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一生,到底为何而活?
人生最大的成功,不过是用喜欢的方式过一生而已。
1269年,南宋末年,陆坚出生在陆家,10岁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常熟一个姓黄的富家,乐善好施,黄公年过九旬,膝下无子,见陆坚聪明灵秀,便有意将陆坚过继为子。
收养了陆坚之后很开心,遂改名为黄公望,字子久,大意是“黄公望子久矣”。从此,陆坚成了黄家的继承人黄公望。
黄公望天生聪颖,再加上家里优越的教育条件,琴棋书画可以说都小有所得,或许是受老父亲仁德之心的感染,也或许是童年经历了宋元更替,民不聊生,黄公望自小的愿望就是好好读书,他饱读诗书,熟读经史,希望能靠读书出人头地,博取功名。黄公望靠自学也有了一番成就,在当地,12岁时就成了小有名气的神童。
可惜,元朝建立之初,废除了科举,读书人靠读书金榜题名的机会没有了。本以为黄公望将来会有一番作为,但命运还是和他开个个玩笑,而这个玩笑一开就是几十年。
那时候,要想做官,只能靠别人举荐。
1291年,22岁的黄公望,走出常熟到外面求职,正式贩卖自己。
黄公望乘一叶扁舟,顺着运河南下,他刚到杭州,就得到了肃政廉访使的赏识,得以留在衙门,当一个文书。
他觉得自己可以出人头地,觉得只要努力,是金子总会发光。
可是现实,始终无视所有人的梦想,任由时间的轴轮滚滚向前,将许多东西碾得粉碎。
刚入职场的黄公望,就见到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也见到了官场的复杂,但他想获得举荐的机会,就只能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兢兢业业工作了两年,上司在官场受到牵连,被迫离职。
但黄公望的工作态度,让他的新上司比较满意,因此没有被辞退。
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民伸冤。
可是,在举世皆浊的社会里,黄公望独持清流,遭到了很多人的排挤。
黄公望在西湖边上,给自己建了一个居所,过上了半隐居的生活。
走进办公室,他努力工作,走进这里,他如隐士,远离尘嚣。
在他的住处不远处,就有一个寺庙,黄公望散步的时候,经常都会路过寺庙,山寺晚钟,佛前清香,都慢慢在他心中荡漾出一片宁静之地,让他得以在复杂的官场中,守住自己。
除了聆听佛音,黄公望还结交了一群道士朋友,相谈甚欢,并且对道教越来越感兴趣。
有一天,黄公望穿着一身道袍,跑到衙门去上班,一本正经地向上司汇报工作。
看到如此不正经的黄公望,上司大怒,将黄公望臭骂一顿。
受了委屈的黄公望,辞职离开了。
年过三十,黄公望再次成了无业游民,功名未就,壮志未酬,本该一展宏图的年纪,却活成了一个失败者,黄公望心里苦。
人,一旦执着于什么,就会被什么困住,执着于情者,必困于情,执着于物者,必困于物,执着于名者,必困于名。无所执,方能无所困。
1299年,三十一岁的黄公望,拖着一身疲惫,两袖清风地回到常熟。
他居住的小山村,景色优美。
从村口望去,远山如黛,朝晖夕映,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世俗伤了他的心,大自然却抚慰了他的灵魂。
黄公望常常竹杖芒鞋,斗笠布衣,徐徐而行。
风景如画,黄公望心中的画意,也越来越浓,有时候看到喜欢的,也会画下来。
他虽然也希望再度出山,能够重新进入仕途,但山水之美,让他暂时忘却了功名之念。
不再执着于功名,黄公望一有时间,就到处游山玩水,浪迹江湖,和朋友诗画唱和。
忙碌的工作,虽然让人赚到了几两碎银,但也会让人没有时间去面对自己。
生命真正的升华,往往在工作之外。
闲居十几年,黄公望再次出发杭州,此时的黄公望,已经四十多岁。他再次步入仕途,这一次,黄公望学会了谨慎,工作也非常认真,他希望能得到上司的赏识,从而获得当官的机会。
黄公望的工作,还是一名文书,上司要写什么,他就写,写得文采斐然。认认真真干了几年,黄公望依旧没能等来飞黄腾达的机会,却迎来了人生最大的变故,牢狱之灾来了。
高墙之内,铁窗冰冷。
让黄公望痛苦的是,就在他入狱的时候,朝廷恢复科举了,读书人可以通过科举做官了。
此前,他努力寻求的,就是进入官场。生活无情,世界无情,前半生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它,可而今,他却在冰冷的监狱里,是生是死都由不得自己。
等黄公望走出监狱的时候,他已经快五十岁了。他想了很久,终于想通了一件事。从今往后,只做自己,不再去寻求那些身外之物了。
前半生所求,一场空。绝意仕途之后,黄公望结识了王蒙,表达了自己想学画画的意愿。有人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学画干啥?是呀,快五十岁的人了。这个年纪,不想着谋生,还想着学画?
黄公望不管,五十岁了,人生才刚刚开始。黄公望换上一身道袍,跑到松江闹市,摆了一个小摊子,专门替人算卦占卜。收摊后,要么去朋友家看名家画作,要么带上纸笔,去山水间写意。
从前,他为名利而活,活得战战兢兢,活得谨小慎微。今后,他只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从不逢迎,从不讨好。
50岁,黄公望拜入赵孟頫的门下,成为松雪斋中一名学画小学生。
他是松雪斋中年纪最大的学生,比他年纪小很多的王蒙,早就是名满天下的画家了。
人与人,是不同的。两个不同的人之间,是不能比较的,经历不同,缘分不同,追求不同,行走在人生路上,也有不同的节奏。不用比,何必比。
在松雪斋中,黄公望认真学习,师法古人,也师法自然。黄公望常常一个人进入山里,看到喜欢的,就停下来画画。赵孟頫去世后,他四处云游,占卜为生,日子虽然过得挺穷,但黄公望内心平静。
云游一番,黄公望回到故乡常熟,开始了职业画家的艺术生涯。
他既不避世,也不媚俗,安贫乐道。
每当天气明媚,他就带着一壶酒,背着执笔,走入山中,找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坐下来,以大石为桌子,一边画画,一边喝酒。
酒喝完了,酒瓶丢进河里。
50多岁的黄公望,抛开了名利,走进了自己。
山水之灵性,感染着黄公望。
大自然无尽山水,自由自在,从不被其他东西困扰,风来自飘摇,雨来自安详。
没钱的时候,就画一幅画,拿出去,卖了换银钱。
画得越来越好之后,也会有朋友上门求画。
黄公望从不吝啬,但若是没有,他也不勉强自己,而是让朋友等着,倪瓒一等,就等了十年,危素一等,就等了五年,无用等了七年。
但黄公望送给朋友的,都是精品。
对于他来说,一幅画,画完了,画就有了自己的命运,他从不占有。
他背着纸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只求将自己想画的都画下来。世界是道场,山林是道场中的道场。黄公望在大自然里修行。
1329年,黄公望再次离开常熟,前去圣井山修行。和他一起的,还有倪瓒。此时的倪瓒,不到三十岁,小有名气,而黄公望,61岁,两人年龄相差三十岁。
然而,人与人之间,年龄这个刻度,在相似的灵魂面前,不值一提。黄公望成了一名黄冠儒服的道士,给自己取道号大痴。前半生痴迷于功名利禄,反而丢了人生自在。
他五十岁迷途知返,可是许多人一辈子也看不到自己的愚痴之处。山中修行,条件简陋,他们住在山洞里,需要自己觅食,也需要自己砍柴做饭。
第二年,倪瓒走了,黄公望没走,他留在山里,住了五年,黄公望学有所成,才下了山。
此时的黄公望,已经65岁了。下山之后,黄公望四处游历,设堂传教,此时的黄公望,经过多年的沉淀,无论是作为画家还是作为道士,都已经声名日高。
1338年,黄公望70岁。
人生七十古来稀,很多人到了这个年纪,垂垂老矣,可黄公望却精神矍铄,随意挥洒,四处云游而不知疲倦。
他给自己的住处取名“大痴庵”。大痴庵里住大痴。
大痴庵中的大痴道人,每日写字画画,或进入深山,或湖畔观赏。眼前,尽是美景。他的朋友感叹:十年不见黄大痴,大痴真是人中豪。
1347年,黄公望79岁。
他和师兄无用游历到富春江,只见富春江两岸群山相对,风景秀丽无比,灵秀逼人。他寻到一个叫庙山坞的地方,只见野山草逸,环境清幽,风景如画。四野无人,安静无比。
黄公望说,以后我就在这里了。他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小屋,取名“小洞天”此后,他在小洞天焚香煮茶,夕阳晚照,月户雨窗,如在仙境。师兄无用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里,那你就将这里画下来。
从此,在富春江,黄公望很忙,他经常早上起来,竹杖芒鞋,开始出去,一边看一边画。黄公望早出晚归地画画。富春江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心中已有丘壑。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见到最后,自己就是天地,自己亦是众生,但自己还是自己。
见不到自己,见再多,也是惘然。
80岁,隐居在富春江边的黄公望,开始了他人生最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创作《富春山居图》。
为了这幅画,黄公望入山无数,往返多次,走到哪里,看到喜欢的风景,就停下开始画。
没有钱了,就画一幅画拿出去卖。
他自己花不了多少钱,所以遇见有需要的,他就将钱给出去。
有人问,你这么拼命画画,可是又为了钱,你这么拼命干嘛?
黄公望不言。
他画画,不是为了别的,只是因为想画。
富春山山峰林立,几十座山峰,各有不同,黄公望画了几年,还没画完。
可是无用一看,就知道这将是一幅传世之作,他让黄公望将画送给自己。他画完《富春山居图》最后一笔,就将画给了无用。看着自己数年的心血,黄公望内心平静。
《富春山居图》长636.9厘米,他在画里,画了自己的一生。1354年,黄公望去世。临终前,他预感到死亡即将到来,整衣冠,端坐含笑,平静而去。他走了,《富春山居图》的传奇,却刚刚开始。
黄公望在画里告诉人们,当如山水自然,破除我执。
人这一生,到底应该怎么活?
看完黄公望的一生,我想,我们也会思考这个问题,到底怎样才是成功?
活得好的标准,不是赚了多少钱,不是获得了多大的名声,而是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成了自己,安顿好了自己的生命。
当你回头的时候,生命里的每一天,你都可以坦然地说一句,我度过了很好的一天,再也不会比这更好了。
当生命走到尽头,你可以对所有人说,我度过了很好的一生。