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是保持相应的距离

文化   2024-10-03 16:00   广东  
点击上方“開心世界”关注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链接

收听开心世界主播 林琳娜 朗读音频

微博热搜话题:为什么年轻人会反感家里来客?

其中一个高赞回复说:“我的亲戚来到家里,聊天三句不离催婚,还追问工资,更离谱的是还擅自跑到我房间,衣柜打开看一看,抽屉拉开瞧一瞧,真是受不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懂边界感,总是以为与别人关系亲近,举止便可放肆,殊不知却伤了情分。

人与人之间相处,保持恰当的距离,彼此才舒服。

叔本华:“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

人与人的相处,是一门学问,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能做到以下二点。

话留三尺

《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

人与人的关系,往往会因为语言而产生变化。

说好了,关系更亲近,说不好,关系便会疏远。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话语间留口德,不仅可以维护情分,还能避免误解和无谓的争吵。

还有一种温情的语言,叫“一切尽在不言中”,不需要太多的话语,便能心领神会。

早年间,作家刘白羽的儿子检查出心脏病晚期,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带着全家人来到上海。

巴金夫妇得知消息,多次前往探望,不过每次他都是聊些轻松的话题,从不主动过问孩子的病情。

刘白羽很感激巴金的“不过问”,巴金却说:“没什么,我只是刚好有空,陪陪你。”

也许询问看似是一种主动关心,但是对于受伤的人,不断被揭开伤疤或许会是另一种伤害。

巴金的回答,既让刘白羽免于愧疚,又给予了他沉默的安慰。

能体谅他人的苦衷,话留三分,才是对他人最大的善意。

说与不说,怎么说,都有讲究。

过分逾越,便会失了分寸,伤了人心。

有一位网友讲过这么一件事:

年轻时这位网友曾经得过精神病,并住进了精神病院,而这件事只有他非常要好的一位朋友知道。

后来,网友的精神病得到了治愈,生活工作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然而在一次同学聚会中,他的这位朋友在饭桌上开起了玩笑,说网友以前得过精神病。

搞得这位网友十分尴尬,事后质问朋友为什么要当众说这话。

这位朋友说,他觉得事情已经过去多年,网友也已经痊愈,就以为网友不在意了。

因为此事,两个好朋友之间从此心生芥蒂,渐行渐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边界,即使关系再好,也有不可逾越的边界。

与人交往,不管什么关系,都一定得谨言慎行,这样关系才能长久。

说话没有分寸,不分场合,不顾他人,最终都会伤人伤己。

有人说:我比较直来直往,说话比较不好听,但并没有恶意。

但是,我们只能听到你的语言,你的内心我们听不到。

说话有度,话留三尺,才是维持长久关系的智慧之举。

界留三丈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对“边界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认清楚边界,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尊重。

换句话说,如果你希望工作不被“别人的事”侵占,你就需要建立清晰的边界,否则被越界的困扰是必然发生的。

《人民日报》:“行有所止,言有所界,凡事有度,才是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

在单位也该是如此。
明确哪些是自己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尊重自己的感受,
守住自己的底线,勇敢地说“不”,哪怕从一件小事开始。

有一位朋友,她和丈夫两人能力都很强。

两人在上海打拼,收入颇丰,买了房子,生活一直过得愉快和谐。

但他们却因为丈夫老家的亲戚越界,而数次发生争吵。

有一次,朋友丈夫的亲戚家孩子生病了,想到上海看病,希望能暂住在朋友家。

丈夫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压根没问朋友的意见。

这一家五口亲戚来了之后,完全没把自己当外人,每个房间都去看,甚至还想住到主人房去。

每天他们都等着朋友回家给他们做饭,有一次朋友回来晚了,他们还抱怨:“怎么这么晚,我们都饿了。”

朋友每天辛苦工作,回到家面对被弄得乱七八糟的客厅,他们不仅不帮忙,还埋怨自己没及时做饭,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有一天回来,朋友发现亲戚正在她房间试穿她的衣服,还说:“你这衣服好看呀,送我吧,反正你还可以再买。”

朋友很生气,认为自己的边界受到了侵犯,跟亲戚大吵一架,搬回娘家去了。

而那家亲戚,见没人伺候他们,这才灰溜溜回去了。

俄罗斯作家邦达列夫:“成年人没有边界感,简直是场社交灾难。”

即使是血缘至亲,彼此都需要边界,否则也会造成伤害。而有边界感的人,情况则会完全不一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爱,“物我两忘”是一种爱,“缘起性空”也是一种爱。从这个意义来说,小满就是一种爱,这是天地给我的启示,值得珍藏。
有人说,“有点黏,又不会太黏”,这是刚刚好的爱。这是中国人的人生观,这个认知来自阴阳观,说的其实就是中庸之道。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是中国文化的物极必反之道。
我们说,爱需要有适当的“距离”,但不要“疏离”;关系需要“界限”,但不要“局限”。生活中常说的“亲密无间”,其实是一种误会,即使是再亲密的伴侣,也是彼此的两个人。在虚实相间的今天,尤其是需要形成共识和平衡的。
孔子:“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孔子说的“不逾矩”指的是就是边界感。
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特别是成年人的交往如果没有边界感,那简直是一场社交灾难。只有与人交往保持适度的距离感,才能拥有舒适的人际关系。
这也是孔子提出为人处世的至理准则即中庸之道的缘由。边界感既是格局和情商,也是一种基本修养。生命在于平衡,我们向往的幸福就藏在这微妙的平衡之中。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后界限,而一切麻烦和冲突也都源于想要突破边界。我们生活中多数的烦恼,都源于人与人之间边界感模糊,总想倾其所有,一心为他人好,看似聪明,实则是愚蠢,没人愿意人生由他人来做主,而他人也无法替别人过一生。

在当今社会,婆媳关系一直是一道难题,很多家庭都在围绕着这个问题绞尽脑汁,相信不少女性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嫁进家里,就像一只小鸟,时刻提心吊胆,生怕一不小心就踩中了婆婆的“雷区”。

说到底,婆媳之间的摩擦不是因为谁对谁错,往往是沟通不畅、相互不理解而生出来的,而在一档热播的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中,秦昊的妈妈用她的一招“杀手锏”,将这种尴尬的局面瞬间缓解了,让伊能静感动得泪流满面。

与常见的偏袒儿子的婆婆不同,秦妈妈很公平、三观很正。

有一次,一家人野餐,伊能静吐槽秦昊对狗都比对自己有耐心。

秦昊却怼回去,说:“因为它话没你多啊。”

伊能静生气,便说:“那你去找个话少的呀。”

妈妈见形势不对,便开始劝解。

她并没有偏袒秦昊,而是让双方都得冷静。

秦昊妈妈当婆婆有很高明的一点,就是不管儿子和儿媳妇吵架谁对谁错,她会先按住秦昊,怪不得伊能静说:“婆婆是我们的润滑剂。”

秦昊是东北人,是有性格的,所以秦昊妈妈会说伊能静:“你跟了昊子这么长时间,你知道他是啥性格了。

所以有些事儿,你就尽量地控制住自己。”

伊能静有点委屈:“我都发作一下就过了。”秦昊妈妈抓住了重点:“但就是这一下会触动他。”

当秦昊想要发脾气的时候,秦昊妈妈会一下子安抚住秦昊,不让他爆发,这时候伊能静立马就会冷静下来。

伊能静婆婆还是很有智慧的,特别会处理关系,化解矛盾,所以才能让一家人和睦。

秦昊的妈妈在这一场儿子和媳妇的博弈中,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一味迎合或反驳,相反,她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既不直接与对方对抗,又能巧妙地维护自己的立场,这样的气度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学来的,她用“正面”的态度回应了所有话,这其中释放出的自信与包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这种能力背后,不仅有她多年的生活积累,更是一种对家庭关系深刻的理解与思考。

秦妈妈尊重儿子的意愿,对待媳妇从不指手画脚,而是尊重认可,正是她的这种边界意识,伊能静和秦昊的婚姻才会幸福。

周国平:“分寸感是成熟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悬崖的边界很清楚,所以我们不会靠得太近,但是水的边界比较模糊,所以经常会淹死人。”

认清楚边界感,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尊重。

关系再近的亲人,交情再好的朋友,也要与对方保持合适的距离,关系才能和谐。

不管和谁相处,只有做到界留三丈,彼此才能更舒适自在。

“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

与人相处,最舒服的关系就是保持三尺、三丈。

话留三尺,言而有尽显真心。

界留三丈,密而有间情长流。

愿我们不管在任何关系中,都能把握分寸,关系和谐。

作者:百老慧,富书作者,一个热爱写作、旅行,并默默耕耘的女子。

开心世界
這裡的開心是開悟之意,了悟心即宇宙萬事萬物之源頭,人生問題皆從心而起!開心世界分享宇宙心法,如何打開心門,創造實相及療癒密碼,盼你因遇見\x26quot;開心世界改變一生\x26quot;影響生命,鼓舞世界,讓我們同心同路在改變人生神奇的魔法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