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唯求解民忧

2024-10-04 11:50   上海  

革命唯求解民忧

——原福建省委书记许亚的精神风采

徐祖白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共产党执政的根本宗旨。在从张家港走出去的高级干部中,许亚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共产党人。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他都心系群众,扎根群众,为民谋利,为民解忧,展示了一名党员干部的情操风采。

矢志革命的老共青团员

许亚(19151982),原名徐耀华,南丰镇东港村人。7岁入西港小学读书,12岁转无锡师范附属小学,13岁考入苏州中学。进入高中时,“九一八”事变爆发,许亚积极投身抗日爱国洪流,与同学胡绳(后为中共中央研究室主任)、吴大琨(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组织起进步读书会,并参加抗日救国请愿运动。在阅读各种进步书籍中,他萌发了追求革命、向往光明的思想。19336月,许亚进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经同班同学殷传经介绍,参加了共青团组织,并担任共青团苏州特别支部组织委员。

1933年末,许亚来到上海,与共青团江苏省委接上关系,在团省委担任政治交通员,又先后担任组织干事、巡视员,由此成为职业革命者。

当时,敌强我弱,环境险恶,斗争复杂,团省委机关几次遭到敌人破坏。与许亚一起到上海的有些人意志动摇,畏难而退,但许亚不避艰险,不变初心,依然坚持斗争。他紧紧依靠工人群众,关心底层民众疾苦,联系上海五个区和铁路、邮电两个共青团特别支部,还组织了一次短暂的罢工斗争,有力震慑了敌人嚣张气焰。

19351月,许亚等人与团中央恢复了联系。3月,共青团江苏省委重建,许亚先后任团省委组织部部长、代理省委书记。5月任共青团江苏省委书记,时年20岁。同他一起坚持斗争的陈国栋(后为上海市委书记)先为宣传部部长,后为组织部部长;王兴让(后为吉林省政府副主席)为宣传部部长。

当时,红军长征进入最艰苦的时期,国民党在上海不断强化反动统治。许亚作为团省委书记,在与团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坚持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发动团员投入到上海各界抗日救亡运动中。还办起《群众的团》《少年真理报》,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同年“三八”妇女节,团省委组织了一次大游行,来自烟厂、纱厂、袜厂的青年女工在繁华南京路上高呼口号,散发传单,有力鼓舞了人民群众抗日爱国热情。面对群众性的抗日救国浪潮,敌人也只能在暗中窥视,未敢公开阻拦。

狱中斗争的地下支部书记

19364月,位于上海的共青团江苏省委机关再次遭到破坏,住在租界的许亚和宣传部副部长邹泽沛陷入敌手。由于租界当局不了解许亚的真实身份,就没有引渡到国民党公安局,而是关押在提篮桥西牢监狱。

提篮桥监狱号称远东第一大监狱,西狱由英帝国主义管辖,关押着数千人,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赤色群众,也有叛徒和托派分子。由于相互之间不了解,又担心被叛徒出卖,狱中难友互不交流,情绪消沉,气氛压抑。当时,著名共产党人曹荻秋也关押在狱中,许亚主动与曹荻秋接上关系。在曹的支持下,许亚与关押在狱中的团省委机关其他人分别串联,成立秘密团支部,许亚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秘密支部成立后,许亚首先在共青团员中开展思想教育,要求保持革命气节,经得住斗争考验。与此同时,许亚又策划组织“同难会”,扩大联系面,发动更多难友同监狱当局斗争。他们以“同难会”名义向狱方要求阅读外面送进来的书,这样,一些哲学、经济学以及《三国演义》《水浒》等书籍,能够传送到难友手中。他们还开展解除单身禁闭、反对汉奸、改善伙食的斗争,也取得一定成效。曹荻秋、许亚等党团员成为狱中斗争的领导核心。

193611月,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文件规定,经狱中党支部负责人曹荻秋批准,许亚在狱中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8年,由于我党营救,曹荻秋等面目公开的共产党员被陆续释放,而许亚等几位面目没有公开的党员还留在狱中。直到19419月,经多方营救,许亚获得假释,他终于走出关押了5年零5个月的提篮桥监狱。

勤政为民的省委书记

一出狱,许亚就北渡长江,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找到新四军六师,投身抗日反蒋的前线。

抗战时期,他先后担任淮安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盐阜地区整风队党支部书记、苏北区党校副书记。解放战争时期,又先后任淮海地委组织部副部长、部长,宿北县委书记、淮海地委组织部部长、华中工委党校副书记等职。渡江战役胜利,他随军南下,回到家乡江南,任苏州地委副书记。

19496月,经中央批准,接管福建省的新班子在苏州成立,34岁的许亚是苏南地区第一个确定为南下福建的干部。7月,他随三野十兵团南下,告别家乡亲友,来到人生地不熟的福建,开启崭新的人生征程。

19498月起,许亚先后任福州市副市长、市长、副书记、书记。1956年起,先后任福建省副省长兼省计委主任,省委候补书记兼省农办主任。在祖国东南边陲,他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勤政廉政,为民造福,奉献了自己全部聪明才智和青春热血。

初到福州,城市破败,治安混乱,民生维艰,百废待兴。许亚在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土改、镇反、抗美援朝等系列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上,用政权的力量,做好救灾抗灾、稳定物价、改善民生、城市建设等工作。

福州刚解放时,百业凋敝,大批工人失业。许亚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组织失业工人参加市政建设,既解决生活困难,又改善市容市貌,福州“灯不明、路不平、电话不灵”的状况得到初步改善。

1953年,特大洪峰侵袭福州,市区路段水深数米。天蒙蒙亮,许亚带领干警乘小木船查看灾情,给灾民送水送饭。之后又立马组织修筑沿江大堤,在城市两岸建造80公里防洪大堤,为老百姓除去心腹大患。

1955年,国民党飞机轰炸福州,引起市区大火,数千户居民受灾,数百人遇难。许亚不顾危险,亲临现场,果断指挥切断火路,截住火向,安置受灾群众,组织生产自救,又开展敌情教育,提高了群众反特防特思想觉悟。

为发展经济,许亚带领干部深入工厂车间,进行调查研究;走到农村田头,倾听百姓呼声。在干部群众齐心努力下,至1956年,福州市工业总产值大幅度上升,郊区农业合作化顺利推进,各条战线呈现出一派生机与活力。

许亚身居领导高位,严于律己,始终保持战争年代艰苦奋斗作风。下基层调研,总是骑一辆自行车。他作风民主,待人和蔼,善于听取各方意见,从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在同事中有着良好口碑。

“文化大革命”中,许亚被隔离审查。1972年,刚恢复组织关系,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就在一次老同志座谈会上,点名要许亚出山,主抓全省农林水工作。当时,许亚还没有真正“解放”。但许亚十分珍视领导信任和组织重托,没有丝毫畏难情绪,毫不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1975年起,许亚先后担任福建省革委会副主任、福建省副省长、省委书记等重要职务。他根据福建全省“八山一水一分田”地情特点,大胆实行灵活政策,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大力发展林业种植、水产养殖、杂交稻生产,使得全省农副业生产效益大增,面貌一新。由于他在领导农副业生产上取得显著业绩,国家农委和科委联合向他颁发了《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奖励证书》。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对他说:“你为福建解决吃饭问题做出了贡献,这个奖你应该拿!”

由于长期积劳成疾,许亚在198211月与世长辞,享年68岁。他的老战友王一平挥泪写下悼诗一首:

革命终身何所求,鞠躬尽瘁不知休。

东风骀荡千仓实,永记辛勤一老牛!

(本文刊发于2023年6月30日《张家港日报》)


暨阳风云
有关张家港本土历史文化与红色文化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