后,大刀阔斧实行学校改革。一是确定范贤校训,为“端、勤、毅”,即品端、勤奋、坚毅。二是搬迁校址,扩展地盘,将学校从西街文昌庙迁移到城中庙湾街郭氏支祠。三是招收女生,首开杨舍学校招收女生之先河。学校规模原为一个班二三十人,上半年便发展为两个班五六十人。下半年又迅速扩展为四个班级。此后,外地来范贤求学的女生日益增多,不少人需要寄宿学校。聘之校长除了在祠堂东侧扩建校舍,又把隔壁城隍庙的后楼辟为教室和女生宿舍。
聘之先生在范贤小学担任校长十年(1913—1922),所培养的女生大多学有所成。据老教师陈士蒨回忆,第一届毕业的女生有缪芝玉、严玉润、严鸿范、徐令华等,均考入苏州浒墅关蚕桑学校;第二届有郭宛琴、沈菊英、赵淑英等,分别考入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和浒墅关蚕桑学校。这些杨舍地区的新时代女性,巍然成材而列为社会栋梁。
以郭宛琴为例,她师范毕业后,与夫君吴伯昂均献身教书育人事业,系学界名流。她俩养育的两个子女均成龙成凤,是杨舍地区知识分子中的佼佼者。女儿吴锡军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是南化集团研究院院长,选拔为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后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儿子吴培亨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超导电子学专家,是英、德、日等多国著名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郭宛琴学养高洁,福寿绵长,102岁谢世。
当然,范贤小学作为百年老校,培养的人才何止千百!据山西省原副省长吴达才校友回忆,吴家四代20余人均在范贤读书,称“受业之恩,永世铭记;得惠之深,无可量计”!达才先生舅家叶氏,乃杨舍书香门第。叶立庵先生的两个女儿叶纫芳、叶纫荃,孩提时亦求学于范贤,成年后相夫教子,是典型的江南淑女。叶纫芳丈夫吴廷泉是高级工程师,水利专家,吴达才就是他俩的儿子;叶纫荃的丈夫是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实业家安子介。
聘之先生离开范贤后,先后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上海爱国女校任教,后来回到梁丰中学教书。在梁丰任教时,先生教学认真,爱生如子,对清寒子弟尤其关爱有加,深得师生敬重。他还应邀写出梁丰校歌《三吴文化起春秋》,成为勉励后学的传世之作。由于聘之先生文采翼然,曾被族内推举为1940年续修《江阴郭氏宗谱》主笔。杨舍地方上其他一些家谱,如童氏、张氏等家谱也不时可见他撰写的谱序、传略和诗文。
抗战初期,家乡沦陷,聘之先生家庭突遭飞来横祸。一天,日军闯入郭家抢掠线装藏书。先生长子昌沂挺身护书,被日军当场枪杀,曝尸数日后始得收殓。次子昌濂,在兵荒马乱逃难途中失踪,生死未卜。面对山河破碎,亲人遇难,先生肝胆俱裂,陷入绝境。1942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子夜,先生满怀国仇家恨,跳入杨舍南郊曹口村附近的水塘,永远告别了这个满目疮痍的世界,时年72岁。学校为聘之先生开追悼会时,师生均泣不成声,各界人士亦哀恸落泪,杨舍地方上为失去一代贤师而久久沉浸在悲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